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衣被(上)——云想衣裳系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37 中国考古网 李来玉 参加讨论
马山一号楚墓的年代约为战国中晚期。虽然其墓葬规模不大,但却保存了不少精美的丝织品,而且质地、色彩保存比较完好,尤其是其中的锦、绣衣被等实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 马山一号楚墓共出土单衣四件(包括冥衣一件)、裌衣一件、绵衣八件、单裙两件、绵袴一双、锦帽一顶、漆履一双、麻履三双、衾呗三领,此外还有绣枕套、绣镜衣种种日用杂物等,共计不下五十余件,是国内出土时代最早的一批古代锦绣被服实物。 沈从文先生将除冥衣外的所有长衣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小袖式(窄袖式):以编号N-1的素纱绵衣为例,身长约148厘米,袖展开长216厘米,袖口宽21厘米。交领,背部领口下凹。衣袖从肩部至袖口逐渐收缩变小。整体为上衣与下裳两大部件组合缝成,上、下以腰缝为界。腰缝以上用八幅织物对称斜拼而成,腰缝以下则用八幅织物竖拼而成。这种衣服,凹领窄袖,短小适体,衣服材料用本色素料,不饰文采,应为贴身穿着的冬服小衣或内衣,一般不会显露于外。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素纱绵衣(N-1) 宽袖式:袖子相对宽大。以编号N-10的串花凤纹绣娟绵衣最为精巧华美。这件绵衣身长约156厘米,袖展开长158厘米,袖口宽45厘米。同样样式的还有编号N-14对龙凤纹大串花绣娟绵衣。这类长衣的特点,皆是短袖宽口、肩袖平直,衣面用高级刺绣匹料。腰缝以上四片拼合,腰缝以下用九片或六片不等。衣领、衣袖和衣缘部分均用锦,与“衣作绣、锦为缘”的制度正相合。并在锦领的内面及外面,还各加饰一道纬花条带,带宽不足7厘米,上装饰各种车马人物等画面,更显衣服庄重华丽。这类宽袖口、刺绣凤鸟为主题纹样的长衣,可能是当时社会上层妇女的一种吉服或礼服。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串花凤纹绣娟绵衣(N-10) 大袖式:此种长衣马山一号楚墓共出土五六件,有单有绵。形制基本相同,特点是衣袖格外长大,两袖展开,长度约在250至350厘米之间。如编号N-15的绵衣,袍面材料用小菱纹绛地锦。身长约200厘米,两袖展开达345厘米,超过死者身高(骨架164厘米)一倍多,是墓中所出衣袖最长的衣服。该件衣服,以腰缝为界,分作上衣与下裳两大部分组合缝合为一体,但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此件衣服可能是一种家常冬装外衣,用料讲究而不华丽,以典雅雍容为特点。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小菱纹绛地锦绵衣(N-15)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小菱纹绛地锦绵衣(N-15)剪裁图 直领式:马山一号楚墓中仅见一例,即为编号8-3A的单衣,出土时盛于小竹笥内,并附有墨书签牌,名为“糹秋 衣”。衣长约45.5厘米,双袖展开长52厘米,直领对襟,北部领口凹下,形制犹如长褂,衣面娟地呈绛紫色,上面绣有凤鸟啄蛇纹样。衣领和衣袖皆以锦为缘,而衣襟与下摆以绣娟缘边。衣服裁剪既用料充分,又不失细节。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糹秋衣(8-3A) 参考文献: 赵超:《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7月。 齐志家:《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袍服浅析》,《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年2月第25卷第1期。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