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波兰入盟后的社会变迁初探


     何 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博士)
    (本网首发)

    【摘要】加入欧盟是波兰持续多年的转轨的一种多层面反映,它促进了波兰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入盟近十年来,波兰社会的面貌较入盟初期发生了极大的改观,体现在社会舆论、经济发展和民众物质生活水准等方面非常明显,尤其是融入了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自由流动的欧盟共同市场是波兰在入盟后社会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进一步加深了波兰与欧盟的一体化,并加速了同其它成员国的“趋同”过程。未来,波兰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关键词】波兰 入盟 社会变迁 经济一体化
    前苏联、东欧集团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无疑是二十世纪末的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它宣告了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格局的终结,分裂东、西欧的无形“铁幕”被打破,两种意识形态、两大制度阵营之间相互对峙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欧洲由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1989年末前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步瓦解,原阵营的九个成员国分裂为独立的27国,在脱离苏联的控制后,中东欧国家为融入西欧资本主义体系踏上了漫长艰辛的转轨之路,在意识形态、社会、法律、外交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经历了强制性的、曲折多舛且发人深省的转变。
    2004年5月1日,欧盟首轮东扩战略付诸实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10国正式加入欧盟,继2007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以及2013年克罗地亚的相继入盟,欧盟已成为一个拥有28个成员国,人口近五亿的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大欧洲”之梦已具雏形。作为中东欧地区后共产主义国家转轨的策源地,曾被誉为“经济转型最成功的东欧国家之一”的波兰,在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入盟谈判后终于初步实现了几代人诉求的理想。对此,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Donald Tusk)曾坦言:“回归欧洲作为波兰的伟大目标业已实现,… 达到了这个目的,在关键时刻我们(欧洲)才能同心协力”[1]。波兰被欧盟接纳表明波兰已跨过欧盟确立的“哥本哈根标准”的门槛,意味着其市场经济体在欧盟内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入盟初期经济上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对欧盟环境的适应能力足以证明这一点。但相对而言,波兰的市场经济依然处于不成熟期,社会发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准等方面也因长期以来的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与德、法等西欧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落差。据统计,仍有近半数的波兰民众(占49%)认为,从1989年转轨至今,波兰实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较原社会主义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言虽已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距离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因此,入盟后,波兰的政治转型虽已基本完成,但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决定其仍属转型期的欧盟成员国,依然处于欧洲式合作逻辑的学习和适应阶段,而巩固转型成果、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追赶并向发达成员国“趋同”,最终实现与欧盟的一体化则成为下一阶段的总目标。单从历时二十余年的转轨过程来看,入盟初期阶段仅是波兰在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追赶“老欧洲”国家过程的开端。
    一、入盟后社会舆情和宏观经济的转变  波兰的转轨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新构建”[3]。可以说,入盟是波兰持续多年的体制转轨的多层面反映,3850万国民从此获得欧洲公民的身份,回归欧洲大家庭使波兰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发生了转变。随着入盟后社会整体形势的不断改观,入盟愈发得到波兰舆论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对此,波兰39%的受调查民众认为,除1918年重获独立外,入盟是近百年来波兰发生的最重大事件。[4]
    如前所述,欧盟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经济、政治区域一体化的超国家性质组织,不仅拥有专属的机构、法律、条约、共同的市场和货币等,还制定有一系列涵盖面甚宽的一体化政策来协调、维持其运转。就欧盟的一体化发展而言,经济一体化是欧洲联合的根基,强调建立一个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四大自由流动的内部市场[5]。因此,本文拟基于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并结合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浅析入盟后波兰社会部分领域一些初始变化。
    1. 社会对入盟态度的转变  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复杂的、多层面现象,衡量标准除客观的经济指标等以外,社会调查和民意倾向同样重要。波兰入盟后,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入盟效应的逐步扩大以及民众生活水准、富裕程度的不断改善,社会各界对待入盟的观念和态度较入盟初期发生了极大转变。
    CBOS[6]的社会调查表明,截止2013年中左右,波兰社会的入盟支持率始终高于反对率而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是波民众近十年来对“入盟于波兰有利”、“入盟可获益”观念广泛认同的集中体现。对比2003年全民投票表决前以及2004年入盟之初,入盟支持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反对率则逐步下降。2013年2月至5月,支持波兰入盟的受调查对象比例从78%跌落到72%,而反对者的比例从15%相应上升至21%,[7]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延续、仍在持续的欧元区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以及欧盟机构对此应对效率的不足等是诱发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以至于是否要在欧盟框架内进一步开展一体化合作的怀疑论调开始在社会上蔓延滋生。即便如此,多数波兰人对入盟依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支持者比例仍远高于反对者的比例(图1)。同时,关于入盟之于波兰的利弊得失的调查情况也与此类似,认为入盟利大于弊、得大于失的调查对象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 - 2011年期间基本稳定在65%左右,而持不同意见者的比例逐年减少。同样,认为入盟于个人有利的人员比例明显高于入盟初期的两年,而认为入盟于个人弊大于利的人员比率基本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缘于上述原因,2013年,这些指标普遍稍有反弹,但对比入盟初期,整体的反差还是非常巨大的。(图2、图3)[8]
    
