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骅:重视和加强俄国史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06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全国《加强周边国家史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 [首发] 加强周边国家历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今天要讲的是重视和加强俄国史研究。 先说几句题外的话。俄国史,我国很多人和很多著述中称俄罗斯史。虽不能说后者不准确,但我认为以称俄国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为好,或者说称俄国史更准确。俄国在俄文里是Россия,其形容词为“俄国的”为Россииский;俄罗斯在俄文里是Русский,两个词意不尽相同,更不是同义词。前者主要作国名解,后者主要作民族和语言解:俄文、俄语,或俄罗斯人、俄罗斯族。而俄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俄罗斯人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 在解体以前,苏联称自己国家的历史为“苏联史”(История СССР),包括苏联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苏联解体以后,作为权宜之计,曾一度称“祖国史”(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不久就改称为“俄国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包括俄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这样的变动是顺理成章的。但在我国学术界却出现了一些混乱:一些人称“俄国史”,一些人称“俄罗斯史”,不大统一。此外,还有“俄(苏)史”,“苏(俄)史”和“前苏联史”等称谓,都不妥当。我认为,最好统一称“俄国史”,好像称其他国家的历史,如“美国史”、“英国史”等一样。苏联史是俄国史的一个阶段,属俄国现代史。 现在言归正传。在我看来,重视和加强俄国史研究的理由如下: 首先,俄国是与我国接壤的最大、最重要的周边国家。我国的周边国家很多,并不都接壤,并不是都有边境线。而俄国是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中最大、最重要的国家。我国与俄国的边境线长达四千三百公里,在苏联解体前甚至长达七千多公里。俄国地跨欧亚两大洲,从最东端的白令海峡到最西端的加里宁格勒东西约有一万公里,共横跨十一个时区。领土面积有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苏联时期则是2200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我国的一倍。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大国,理所当然地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次,俄国的历史具有自己鲜明的、独特的个性。无论与西方国家相比,或是与东方国家相比,俄国的历史都具有自己明显的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可以列出以下六点: 第一,俄国是一个欧亚国家。它既是欧洲国家又是亚洲国家,但同时它又不完全是欧洲国家也不完全是亚洲国家。 第二,多数学者认为,俄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虽然在公元九世纪时,在原始氏族公社逐渐解体以后,俄国也出现了一些奴隶,但由于当时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明显的标志是已经使用铁器而不是青铜器,再加上拥有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俄国并没有像西欧一些国家那样形成奴隶社会而是直接跨入了封建社会。一般认为,俄国最初的基辅罗斯就是一个早期的封建国家,它跳过了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三,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农奴制在很多亚洲、欧洲国家都存在过,只有俄国的农奴制是最具特色的。俄国封建社会从公元九世纪的基辅罗斯算起,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封建社会基本解体,共有约一千年的历史。俄国农奴制的形成过程,从十五世纪即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法典》开始确立,到十七世纪即1649年的沙皇阿历克谢•米哈伊洛维奇颁布《全俄法典》最终确立,经历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农奴制的特点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俄国的农奴制是通过很多非常规范的法典,一步一步地确立下来的。也就是说,俄国农民的人身自由被牢固限制在土地上的过程不仅很漫长,而且很清晰。所以列宁说过,俄国的农奴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农奴制度更为强大、更为巩固、更为有力。可以这样说,虽然俄国的封建社会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历时最长,但它的农奴制确是最强大、最具特色的制度。 所以,十八世纪末期主要欧洲国家的封建社会开始衰落之时,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之下的俄国还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西方的封建社会解体了,而俄国的农奴制社会仍方兴未艾。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步一步巩固农奴制的过程,叶卡捷琳娜二世更是夯实和完善了农奴制,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俄国的历史进程远远的落后于西方欧洲国家。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危机加深,但当时的社会却没有出现一个强大而有力的资产阶级,更谈不上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去摧毁这个封建社会;最后只有靠最大的农奴主——沙皇自己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废除农奴制,以谋取经济的发展和统治的稳定。因此,俄国历史上并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有着强大的资产阶级去推翻农奴制,而是靠沙皇自己来“改革”,从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所以,俄国的农奴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具俄国特色的一种制度。 第四,俄国的农村公社(村社)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了解当今俄国的农民、农村和土地关系有启发作用。村社在很多的西欧国家都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存在过,但随着这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已先后消失。但俄国村社的生命力很强。这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迟缓和不发达固然有关,但还有其他因素,包括村社的组织管理形式、农民的思想观念等在内。十九世纪末俄国总理大臣斯托雷平改革未能摧毁村社。斯大林的农业合作化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村社和农民的村社意识,但仍然没有彻底动摇村社,特别是农民的村社意识。