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著名的南海史地研究专家韩振华先生


    韩振华,原籍海南文昌,1921年生于福建厦门。1946年毕业于协和大学历史系。1948年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就学期间,先后从师于著名学者傅衣凌、岑仲勉两位先生。韩先生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外语底子也颇为扎实,这些均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曾在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起,先生担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室主任等职。现任中外关系史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部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编委、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长、中国东南亚学会理事会顾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会理事等。先生以广博的学识和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嬴得了很高的声望,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者。1981年起,他先后出访了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荷兰、英国、法国等,或讲学或出席会议,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沟通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已有40余个春秋,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史、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古代东南亚史、东南亚华侨史及南海诸岛等诸多方面。
    早在协和大学就读时,先生就开始了对南海史地的研究,抗战期间刊登于该校学报《福建文化》上的《唐代南海贸易志》,即韩先生在该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其硕士毕业论文是《贾耽广州通海夷道考》。自此之后,先生的命运与南海史地研究紧密联系起来。解放前后是韩先生在这一领域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高潮,此间他发表了《五代时期的南海贸易》、《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间中国与印度、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等论文,这些论文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史料丰富、立论有据,初步显示了他考证南海史地的功力。
    70年代中期以来,是先生研究南海诸岛史地的又一个高潮期。南海诸岛历来属于中国本无异议,但是,南海周邻的一些国家,出于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断插足其间,遂使南海地区阴霾密布,争端频起。1974年越南西贡当局在西沙群岛挑起战事,遭到我军的还击。在此之后,南沙群岛主权也屡遭侵犯,相邻几个国家肆意进行军事占领和经济掠夺。这一严重的现实,更加激发了韩先生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以更大的责任感投入到南海诸岛历史主权问题的研究中。现实引起国内不少时贤对南海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学术探讨,而先生积40年研究的渊博学识和成果,当然成为目前南海史地研究中颇有影响的学者。
    为了对南海诸岛历史主权的科学论证,向世人揭示南海诸岛归属的真相,先生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走遍了国内外主要图书馆,爬梳整理、精益求精,查阅积累了大量的中外文资料、地图等。1977年,年已六旬的韩先生到西沙群岛和海南亲履详勘、实地考察。凡出海进山,访问渔民,实地踏勘均不辞劳苦,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而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遍访渔民后,他和同事们搜集获得的《更路簿》,为证明我拥有南海主权增添了有力的证据。
    呕心沥血地工作,夜以继日地笔耕,使得先生近十几年内在南海史地学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在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主编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出版)等书,为加深南海史地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南海史地研究中,先生强调首先要掌握相关的中国古籍和古代地图。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关于南海的记载,繁而不详、混而不清,为此先生付出巨大心血去粗取精,以极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分析史料,使用史料,既不忽视前人的成果,也不一概盲从,人云亦云。其次,先生十分注重有关的外文史料,尤其是外国人游记中所包容的十分珍贵的南海史料。先生发挥其外文的优势,认真剖析外文资料,实事求是地加以利用。再次,由于南海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先生还着力于拓宽知识面,把握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中先生充分运用语言学(包括方言、对音等)人类学、考古学、天文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它们与南海史地研究融汇贯通,相互印证。因此,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无论在宏观上或微观上,都有其独到之处,结论亦足堪征信。