    图1.(来源:CBOS)
      图2.(来源:CBOS)
    
    图3.(来源:CBOS)
    在维谢格拉德集团成员间,无论关于“入盟是否令国家受益”还是“入盟总体上是否对国家有利”的调查结果也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波兰民众的表态相比其余三国的民众更加趋于积极肯定(图4、图5)。[9]
    
    图4.(来源:CBOS)
    
    图5.(来源:CBOS)
    当前,欧元区债务危机导致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社会情绪的不断恶化进而引发了欧盟的信任危机,调查显示,仅33%的欧洲人支持欧盟。对此,波兰的社会反映较为乐观,在居高不下的入盟支持率的带动下,48%的波兰人表示信任欧盟,超过了欧盟27国的平均水平。此外,波兰经济发展虽有所停滞,但仍有36%的波兰人坚信,欧盟能够有效应对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引发的不良后果,相比2009年,这一统计高出6个百分点,而同期欧盟27国的平均比例仅为23%,比2009年高出2个百分点。[10]
    此外,还有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波兰民众认为,入盟后不仅可享受欧洲基金提供的各项资助方案(占85%)、便于与其它成员国的公民建立联系(占78%),还有利于遏制国内的犯罪(占78%)、提高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占75%)以及扩大波兰文化的影响力(74%)[11]。
    2. 家庭财务状况和物质生活水准的变化  如排除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元区债务危机的不利影响,入盟以来,波兰已愈发成为入盟的净受益者,欧盟财政预算所拨付的区域发展基金、社会基金和凝聚基金极大地增强了波兰经济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使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体现在国民家庭财务状况和物质生活水准方面尤为明显。
    截止2012年4月,有15%的受调查者表示能够无所顾忌地自由消费,且能够负担大多数日常开销;大多数的受调查者(占57%)表示他们的财务状况处于普通水平,即能够负担日常消费,但不得不为较大的开销提前储蓄;24%的受调查者生活水平有限,任何方面都要节省开支;3%的受调查者处于贫困状态,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对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及入盟初期,波兰家庭的财务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生活水准不佳的受调查者比例下降了近一半,而生活水准较好或极佳的人数比例分别提高了近五倍和近两倍(图6)。
    
    图6.(来源:CBOS)
    上世纪转轨初期,多数波兰人的物质生活水准属普通水平,生活好或差的人数比例差异较大,2006年起这一情况开始有所转变,对比入盟初期,物质生活水准较高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而水准较低的人数比例逐年下降。截止2012年,有42%的受调查者认为其物质生活水准尚佳,12%的人持反对意见,而稍多数人(占46%)认为适中,即不好不差,对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和入盟初期,这一群体的比例变化不大,基本在10%上下的范围波动(图7)。[12]
    
    图7.(来源:CBOS)
    体现在现实生活领域,一些典型的变化如下:
    (1)人均住房面积从2002年的22.2平米上升到2012年的25.9平米[13]。
     (2)波民众平均月收入逐年提高。2000年时接近1924兹罗提,2004年上升到2290兹罗提,2007年和2008年达到2691和2944兹罗提[14],至2012年、2013年已提高到3770兹罗提和3832兹罗提。[15]固定收入无法满足生活所需的家庭数量以及贫困家庭数量逐年减少,2005-2013年的最低收入水平由849兹罗提提高到1600兹罗提,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1.46兹罗提提高到1270.28兹罗提;相应地,贫困人口比例由20.5%下降到17.1%,而受社会排挤的人口比例由45.3%下降到26.7%。[16]
    (3)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家庭日用设施,如洗衣机、手机、个人电脑、联网设施、数码相机、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卫星电视等在波兰已日渐普及。汽车作为重要的代步工具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63%的受调查对象称自己拥有一辆汽车,而16%的家庭拥有不止一辆汽车。此外,手机作为位列前三甲的普及度最高的电子类产品,其民众持有量逐年递增,从1997年的2%上升到2010年的84% 。 [17]
    3. 宏观经济的改善  入盟后,欧盟的一体化政策加速了波兰经济的发展。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坚信入盟对波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效果的民众比例逐年递增的趋势。2005、2006两年分别达到47%和57%的水平,2007年则上升到72%,2008年得到了四分之三(75%)民众的普遍支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这一比例降至67%,但民众对其整体评价依然趋于肯定[18]。实际上,通过分析近十余年来GDP增长率的变化[19]就可以看出,入盟是波兰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见图8)。
    
