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王加丰:普通师范院校世界史学科建设的一些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的经济正越来越深地卷入全球化进程,世界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一方面是作为政府或社会的智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在培养中国公民具有世界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世界历史定为一级学科,各重点高校都有许多新的“动作”,比如创办世界史系、建立新的研究机构和规划新的研究课题、扩大研究队伍或教师人数等。我自己是一个省属师大的教师,所以我更关心普通师范院校或一般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建设情况[这里的“普通师范院校”,指非重点、非部属师范大学中的大多数省属师大及几乎所有的师院和师专(个别未设历史或政史专业的师专或学院不在此列)]。由于我国建有历史系或历史专业的非重点大学中,绝大多数属于省属师大及其他师大、师院和师专,所以对世界史学科建设而言,“普通师范院校”或“一般或地方院校”可说是同一个概念。在省属师大中,除了少数做得比较好或做得很好的(如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大多数省(自治区)属师大及几乎全部的其他师院和师专中的世界史学科所面临的问题大体是接近的。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历史系或历史专业或政史专业中世界史教学的作用长期以来受到忽视,不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意识和大国公民意识。许多地方院校的历史系或历史专业,真正从事世界史教学的也就一两个人或三五个人,而且这几个人中,并非都在老老实实地从事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世界史类的研究课题不太容易申请项目,而职称和各类头衔的评审则需要课题项目,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设法获取中国史或地方史,甚至其他学科的课题项目。其结果是一些世界史教师科研方向慢慢离开世界史,虽然从事世界史教学,但已“心猿意马”,只是在上课时“照本宣科”而已。这种缺乏研究支撑的世界史教学是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各省市地都在强调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这句口号听起来没有错,但绝大多数喊这种口号的人对这句口号的理解都是不完整的。比如,为地方服务,似乎从历史的角度看只不过就是做点地方史研究,或者是为地方的旅游项目做点吹捧性的文章,即所谓挖掘地方旅游资源或弘扬地方文化。但是,从世界史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够的。比如,我们要不要培养学生(中学生)有一定的世界眼光?这个工作叫谁来承担?地方把这个工作推给了中央,但中学教育或大多数大学生的教育只能由地方来进行,所以实际上这个工作在实施的层面上就不了了之了。在许多地方院校的历史系或历史专业中,学生学到的是一点非常可怜的世界史知识,一些教师的教学仅限于粗浅地解释或宣读一下教材。在此类历史系或历史专业中,学生学的主要是中国史特别是地方史的知识。我这里并不是说中国史或地方史的内容讲得太多了,绝对不是这样。我想说的是:只了解中国史特别是只了解地方史的学生,其视野很可能会受到限制,眼光会显得比较狭窄。严格地讲,他们既无法获得大学历史教育所需要的比较全面的能力,也缺乏从更高的视野来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实际上,世界史教学的加强,或者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教学比较平衡地发展,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史的理解。因为在当今的世界上,比较的方法是提高历史认识能力的基本方法。先不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仅从解放以来的历史学看,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延续这么长、古代中国农民战争为什么这么频繁及规模为什么那样大、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或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等问题,都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今天,中国正处于一种如此开放的形势中,如果教师或所教的学生对世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所知甚少,那么,我们怎么能提出新问题,怎么有可能使学生树立起世界意识和大国公民意识?
    第二,在世界史教学中,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尤其受到轻视。许多院校缺乏专门师资,不利于学生掌握、解释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地方院校历史系都有一个通病:认为从事世界史教学的老师,能教任何内容的世界史,即认为任何时代或任何国家的世界史他或她都能教。此前世界史虽然是一个二级学科,但现实中在某些地方院校,世界史往往不如一个普通的二级学科,只是点缀一下而已。在这样的学校中,教世界史的老师一般只是教世界通史,从古代讲到当代;如果再有精力和时间,就随自己的兴趣开设一点世界史方面的选修课(当然要兼顾教学对象的水平和兴趣),有时也开设一些与世界史没有多大关系的课程。从上世纪80年代大批师院和师专创办以来,这些学校的历史专业一般会有一两个世界史的老师,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世界通史。这种情况在当时可以理解,因为缺乏师资,但在不少地方,这种情况恐怕至今没有太大改变,所发生的变化只是一些硕士或博士取代了当年的本科生,但他或她教的还是世界通史。这样一种教学安排中,最大的问题是世界古代史的教学非常薄弱。
    就一般院校的历史系学生来说,比较好地学过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是其作为历史系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非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可能会阅读很多世界近现代史方面的著作,但一般不会或很少去看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方面的书籍。不论中国古代史还是世界古代史,都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一个对古代文明没有多少了解的人,怎么可能较好地理解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特别是,一般院校历史系的毕业生,大多再没有机会更多地吸收世界古代史的知识,所以他或她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将在其今后的工作和教学中,或在其教学研究和实践中长期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世界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普通院校的历史专业都应该拥有这方面的专职教师。在这方面,重点院校正慢慢向世界水平靠近,或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但许多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之间的差距总体上似乎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即使本来是世界古代史方面的博士,到了一般院校后,由于缺乏科研条件也往往不得不转换方向,往世界近现代史甚至中国史方面靠。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制止这种趋势并非易事。
