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秦始皇帝陵大遗址考古的新思路与突破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6:11:50 中国文物报 张卫星 付建 参加讨论
20世纪70年代世人瞩目的兵马俑坑的发现,揭开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规模宏伟、丰富埋藏的秦始皇陵的主人是一统天下、自名为始皇帝的嬴政,其背后是影响着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政治体制的大帝国——秦。数十年来,随着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开展与研究的深入,它的价值也不断为人们所知,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兵马俑陪葬坑发现后,秦始皇陵又相继出土了铜车马、石甲胄、百戏俑、青铜水禽等重要的“奇器珍怪”,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神秘帝陵更加撩人心弦。在一次次重大发现的光环背后,作为学术研究的秦始皇陵考古也一直在蹒跚前行。半个世纪以来,数辈考古人从基本的调查勘探着手,由点及面,逐步累积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基础材料;考古研究也逐步走向系统化、体系化。同时,秦始皇陵考古还赢得了在中国考古学乃至世界考古学殿堂中的一席之地,它成为秦汉考古学乃至中国考古学研究体系的重点内容,也是全球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其会议纪要中称之为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从全人类知识体系的高度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的新理念与新思路 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是通过对秦始皇陵物质遗存的研究,揭示物质、技术层面的遗存内涵,将遗存放在秦始皇丧葬礼仪的时间、空间讨论其结构组成、功能,最终揭示陵墓的理念思想等深层次内容。通过秦始皇陵考古,我们可以看到史书所记载不到的或没能记载下来的文明细节,还原那个时代历史的本来面目。 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秦始皇陵园考古活动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个世纪60年代,初步开展了考古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围绕封土发现了大量的重要遗存,奠定了秦始皇陵考古遗存及认识的基本框架;世纪之交,又发现发掘了一批重要的遗存,并对墓室开展了高科技的物探实验;2009年以来,随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加大了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力度,对秦始皇帝陵遗址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古工作。 近年的秦始皇陵考古工作进入了大遗址保护的新阶段,秦始皇陵考古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已不应该着眼于个别、零散甚至具有轰动效应的遗存的新发现,而应体现在以科学的方法、整体思考的理念指导下对大遗址进行系统的勘探调查而取得基础、全面的考古材料,并上升到深入阐释遗存内涵价值,对大遗址保护、深入利用提供科学支撑的更高层面上。在新的历史时期,秦始皇陵考古的理念可以理解为以整体观来系统思考、全面把握大遗址的内涵与价值,统筹解决遗存的环境、内涵、礼仪结构以及思想理念等诸层次的问题。 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工作的深化,将有力推动秦汉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促进我国考古学前沿认识水平的提升。另外,秦始皇帝陵大遗址考古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古工作的系统化、研究的深入化也是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的科学依据和基础,对指导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展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科学的从事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工作,我们设立了将可能存在秦始皇陵遗迹的整个骊山北麓地区囊括在内的系统考古分区,并建立了基于GIS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基于这一分区系统,展开全面调查、系统的全覆盖式勘探。经过这样的工作后,对一些重要遗存进行主动发掘,解决重要的学术问题,形成了良性的大遗址考古工作模式。 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的新收获 在前人工作、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了近几年系统的田野考古工作,我们对这一范围巨大、规模宏大的大遗址在考古材料层面以及研究认识层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从考古材料层面上,近年基本上完成了陵墓核心区域以及部分重点区域的近5平方公里的系统勘探,取得了系统的考古基础材料。考古学研究首先是对文化遗存材料层面累积的过程。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开展的前三个阶段,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完成秦始皇陵区域甚至重点区域的系统勘探工作。多年来仅对陵园内大概四分之一的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而更大范围的陵园外围区域只对重点遗存进行了调查与局部发掘。