     图8.(来源:eurostat)
    在体制转轨的“第一个十年”内,波兰的经济发展处于较高的水平,1999、2000年时的GDP增长率都在4%以上,普遍优于中东欧地区的其它国家。由图中可以看出,入盟前五年(1999 - 2003)波兰的GDP增长率维持在1.2% - 4.5%之间,2004年入盟后则上扬到5.3%,与入盟初期全球经济发展良好的形势相吻合。后因投资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以及出口额的下降,2005年一度下跌到3.6%,经过调整,2007年复又飙升到6.8%的高水平。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兰经济发展受阻,2007-2009年持续走低,至2009年已跌至2%以下,直接原因即经济危机扰乱了经济的正常运转,经营境况不佳使公司大批裁员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以及消费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体现在民众生活方面,2009、2010年波民众更倾向于限制家庭开支而非扩大花销,因而下馆子、度假等家庭行为以及听歌剧、运动、出国、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贷、向慈善事业捐款以及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其它物品等个人行为明显少于2008年[20]。随着出口额的不断扩大以及欧盟基金的大量资助,波兰经济状况开始逐步回升,至2011年已恢复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较高水平。受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欧盟整体经济形势欠佳,2012年欧盟27国和欧元区的GDP负增长率达0.4%和0.7%,而同期波兰却呈正增长趋势,增幅达2%,以欧元为单位计数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比2007年扩大了18.2%,属欧盟内部经济发展的最佳水准。尽管危机导致近期波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入盟初期(2004-2007年GDP年均5.5%,2008-2012年均3.4%),但同期波兰GDP年均增长率已超越欧盟27国整体水平分别达2.7%和3.5%(欧盟27国2004-2007年GDP年均增幅2.8%,2008-2012年均降幅0.1%),这无疑已抵近欧盟经济发展的中等水平,在波兰加速“追赶”的同时,与欧盟27国经济的“趋同”步伐相应有所放缓。
    在维谢格拉德集团成员间,四国民众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本国经济和金融形势做出的客观评价表明,就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家庭物质生活水准而言,波兰的情况明显优于其它三国(见图9、图10)[21]。2013年的调查情况相类似,尽管国家经济形势普遍遭到诟病,但综合对比四国民众对本国物质生活水准及国内经济形势给予的评价,波兰的情况依然优于其余三国。[22]
    
