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仰韶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19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杰 参加讨论
仰韶文化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半坡类型对豫西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到了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标志,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文化整合,对豫西以东直至山东地区、淮河上游及长江中游地区、甘青黄河上游地区以及河套地区的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仰韶文化各个发展阶段对其分布地区周边的文化影响,无疑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基于此,有学者重新提出了“中原文化中心论”的观点。 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各地区史前文化不断被发现,其发展序列逐渐被建立起来。事实上,与庙底沟文化类似,同时代的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在这一时期差不多都出现了聚落的等级分化,出现了规模很大的墓葬。大墓中数量众多的高等级玉器、精美陶器及某些特殊随葬品,显示社会分化的程度已经相当显著,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观点逐渐形成。 从考古发掘来看,与其他地区相比,尤其是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相比,仰韶文化的遗址墓葬中明显缺乏显示社会成员身份等级的高档手工业品和成套的棺椁,此外,缺少和宗教有关的考古记录。 很多学者推测,与东方等地区呈现出视死如视生、富贵并重、奢侈浪费的风格相比,仰韶文化中庙底沟时期的墓葬多表现出生死有度、井然有序、朴素执中的另一种面貌。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一文中表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王权的凸显和神权的渺小,是尊者的朴实无华,是尊者与卑者虽有区隔但仍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很多学者看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墓葬风格呈现出两种社会发展演进模式,但不可否认,这与当时财富的积累程度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发展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认为,仰韶文化稳定性发展中包含保守性特征,仰韶文化的发展受其保守性的束缚,这在仰韶文化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当太湖等其他地区已经进入古国发展阶段时,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仍处于文明前夜。(作者:记者 张杰)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31日第779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保训》故事与地中之变迁
- 下一篇:宋金时期“明堂”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