    第三,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对世界史教师数量十分有限的学校来说,几个相关的教师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对师范生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给他们比较广泛的知识。但有两种情况使这种做法难以实行。一种是现在到处都在讲学科建设,要求教师集中于某个“重大”问题或方向的研究,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些学校或院系的领导往往想得很简单(他们中许多人都把世界史看成一种随便凑合的学科),他们总是这样告诉你:你教还是教原来的课,但你的科研要服从学校和系里或学科的发展需要。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总是讲得振振有辞,但其实很荒谬:如果你的研究与你的教学脱节,你的教学就可能流于形式。一般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是比较广泛而且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如果对自己所教的东西缺乏基本的研究,你怎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虽然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他们本来可以或应该学到的东西其实没有学到)?另一种是前面提及的一些世界史教师的科研活动离开与自己教学相关的领域,并非由于领导“逼”你,而是出于“自愿”,因为为了评职称或申请其他各种各样的头衔需要科研课题,为了获得课题只能申报一些与世界史甚至与历史学无关的研究项目,由此造成科研与教学的脱节。当然,也不是说,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因为知识具有相通的一面,但若长此以往,则无论对世界史的教学或研究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由于普通师范院校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教学和培养学生,而不应该是研究,所以我认为一般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建设首先要服从教学需要,其次才考虑学科研究方向的相对集中问题。另外,一些人一讲学科建设,似乎就是申请课题、科研经费和发表科研成果;其实对一般院校来说,应该同时考虑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包括上面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的培养等问题,也就是必须更多地考虑所培养学生的质量。
    第四,普通师范院校与重点大学世界史教师的分工与合作问题。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在世界史的研究中应该形成一定的分工与合作,这样可以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某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里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合作机制的建立问题。重点院校由于拥有较为优越的科研条件,可以更多地向着利用原始资料研究世界史的方向发展;一般院校显然缺乏这方面的条件,而且出国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沿着近三十年来重点院校走过的道路往前走。这里首先有一个认识问题。一般院校的教师应该多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包括科研条件的不足,积极向重点院校的有关科研机构靠拢;重点院校的教师也应该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无论是各种学术活动或做课题,都应该想到自己是国家的重点院校,带领全国的相关学科或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有自己的一份责任。甚至可以向重点大学的老师们讲这样一句话:你们未来的学生大都是我们的学生正在教育的学生;我们的学生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你们的生源的质量。
    一般院校的世界史老师,除了努力争取往外走的机会,主要应该尽可能利用国内已有的文献并向有关学者请教来提高自己,尽可能使自己的水平接近重点院校的教师。这里,利用师生关系或其他关系,争取参与重点院校的科研项目等不失为一种自我提高的好方法。这虽然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互补,但毕竟是一种互补。
    重点院校的世界史建设方向是向世界名校看齐,一般院校的世界史建设目标应该是重点院校现在已达到的水平,或尽可能缩短与重点院校的差距,特别是不能让这种差距继续扩大,不能任其发展到双方没有共同语言或无法对话的地步——一直有这种倾向。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存在某种缩小差距的趋势,比如一般院校的世界史老师往往是重点院校培养的博士;但另一方面,这些博士中有的正在被地方“同化”,可对话的内容在不断减少,也就是差距在扩大,共同语言在减少。
    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互联网和各种免费和不免费的数据库的使用,重点大学和一般院校在资料上的差距其实已经缩小。所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许多一般院校的世界史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数据库的重要性,加上外语水平的限制,对手边可以得到的原始资料的应用比较有限。不改变这种情况,就难以提高研究水平。此外,还应该注意:利用原始资料要致力于得出新的结论,或致力于从中国人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解释。如果用原始资料来证实一个已经公认的理论或事实,虽然比不用原始资料要好,但其意义终归比较有限,所以至少要有上述追求。
    一般院校的世界史教师,特别是师院或师专的世界史教师,还面临着几个十分现实和无奈的问题,与它们相比,上面的问题都具有“务虚”的性质:
    第一,前面已经提及的课题申报问题。许多省市都不支持世界史类的课题,所以普通师范院校世界史教师中除了极少数人能拿到国家社科基金外,大概只能拿学校的课题了(有的省也可拿教育厅的)。由此造成了一些世界史教师被迫或自愿“转业”的情况。
    第二,成果发表问题,或者说世界史类的专业杂志太少的问题。现在除了《世界历史》这么一份高级杂志,没有第二份专门登载世界史研究成果的期刊,这种情况严重阻碍着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许多学校,特别是一般院校,都把CSSCI之外的杂志或论文打入冷宫,所以刊登在像南开大学编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之类以书代刊的“杂志”上的成果,是不被地方院校认可的。一般而言,地方院校教师的总体水平要比重点院校的教师水平差一些,但如果我们有一份低于《世界历史》又相当于CSSCI层次的世界史期刊,那对一般院校的世界史教师来说肯定是一则福音。重点院校的世界史教师当然也需要有这样一份杂志,但它对普通院校的世界史教师显得更加重要,那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上级”的投入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的问题。世界史设立为一级学科,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在短时间内可能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甚至个别重点院校也出现了此类问题。这里的意思是:一些地方院校本来为了建设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不得不在世界史教师的引进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投资,但世界史独立开来后,历史系或相关学校的领导可能因此而松一口气,他宁可与从事政治教学(中国近代史)或从事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老师合作,也不愿再在世界史师资建设上投入什么。这种情况也不能全怪这些领导急功近利,因为现在都讲究投入产出,一般院校在世界史上的投入是难以有什么产出的。除了在教学上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之外(这是一个短时间内看不出来的标准),一般院校的世界史学科要评上一级学科(硕士点)在眼前并非易事,所以你很难向他们说清楚在世界史建设上增加投入有什么用。甚至已有的世界史教师都可能面临出路问题,虽然这可能是个别情况,但似乎也有成为一种较多的现象的趋势。
    (原载《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