     图9.(来源:CBOS)
      图10.(来源:CBOS)
    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社会部分领域的变化  建设欧洲单一市场需要逐步消除欧盟内部的有形壁垒、技术壁垒、财政壁垒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障碍,将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限制降到最低程度。欧委会为此制定了多项措施,力求不断完善内部大市场,以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并提高民众福利,从而推动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此,波兰的民意调查同样显示,入盟近十年来,大多数波兰人对融入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自由流动的欧盟共同市场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入盟带给波兰的最大收益,也是波兰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23]
    1.人员的流动  技术壁垒的逐步拆除使成员国民众在欧盟内部择业、学习等方面的限制逐步降低,随着入盟并加入申根协议后,波兰公民出入欧盟成员国境的自由度不断提高,因而以旅游、务工和学习为主要目的人员流动趋势不断增强。
    据统计,2011年波兰共有约4330万人次出境去往其它国家,相比2007年下降0.9%,高于入盟初期1.6%。其中绝大多数人以旅游度假为目的。2005-2007年,这一比例维持在40%-50%之间,2008-2010年则稳定在52%的较高水平。据2012年初步统计估算,当年旅游出行的波兰人数创历史新高,达960万人,对比入盟初期提高约5.2个百分点。德国、英国、捷克、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是波兰人首选的旅游国家,其中以前往德国的人数最多,入盟后每年均维持在100万人以上。[24]
    近年来,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欧盟社会政策发挥的积极影响,成员国就业市场的开放引发了波兰人出国务工的热潮,以务工为主要目的短期人员流动趋势相比入盟初期变化明显。据统计,2004-2007年波兰的人员流动规模达到了空前水平,前往部分成员国的人数由100万迅速攀升至230万,其中80%以务工为主。2005、2006两年间出国务工的波兰人有45万和50万人之多,2007年则稳定在32万人的水平。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此后三年的人员流动趋势逐年走低,2010年仅为200万人,2011年达206万人,其中73%以务工为主,至2012年末达到213万人的水平,高于入盟初期两倍,与高峰期时基本持平。同样,前往其它成员国及欧盟外其它欧洲地区的情况类似,2012年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入盟初期约2.3倍。从人员的流动取向判断,绝大多数波兰人前往欧盟成员国,首选目的国多为英国、德国、爱尔兰、荷兰、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其中以前往英国和德国的波兰人最多。截止2012年末,短期出境的波兰人数共计55,303人,其中的86%前往欧盟成员国,赴上述国家的波兰人比例分别为29.9%、23.4%、5.5%、4.5%、4.5%、2.9%和1.7%。[25]
    欧盟基金及共同发展教育计划促进了波兰教育、科研机构的跨国交流活动,人员流动比例逐年递增。求学人员不仅能够享受与目的国公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福利,如学费均等、助学金等,还能借助欧盟的教育交流计划,如苏格拉底、夸美纽斯等有效缓解求学或培训过程中高昂的费用问题。以欧盟“伊拉斯谟(Erasmus)”高等教育交流计划为例,波兰入盟后入选该计划的大学数量逐年增多,2012/2013学年计达324所,远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入盟初期46所和151所的水平。获助学金资助留学和实习的波兰学生数量以及赴欧盟成员国授课和培训(始于2007/08学年)的大学工作人员的累计数量分别达139,577人、29,789 / 10,341人,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2012/2013学年的人数对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入盟初期分别提高了10倍和12倍[26],其中,德国和西班牙的“伊拉斯谟”计划资助的留学项目最受波兰学生的青睐。
    2. 进出口贸易  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为建设共同市场而废除了内部关税和进口限额,组建了关税同盟,从而令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获益颇多。欧盟东扩后,融入欧盟的内部大市场使波兰同欧盟成员国间的进出口贸易逐渐扩大,而这始终是支撑波兰经济高速发展的一根重要支柱。据统计,2012年波兰出口总额约为1419.4亿欧元,高于入盟初期58%。同年进口总额约为1516.8亿欧元,高于入盟初期53%,期间贸易逆差的波动范围在93.1亿至262亿欧元之间。欧盟国家无疑是波兰首选的贸易对象,入盟以来,如排除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兰对欧盟国家的出口额逐年提高,但增幅不大,2012年约为1075.3亿欧元,为入盟初期的2.3倍,同期对欧盟成员国的进口额同样呈增长趋势,2012年约为864.4亿欧元,高于入盟初期1.7倍。[27]
    欧元区国家一直是波兰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2012年波兰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额约为744.45亿欧元,进口额约为694.9亿欧元,对比入盟初期(2005年)分别提高了近44%和50%。[28] 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和比利时是波兰主要的贸易伙伴。其中,德国的开放型经济结构对波兰的产品和服务需求量高,因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截止2012年末,波兰对德国的进出口额占波进出口总额的21.1%和25.1%,法、意两国位居其后,2012年在波兰进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为4.0%和5.8%以及5.1%和4.9%,与往年同期的占比相差不大。[29]其余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非欧元区的欧盟国家,如英国、捷克、瑞士、匈牙利等。入盟不仅令波兰融入欧盟的共同大市场,也因此开拓并扩大了与其它国家和区域组织,如中、美、俄、独联体国家的贸易,近期波兰对第三国出口额的提高可以说是欧元区危机导致经济形势不利的直接反应。
    入盟以来,除2004、2007及2008年三年外,波兰对欧盟的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顺差,且呈递增的趋势(表1.)。其中,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国际收支对比入盟初期(2005年)分别提高了94%和92%。商品和服务贸易平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方面,2004-2008年平均为-0.2%,2009-2012年开始盈余,占比维持在1.6%-2.9%之间,较入盟初期改观较大。农业食品、机电产品、矿产、化工产品以及运输设备等在外贸进出口产品中占有的比重较大。以农业食品为例,波兰是中东欧地区农业食品的生产大国,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生产加工的绝大部分农业食品都输往欧盟成员国。入盟近十年来,波兰对欧盟27国的农业食品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顺差,截止2012年,对欧盟的进出口额分别达133.3亿和174.8亿欧元,对比入盟初期相应增长了67%和70%。2012年贸易顺差为41.5亿欧元,约为入盟初期的4.8倍。[30]
    表1. (单位:百万欧元)
    

