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明代男子服饰——云想衣裳系列

明代无论文官还是武官,其官服大致可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祭服,最为尊贵,只用于祭祀的特定场合。洪武二十六年制定品官祭服。一品至九品都是青罗衣,白纱中单,黑领黑边。赤罗裳,赤罗蔽膝。冠带、佩绶等都依朝服品级。朝服用于大祀、庆成、正旦、颁诏等国家大典。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佩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
    
    手持笏,头戴七梁冠,身着交领长袖袍,方心曲领,腰间系玉带、佩绶带、蔽膝,足蹬云头鞋的文官石像 北京昌平县十三陵神道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以后改为常朝时穿便服,只在初一、十五朝参时穿公服。这种服制由展脚幞头和盘领右衽袍组成。常服用于常年理事,最初与公服相同,洪武二十六年后,在常服增加了补子,主要由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三部分组成。山东发现的明初的鲁荒王朱檀墓中出土了明代亲王服饰。其中首服包括九旒冕、九缝皮弁、乌纱折上巾、笠帽等,让我们对明代皇族不同场合所戴的冠帽制度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九旒冕 山东鲁荒王朱檀墓出土
    明代官员常服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等级标志——补子,它通常为方形,前胸和后背各一,其上图案以金线或彩丝织成飞禽走兽纹样。使用时将其缝在衣服上,所以这种衣服又称为“补服”。明代规定文官绣禽类,武官则绣兽类,具体样式公、侯、伯及各品官各不相同。明朝这一创制,延续到清朝,成为区别官员品级的又一显著标志。
    
    明代不同品级文武官员补子图案
    儒士、生员、监生等读书人大多穿襕衫或直裰。明制规定,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制作,宽袖,沿有黑边,黑色软巾垂带。直裰是一种斜领大袖的长衫,因背之中缝直通下面,故名。此外,还有穿“曳撒”、程子衣、褡护、罩甲的。曳撒,可能是受元代质孙服中的腰线袄影响,交领,上下衣相连,大襟、长袖,腰间作无数的襞积,腰部以下在两边折有细裥,是士庶男子的一种便服。明朝后期,士大夫宴会交际时也多穿用。后来的程子衣与它类似。
    
    曳撒  身长141厘米 北京丰台区南苑苇子坑出土
    明朝平民百姓服装,一般是上身着衫袄,下身着裤。赤脚或穿草鞋,完全是为了劳动便利。
    明朝男子的冠帽形制多种多样,其中比较流行的有网巾、四方平定巾、六合统一帽等,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形似渔网,多用黑色细绳、马尾、综丝编织而成。巾口用布制作,旁有金属小圈,用以贯穿绳带,紧带即可网发。戴网巾又是男子成年的一个标志。网巾一般衬在冠帽内,也可单独使用,露在外面。另有士人常戴的四方平定巾,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缝制而成,可以折叠的四方形便帽。除此之外,明代还出现了六合一统帽,就是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的“瓜皮帽”,它是用六块三角形的罗帛缝合而成,下面加上帽圈,制作简单,戴着也方便,因而市民百姓多有使用。
    参考文献:
    赵超:《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刘东红:《从出土文物看明代服饰演变》,《南方文物》2013年第4期。
    蒋群:《举世仅存的明初亲王首服》,《文物天地》2015年第6期。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 雕塑编 6 元明清雕塑》,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 纺织品 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0年12月。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 金银玉石卷》,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4年10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