总之村社问题也是俄国历史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很值得研究。 第五,俄国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其对外扩张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疯狂程度。当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时,还暂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俄国却依靠强大的军事扩张成了欧洲的霸主,这也是俄国历史的一大特色。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大肆对外扩张的两位代表人物。大家都知道,普京总统非常崇拜这两位沙皇,当然,他并不是想恢复农奴制和封建社会,而是颂扬他们对俄罗斯的发展,包括领土扩张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我个人也认为,评价沙皇也得一分为二,这两位沙皇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我国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相媲美。 第六,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俄国出现了两种发展前途,目前没有哪一个国家有这种特点。一种是按照历史进程按照西方道路,与西方国家一样,一步一步进入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但因为俄国的封建社会很长,根子很深,因而出现了第二种前途,就是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克斯对这第二种前途非常重视,并作过认真的研究,而且明确表示,俄国的第二种前途是存在的,是有可能的。只是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已到垂暮之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继续专注研究这第二种前途。后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可是七十四年以后苏联解体了,因此有人认为,这恰恰证明了俄国是不可能存在第二种前途的。我认为,不管俄国将来如何发展,它不大可能完全照搬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而是必然有自己的特点,即欧亚主义的特点。 第七,俄国在文学,教育、思想等方面是有很高水平的。十八世纪我们不用说,单单十九世纪的一百年时间里,俄罗斯出现了大批的成就非凡、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画家和科学家,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从普希金到契诃夫,从别林斯基到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柴可夫斯基、列宾等等,可以说是举不胜举。这些大家的作品和思想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必将影响世界上众多的人们。 基于上述情况,我认为俄罗斯历史是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它为世界历史进程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相当典型的范例,为我们的世界史学科进行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内容,应该得到我们史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再次,苏维埃俄国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也说明我们有充足理由重视俄国史的研究。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对全世界的历史进程,包括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绝不会因为1991年的苏联解体而黯然失色。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其存在的74年中,有过胜利和辉煌,也有过失误和挫折。虽然它在1991年解体了,但在世界史上仍然是要大书特书的。它留下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最后,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是我国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这也是我们应该重视俄国史研究的一大理由。今天的俄联邦可以说是我国最安全的周边国家,是我们最好的邻居、最好的伙伴、最好的朋友。并不是因为我是研究俄国史的才这么说,客观情况确实是这样。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六十余年间,两国关系经历过结盟、对抗和战略协作伙伴三个阶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相处最好的模式,其特点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2006年关于东段划界的补充协议签署并通过后,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目前有媒体甚至把两国关系说成是“潜在的盟友”,这个用词我个人是不太赞成的,但它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 再讲一讲目前俄国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研究薄弱。特别是通史(包括断代史)研究薄弱,能通晓俄国古代、近代、现代(既苏联时期)和当代史的人才甚少,著述也少见。没有深厚的基础研究功底,搞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或是跨学科研究都会比较困难。当然,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通史是基础。在现有的专业研究队伍中,专门从事18世纪前俄国史研究的学者简直是凤毛麟角。 二是人才不足。我做了一个很粗略的调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真正搞俄国史研究的,保守一点说大约有20人,但现在这20个人都已经退休了,虽然其中有些人还在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研究。第二代研究俄国史的目前大概也只有30来人,其中骨干大约20来人。从事俄国史和相关学科研究与教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共运、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人员中能招生的博导大约14-15人。按每年培养1-2人计,也只有20来人。问题还在于其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人毕业后不从事俄国史的研究或教学,而是其他工作。 三是在涉及俄国史和俄国问题研究的国际学术界和国际学术讲坛上,中国的声音严重不足。原因除中国学者在语言方面有弱点(大多数人只掌握一门俄语,而且口语和写作能力弱,而国外极大多数同行除掌握俄语外,还掌握英语等其它语言)外,对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理论与方法了解不足和借鉴不够,也使得中国学者无法顺畅进行国际交流和对话。这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俄国史研究的发展。 上述情况表明,我们目前的俄国史研究还远远跟不上需要,应该说还很落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