    年 
    

    货物贸易国际收支
    

    服务贸易国际收支
    

    货物和服务贸易国际收支
    

    2004
    

    -1,539
    

    -166
    

    -1,705
    

    2005
    

    600
    

    214
    

    817
    

    2006
    

    1,192
    

    440
    

    1,632
    

    2007
    

    -4,617
    

    2,296
    

    -2,323
    

    2008
    

    -8,760
    

    1,946
    

    -6,814
    

    2009
    

    2,569
    

    1,928
    

    4,496
    

    2010
    

    3,179
    

    235
    

    3,414
    

    2011
    

    3,385
    

    1,248
    

    4,631
    

    2012
    

    7,939
    

    1,297
    

    9,238
    

    2013
    

    10,147
    

    2,826
    

    12,973
    

    来源:Eurostat, “Balance of Payments by country”
    据世贸组织(WTO)的统计,2012年波兰的服务业出口位居世界第30位,占比为0.9%,进口居第32位,占比为0.8%。对比入盟初期均有所上升(表2.),但对比欧盟发达成员国仍存在较大差距。[31]运输业一直是波兰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性企业,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Eurostat的统计显示,2004-2011年间波兰运输服务业的净余额排名始终居于欧盟27国的前几位。[32]
    表2. (单位:美元)
    

    年
    

    出口(亿)
    

    排名
    

    占比
    

    进口(亿)
    