目前通过系统勘探所取得的材料,使我们完善了对陵墓主要遗存如墓上建筑、门阙建筑、墙垣、道路、礼制建筑、从葬墓、陪葬坑以及工程遗存的形制、结构、内涵方面的基础考古材料。近年,35万平方米的陵寝礼仪建筑、15万平方米的小型从葬墓园、门阙建筑、墙垣道路遗存以及一批外藏坑等的系统成果成为近年工作的亮点。此外,系统的勘探还纠正或深化对以前发现的一些重要遗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发现的礼制建筑、从葬墓的局部发掘,验证了勘探成果、细化了对遗存本体形制、内涵、结构的认识,通过对早年发现的K9901、K0006、兵马俑一号坑等遗存的继续发掘,进一步探索其深层次问题。 在考古材料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秦始皇陵考古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新的考古发现使得一些因材料不足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如内外城北门、道路、祭祀建筑、丛葬墓等问题在材料面前已无争论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的材料归纳梳理,也促使我们超越材料,对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的一些重大、核心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思路、方法、体系结构做出深层次的思考。近年来我们在下面几个问题上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对秦始皇陵的环境、空间及范围的认识。秦始皇陵座落在南依骊山北临渭河的一处高敞之地,文献称之为骊山之阿。通过近年对这一地区空间特征的分析,骊山之阿所形成的曲隅之势对秦始皇陵的选址、规划以及空间规制都有重要的影响,始皇陵的东西、南北轴线以及陵墓的关键核心点——墓室的选址等都是因循这一空间格局而设计的结果。秦始皇陵的空间范围也是依骊山渭河及其支流的局域环境而设。早年判断秦始皇陵的范围有50多平方公里,根据我们近年对这一地区所做的考古调查,在南依骊山北临渭河的大约100平方公里的区域都与秦始皇陵的规划、建设有关,这一山环水抱的形胜之地是秦始皇陵的最大范围;渭河支流沙河与山前台地所围成的壖地为秦始皇陵丧葬礼仪遗存分布集中的区域,约30多平方公里;核心为2.13平方公里左右由墙垣围起来的茔地。 二是对秦代物质技术层面的深化研究。秦始皇陵建造的主要时段在统一天下之后,此时的秦帝国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储备,在土木、石作、制陶、髹漆画缋、金属加工、水利等方面达到了世界级的高度与水准。秦始皇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成为中国古代技术成就的结晶,完美统一了思想、材料与艺术,成为先秦以来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近年来,通过不断的细化研究,对秦始皇陵各类遗迹所反映的建筑物、器物的基本结构形式、构造工艺、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冶金、彩绘、土木结构等方面都取了新的进展。 三是对秦始皇陵礼仪结构体系的认识。秦始皇陵是丧葬礼仪进程的物质遗存。它不仅是丧葬仪式的载体、场所,具有空间、时间性,还是具有内在机制的结构整体。我们看到的具有物质属性的遗存,包括墓上建筑、墓道墓室与正藏、外藏、祔葬、祭祀、墙垣、门观、道路、陵邑九个方面的内容,从礼仪功能上看可视作子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礼仪意义上的“丽山”陵墓。近年来我们不仅从物质材料层面对以九个子系统的形制、结构、内涵着力进行了工作,还从各子统的内在功能与外部联系以及与整体的互动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四是从物质技术、礼仪结构上升到对理念思想层面的研究认识。墓葬作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存在的居所,从某种程度上看是生前状态在死后的映射。始皇生前掌控着天下,其陵墓也着力重塑另一种形式的天下形态。陵墓礼仪结构的内在秩序映射了现实中他所努力缔造的帝国秩序,陵墓的构建——他控制的天下的构建,这是始皇陵建构中最深层次的理念。始皇陵的地下墓室“如下天状”“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作百川江河大海”,其内部的设置遵从着他对天下、对宇宙的理念认识;从陵墓的墙垣、门观、道路所体现出的方正的陵墓形制看,体现了整齐规则的天下秩序;从陵墓的各礼仪结构以及整体的空间、布局以及向位关系看,无不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理念。所有的这些内容归结起来体现出的内核,就是始皇所认识的天下。这与他生前所建立的秦帝国秩序,其理念内核是一致的。 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的展望 在近几年秦始皇帝陵大遗址概念下的考古工作中,我们立足于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区域——陵园,面向整个大遗址,以整体观来系统思考、全面把握秦始皇帝陵的各类遗存。总结近年来的工作,在一些方面已大大突破了前人的认识,为全面理解秦始皇陵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材料。 在将来的秦始皇陵考古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通过系统的考古工作,以考古研究为主体,结合多学科的优势,从理论方法以及科技手段的应用上提高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的整体水平;在新的考古材料支持下对一些重大的课题方向着力突破。争取以秦始皇陵考古为平台,将帝陵考古学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试析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的营建工艺
- 下一篇:全球公共考古学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