    80年代前后,南海史地研究就"七洲洋"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谭其骧先生撰文认为:所谓七洋即指今之西沙群岛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谭先生认为:"不论是明以前的七洲洋旧义也好,清代的七洲洋广狭二义也好,七洲洋都不指或不专指西沙群岛洋面,更不等于就是西沙群岛"[《七洲洋考》,载《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1980年)。]。韩先生经过缜密的考证和研究,撰写了《七洲洋考》[《七洲洋考》,载《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1980年)。]一文,文中以海道为线索,分别对"七洲洋与广州七洲洋"、"文昌七洲洋"、"广州外七洲洋"详证细说,并运用充足的史料认为:七洲洋确指今西沙群岛,并有别于史籍中提及的文昌七洲洋和广州外七洲洋。文中充分显示了先生的考据功力,其结论颇具说服力,此文成为南海史地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与七洲洋问题相关联的是"宋端宗是否到过七洲洋",在这一问题上,谭其骧先生认为:宋端宗流亡海上所到过的七洲洋,只能是珠江口内澳门东北今之九洲洋,所谓宋端宗避之兵曾驻跸西沙群岛之说,实属齐东野人之语[《宋端宗到过的"七洲洋"考》,载《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韩先生撰写《宋端宗与七洲洋》[《宋端宗到过的"七洲洋"考》,载《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一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认真剖析了有关史料,从这段历史入手,佐以对所达地名的详考,认为:"无论帝 复入海至七里洋或至九星洋,都是说明帝昰复入海至西沙群岛的上七岛或下八岛。尽管帝昰驻跸于西沙群岛的'沙洲'上,时间不长,只有二个月左右,但他毕竟曾经走到我国西沙群岛了。"
    先生为了论证西沙群岛主权问题,殚精竭虑,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他不拘泥于前人之说,力求探寻以往陈说的来龙去脉,并以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中的突破口,勇闯南海史地研究中的难点。他所著之文,不仅给人清新之感,而且使西沙群岛主权研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较为可靠的定论。先生撰文《西方史籍上的帕拉塞尔不是我国西沙群岛》[《光明日报》,1980年4月5日。]《古"帕拉塞尔"考(其一)》[载《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古"帕拉塞尔"考(其二)》[载《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对帕拉塞尔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前两文着重从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外国记载入手进行研究,文中对1613年约翰·沙利船长率船途经南海的外文著述,一直到1805年英国人丁·约翰逊对帕拉塞尔的有关记载,着重对其中15条外文史料进行详细分析,认为:19世纪20年代以前,外国记载上的帕拉塞尔不是我国西沙群岛,而是指越南中部沿海的一些岛屿和岩石。文中对1817年以后的9条外文记载加以研究,以充足的理由认为:到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帕拉塞尔一词开始包括我国的西沙群岛,同时仍兼指靠近越南中部海岸的旧帕拉塞尔。到了近代,帕拉塞尔才用来专指我国西沙群岛。后一文对16世纪、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地图进行考订,文中罗列了1522年《世界地图》(葡萄牙)至1856年《亚细亚州之图》(日本)等共118幅地图的成图年代、地图名及其作者、帕拉塞尔危险区的形状及其经纬度、危险区的名称等,并予以深入研究,认为:自16世纪以来,外国地图上的帕拉塞尔位于北纬10°、11°、12°至16°-17°,东经109°余-110°余,不是我国西沙群岛,而是指位于西沙群岛西南端以外并被认为是南北走向的航海危险区的帕拉塞尔。这一结论所据详实,考订精当,补充了关于文字史料研究的不足,廓清了帕拉塞尔地名的演变轨迹。从而对西沙群岛主权的论证产生了重要意义。先生还撰写了《十六世纪前期葡萄牙记载上有关西沙群岛归属中国的几条资料考订》[载《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一文,该文论定16世纪前期葡萄牙记载上的"中国诸岛"(Ilhas da China)或"广东诸岛"(Ilhas da Cantao),是指包括我国西沙群岛在内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岛屿,从另一个侧面论述了我西沙群岛主权问题。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奉敕"抵南海"主持实测,南海史地研究中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向来少有问津。对这一不可回避的难题,先生大胆介入,勇闯禁区,精心思忖,撰成《元代"四海测验"中的中国疆宇之南海》[载《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一文,该文史论结合、考释精辟、推算周密,先生发挥其天文、历算等方面的知识优势,以及对地名考释的深厚功底,使这一久使人们困扰的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文中阐明:元代我国疆宇的南海,通过实测,证明它的东部是在今中沙群岛之黄岩岛--东经117°45′、北纬15°08′。它的西部是在与外罗山(东经109°07′、北纬15°22′) 交界于海上的分水洋,自元代之后,一直被以后的明清两朝沿用下来。
