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21 中国考古网 夏立栋 参加讨论
“凉州模式”是宿白先生在综合武威天梯山石窟第1、4窟,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石窟等考古资料基础上,认为在新疆以东地区存在的一种早期佛教造像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五项: (1)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较多的是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塔庙窟。塔庙窟窟内的中心塔柱,每层上宽下窄,有的方形塔庙窟设有前室。 (2)主要造像题材有释迦、交脚菩萨装弥勒。其次有佛装弥勒、思惟菩萨和成组的十方佛。造像除成组的十方佛外,皆为坐像。 (3)窟壁主要画千佛。文殊山前山千佛洞千佛中现说法图,壁下部出现供养人行列。 (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 (5)佛和菩萨面相浑圆,眼多细长形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菩萨、飞天姿态多样,造型生动。飞天形体较大。 “凉州模式”概念的提出,使得河西地区早期石窟的样式特征更为突出,为研究云冈第一期石窟中文化因素的来源、北中国地区早期洞窟形制、造像题材、造像组合、装饰纹样和造像特征提供了典范,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为之后“平城模式”“龙门模式”“长安模式”“邺城样式”等不同地区造像模式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先例。 参考文献: 宿白:《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