    排名
    

    占比
    

    2004
    

    133
    

    34
    

    0.6
    

    123
    

    34
    

    0.6
    

    2005
    

    161
    

    31
    

    0.7
    

    140
    

    34
    

    0.6
    

    2006
    

    205
    

    30
    

    0.7
    

    179
    

    33
    

    0.7
    

    2007
    

    286
    

    28
    

    0.9
    

    243
    

    31
    

    0.8
    

    2008
    

    353
    

    26
    

    0.9
    

    299
    

    30
    

    0.9
    

    2009
    

    290
    

    29
    

    0.9
    

    240
    

    32
    

    0.8
    

    2010
    

    320
    

    30
    

    0.9
    

    290
    

    31
    

    0.8
    

    2011
    

    370
    

    30
    

    0.9
    

    310
    

    32
    

    0.8
    

    2012
    

    380
    

    30
    

    0.9
    

    320
    

    32
    

    0.8
    

    来源:World Trade Orgnization -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3. 资本流动  成员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金融市场一体化过程的深入使资本在共同市场中的流动障碍被进一步降低。入盟后,外国直接投资(FDI)大量涌入波兰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它与欧盟的预算拨款以及波出国务工人员汇回国内的劳动所得三者对波兰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绝大部分的推动作用。
    在“新欧洲”成员国中,波兰已日益成为欧盟凝聚政策和共同农业政策划拨资金的受益者。据统计,2004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欧盟对波兰的预算拨款约为802.72亿欧元,其中,欧盟的凝聚政策拨付约490.68亿欧元,共同农业政策拨付约269.37亿欧元以及其它名义的拨付约8.26亿欧元。同期波兰向欧盟共同财政上缴约285.15亿欧元,其中28.8亿欧元是以欧盟名义收取的关税、农业税和糖税,并有1.42亿欧元的资金回流。因此,入盟近十年来,欧盟对波兰的实际预算拨款额约为516.15亿欧元。[33]
    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是入盟所引发的间接效应之一,也是促进波兰经济发展并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排除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近十年来外国直接投资在波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一直呈增长趋势,2005年约为29.9%,2007、2009和2010年分别提高了约12.1%、13.1%和12.9%。[34] 尽管伴随着周期性的波动,但总体看来,波兰具备的一些优良素质,如入盟后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对较高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和政府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等使其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热门国家。对此,安永公司“2005年欧洲吸引力调查报告”中就曾指出波兰在当时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排名中位列第四,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
    2011年,外国直接投资(FDI)在波兰的总额为148.32亿欧元,对比金融危机期间提高了4.6%,对比入盟初期提高了4.8%。2012年,资本股和其它资本的流入比例较2011年大幅降低,导致外国直接投资额仅为47.16亿欧元,对比2011年同期降低了68%以上,与入盟前期基本持平。[35] 由于欧元区国家(主要为德、法)一直是外国直接投资涌入波兰的最大源头,波当年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大幅下降与欧元区持续的债务危机不无关系。如德、法2012年直接投资波兰的额度最高,达34.94亿欧元和31.32亿欧元,对比2011年分别下降了近21%和41%。[36]
    相比外国在波兰的直接投资规模,入盟近十年来波兰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明显要低许多。其中,200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最高,约达71.37亿欧元,比入盟初期高约89%。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7-2008年持续走低,对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约43.7%、57%,2009年复又回升,至2010年恢复到约54.84亿欧元的水平。缘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2011年起波兰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再度下滑,2012年,波兰投资企业从外国撤资高达6.4亿欧元,而使波兰的对外直接投资额直线下降。[37]
    入盟后,欧盟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以及大批波兰人出国务工不仅促进了波兰社会的现代化以及文化的全面改观,而且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务工人员将劳动所得汇回国内还间接地促进了波兰经济的发展。据波兰国家银行(NBP)的统计,2004年第二季度至2012年末,私人由欧盟国家汇入波兰的款额达322.5亿欧元,占同期私人国外汇款总额的86.4%以上。其中,2007年的私人汇款额度最高,达46.2亿欧元,随后,金融危机使欧盟发达成员国国内经济状况恶化、薪酬降低,出国务工的波兰人逐年减少,至2012年,汇款额已下降至36.6亿欧元。[38]
     三、入盟后存在的部分问题
    1.生产要素流通环节的部分问题
  欧洲经货联盟要求其成员使用单一货币,这不仅是深化一体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而且有利于成员国间的跨境贸易,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波兰尚未加入欧元区,绝大部分民众(64%)出于对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对加入欧元区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支持者的比例较入盟前大幅降低。[39] 如前所述,欧元区国家同波兰的贸易关系非常紧密,也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源头,加入欧元区不仅可进一步消除贸易上的壁垒,还有助于抑制通胀,并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欧元区结构改革的实施,欧洲稳定机制以及财政紧缩措施的启动,债务危机的影响已大为减弱。因此,波兰应在保持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在国家层面上尽量向《马约》中规定的经济“趋同标准”靠拢,争取早日加入欧元区,更何况接受欧元也属波兰入盟协议的一部分。
    如前所述,尽管波兰对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稳步提高,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欧盟在波兰的出口占比逐年下降,2004年为80.3%,至2011和2012年已分别下滑至78%和75.8%的水平。同时,进口占比则截然不同,2004-2005年为75.3%,至2012年,每年相应占比为73%、73.3%、71.9%、72.6%、70.8%、70%和67.2%,[40] 已出现贸易转移的效应。表1.的数据显示,波兰的服务业贸易在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占比相对较低,说明服务业贸易的竞争力严重不足,波兰经济的现代化程度依然不高。2010年,波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仅为57.3%,而同期欧盟范围内的比例为71.6%,远高于波兰。[41]