    先生还先后撰写了《驳越南当局所谓黄沙、长沙即我西沙、南沙群岛的谬论》[《人民日报》,1980年8月1日。](与吴凤斌合作)和《葛鐄、长沙今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三辑,1988年12月。]两文,文中对中、越两国的古籍史料进行了细致缜密的研究,由文及图无不详说,证实了越南文献上的黄沙(或葛鐄)、长沙(或长沙),仅指越南广东群岛(外罗山)附近与越南海岸之间的一些水浅的沙洲,与我国西沙、南沙群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一论断不仅令人折服,而且对维护我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有着深远的意义。
    除上述诸文外,先生主编的几部著作,在南海史地研究中都成为典范之作,不仅在历史学,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海洋、交通等诸多领域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篇》一书,集韩先生及其同事们数十年的心血,将64万字的南海史料精心编目,公开出版,外事部门认为"这本史料汇编汇集了广泛的材料,以充分的事实,表明我国对南海诸岛拥有的主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分为六篇:一、古代时期(汉至鸦片战争前)有关我国南海诸岛主权及其他地理和航线的记载;二、近代时期(1840-1949年)中国史籍有关南海诸岛的记载;三、解放后我国政府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声明、严重警告和《人民日报》评论;四、国际条约、国际会议及外国政府承认南海诸岛属我国主权的文件和资料;五、外国书刊、地图有关我国南海诸岛的记载;六、附录,其中包括外国侵犯我国南海诸岛(或部分岛屿)主权纪要,我国南海诸岛中外地名对照表,我国南海诸岛资料目录索引。本书在编选上具有明显的优点:其一是资料翔实,条理清晰。除历史文献外,还有政府文件档案,民间调查资料和大量的外国图表。书中或按历史年代依次排列史料,或按各群岛分别详述,融合了迄1982年为止大量有关南海诸岛的史料。其二是在必要处加"编者按",对有关史料中的地名版本、成书年代、有关作者情况等,予以注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有些史料进行了考证,在编者按中进行了归纳说明,简洁、精当、实用、方便。其三是以带有研究性的导论开篇,而以本论题的资料目录索引为终篇,使本书自成一体,研究性与资料性兼具。本书钩沉抉剔、分类明细,并详加考证和评说,既可见史料内容之博,又可见编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是韩先生在南海史地研究领域功垂于世的不朽之作。
    先生志在千里,今年已七旬,虽为病魔所缠,不得不中止了一些科研工作,但他始终没有中辍对南海史地的研究,始终没有忘记维护我南海诸岛历史主权的神圣使命。先生对南海史地这一学科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南海史地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同别国的关系相联系,较为敏感,固然应该慎重,但我认为,学者们不能因此而束缚手脚,还是要下功夫抓紧进行研究的。做为一门学问,它有特殊性,即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它与中外关系史、东南亚史、中国边疆史地都有交叉的关系"。他希望南海史地研究能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部门给予重视。先生对黄沙、长沙虽正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和定点,但并未就此止步,他准备对长沙、石塘两地名做进一步的定点考证,具体论证它们的四至范围。这一工作将是十分艰巨的,但其意义也是非同一般的。先生身卧病榻却心系南海,这种忘我精神和着眼于未来的眼光令人钦佩!与此同时,先生还肩负着指导博士生、培养研究生的任务,还担任着国家"七五"计划、国家教委重点项目《华侨对祖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中国海外贸易史》、《东南亚史》等书的主编,先生正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历史教学和科研中勤奋工作。
    韩先生为人朴实详和、平易近人,在学术研究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恪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南海史研究领域中40年拓荒耕耘、笔耕不辍。他以严谨的治学作风和重视基础性研究、重视充分占有第一手史料,重视审慎对待史料和前人成果、重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等研究方法,不仅成为南海史地研究中的一代楷模,而且为南海史地研究、维护我南海主权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