    出国务工虽符合个人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相应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如国内劳动力匮乏、高价值人力资本流失、就业惰性加剧等负面情况有所增多。人员的大量外流不仅扰乱了部分机构的正常运转,也对国民的家庭生活构成了不良影响,父母与子女或夫妇间长期分离,家庭环境、父爱母爱以及关怀照顾的缺失引发了家庭危机,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和稳定。
    2. 啜需提高自身资质,降低贫富差距  近十年来,入盟带来的发展际遇和效益虽令波兰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波兰也应正视自身暴露出的某些资质问题。例如,波兰是中欧大国,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虽已加入北约和欧盟,而且还是部分区域组织的成员,在树立自身次区域大国形象的同时,其经济发展水准却无法支撑其发挥相应的国际和地区影响力,与隶属于同一集团或组织的部分成员国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一定意义而言,这似乎是“追赶”与“趋同”的部分根源所在,但重要的是,它是波兰在国家长期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举例来说,如按购买力平价衡量,2004-2012年波人均GDP指标虽逐年提高,但在欧盟27国范围内仍属中等偏下水平[42]。此外,仍有近半数(48%)的波兰民众(主要集中在35至44岁的年龄层,包括仅有小学和中学教育程度的波兰成年人以及农村居民)认为入盟后波兰的经济发展仅体现在供应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两方面,而入盟前持此观点的民众比例仅为29%。[43]
    过去的二十余年间,波兰社会中的部分群体因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的确立而变得富有,而部分群体却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迅速致贫,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有关贫富悬殊的舆论探讨长期占据着民众的眼球。调查显示,波兰的社会阶层化问题相比西欧国家更为严峻,39%的调查对象认为波兰的收入差距要高于西欧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持反对意见的人数比例仅为29%。[44] 若在全球范围内对比,波兰社会阶层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高低尚可,但在欧盟范围内或与波兰过去的形势相比,则基尼系数明显偏高。对此,经合组织2014年公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波兰家庭可支配收入与10%比例的至富与赤贫人群的平均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31,处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但与欧盟部分成员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5] 体现在对社会结构的认知方面,33%的受调查者认为波兰社会属典型的金字塔形,即极少数精英群体占据塔顶,少数群体居中,而绝大多数平民群体构成塔基。对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持这一观点的民众比例上涨了15个百分点。[46]
    结 语  入盟令波兰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近十年来,随着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入盟带来的际遇和效益,尤其是融入欧盟共同市场为波兰谋求长期、安全、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观。未来若干年,波兰可继续巩固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凭借自身优势,依托欧盟的有利环境,发展空间依然广阔。但同时也应看到,包括波兰在内的“新欧洲”成员国尽管在入盟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仍与“老欧洲”成员国间存在较大差距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正视这一问题并填补这一差距以达到“趋同”,并最终实现与欧盟的一体化则是波兰等新成员国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这无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且需要它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社会的发展以及欧盟的经济一体化均涉及方方面面的诸多领域,文中援引的资料和案例因篇幅所限,尚不足以充分反映波兰入盟后经济一体化框架内的社会变迁情况,权仅作为对波兰入盟研究的初步尝试,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会继续充实并加以完善。
    注 释:  [1] Wirtualna Polska wiadomości, „ Pięć lat Polski w UE oczami polityków”, 2009r. wypowiedź na międzynaro do wej konferencjizatytułowanej,,Polska i Unia Europejska, Pięć lat po rozszerzeniu”. http://wiadomosci.wp.pl/kat,1342,title,Piec-lat-Polski-w-UE-oczami-politykow,wid,11087763,wiadomosc.html?ticaid=11267f.
    [2] CBOS, “Acceptance of market economy after 20 years of transformation”, March 2009, ISSN 1233 – 7250.
    [3] Maria Jarosz, Wygrani i przegrani polskiej transformacji, Oficyna Naukowa, 2005, s.16
    [4] PAP, „Połowa Polaków uważa okres po 1989 r. za najlepszy w XX wieku”, 5 listopada 2008 r.
    [5] 张健雄编:《列国志-欧洲联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6] Centrum Badania Opinii Społecznej,民意调查中心,创建于1982年,属政府资助性质的独立研究机构,是波兰最大的,同时也是最富盛名的民意调查机构之一。
    [7] CBOS, „Attitude to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May 2013, ISSN 2083-1714.
    [8] CBOS, „Attitude to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May 2013, ISSN 2083-1714.
    [9] CBOS, „Opinions About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Poland, Czech Republic, Slovakia and Hungary”, October 2013, ISSN 2083-1714.
    [10] Standard Eurobarometer 78, pub. Grudzień 2012.
    [11] TNS OBOP„Osobiste korzyści z członkostwa”, w raporcie pt. „5 lat członkostwa Polski w Unii Europejskiej w opinii Polaków”, Kwiecień 2009r.
    [12] CBOS,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April 2012, ISSN 2083-1714.
    [13] GUS, „Gospodarka mieszkaniowa w 2012 r.”, Warszawa, listopad, 2013 r.
    [14] GUS, „Zatrudnienie i wynagrodzenia w gospodarce narodowej w I–III kwartale 2008 r”., Warszawa, Grudzień 2008r.,
    [15] GUS, „Zatrudnienie i wynagrodzenia w gospodarce narodowej w I–III kwartale 2013 r”., Warszawa, Grudzień 2013r.,
    [16] CBOS, „Percep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November 2013, ISSN 2083-1714.
    [17] CBOS,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April 2010, ISSN 1233-7250.
    [18] CBOS, „Balance of costs and benefits of polish membership in the European Union”, April 2009, ISSN 1233-7250.
    [19] Eurostat, Real GDP growth rate – volume.
    [20 ] CBO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al activities in 2009”, February 2010, ISSN 1233-7250.
    [21] CBOS,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in Poland, the Czech Republic, Slovakia and Hungary”, March 2010, ISSN 1233-7250.
    [22] CBOS, „Economic Situation and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in Poland, Czech Republic, Slovakia and Hungary”, August 2013, ISSN 2083-1714.
    [23] CBOS, „Balance of Costs and Benefits of EU Integration and the Budget for 2014-2020”, December 2012, ISSN 2083-1714.
    [24] 数据参考:波兰旅游局。
    [25] 数据参考:GUS, „Informacja o rozmiarach i kierunkach emigracji z Polski w latach 2004–2012”, Warszawa, październik, 2013 r..
    [26] Erasmus w liczbach, http://www.erasmus.org.pl/odnosniki-podstawowe/statystyki.
    [27] 数据参考:GUS, „Handel Zagraniczny Styczń-Grudzień 2012r.”, Warszawa, 2013r., NBP, Cykliczne Materiały Analityczne, Bilans Płatniczy”.
    [28] 数据参考:GUS, „Obroty handlu zagranicznego ogółem i według krajów I - XII 2006 r.”, Warszawa, 2007r., GUS, „Obroty handlu zagranicznego ogółem i według krajów w 2012r.”, Warszawa, 2013r..
    [29] 数据参考:GUS, „Mały Rocznik Statystyczny Polski, 2008r.”,czerwiec, 2007r. , GUS, „Mały Rocznik Statystyczny Polski 2013r.”.lipiec, 2013r.
    [30] 数据参考:Barbara Woźniak, Portalspożywczy.pl, „Udział towarów rolno-spożywczych w eksporcie może wzrosnąć do 20 proc.”, wrzesień, 2013, http://www.portalspozywczy.pl/technologie/wiadomosci/udzial-towarow-rolno-spozywczych-w-eksporcie-moze-wzrosnac-do-20-proc,91122.html. Luca Barbone, Katarzyna Piętka – Kosińska, Irena Topińska, Centrum Analiz Społeczno-Ekonomicznych, „’Wpływ przepływów pieniężnych na polską gospodarkę w latach 1992-2012 – raport Western Union, przygotowany przez Centrum Analiz Społeczno-Ekonomicznych – CASE’”, czerwiec, 2012r.
    [31] 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4-2013.
    [32] Eurostat, „Balance of Payment -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 Data for the Eurostat yearbook”, June, 2013.
    [33] 数据参考:Sejm Rzeczpospolitej Polskiej, ”Odpowiedź sekretarza stanu w Ministerstwie Spraw Zagranicznych - z upoważnienia prezesa Rady Ministrów -na interpelację nr 17814”.
    [34] 数据参考:Eurostat, „GDP and main components – volumes”; NBP, „Cykliczne materiały analityczne - Inwestycje bezpośrednie - zagraniczne”.
    [35] NBP, „Zagraniczne inwestycje bezpośrednie w Polsce w 2012 roku”.
    [36] 数据参考:NBP, „Zagraniczne inwestycje bezpośrednie w Polsce w 2012 roku”、„Zagraniczne inwestycje bezpośrednie w Polsce w 2011 roku”.
    [37] 数据参考:NBP, „Inwestycje bezpośrednie – polskie, Cyklinczne Materiały Analityczne NBP”.
    [38] 数据参考:NBP, „Bilans Płatniczy – Cykliczne Materiały Analityczne NBP”, MSP, „Wiadomości Gospodarcze - Transfery pieniężne polskich emigrantów i ich znaczenie dla polskiej gospodarki”.Czerwiec, 2012r.
    [39] CBOS, „Hopes and Fear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 March 2013r., ISSN 2083-1714.
    [40] 数据参考:GUS, „Handel Zagraniczny Styczń-Grudzień 2012r.”, Warszawa 2013, NBP, „Cykliczne Materiały Analityczne, Bilans Płatniczy”.
    [41] GUS, „Rocznik Statystyki Międzynarodowej 2012r.”, Warszawa, 2012r.
    [42] Eurostat, „GDP per capita in PPS”, data from 15th of November 2013.
    [43] TNS OBOP, „5 lat członkostwa Polski w Unii Europejskiej w opinii Polaków”, Kwiecień 2009r..
    [44] CBOS, „Income inequality”, October 2010, ISSN 1233-7250.
    [45] OECD, „Society at a Glance 2014, OECD Social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ISBN 978-92-64-20665-6.
    [46] CBOS, „Percep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November 2013, ISSN 2083-171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