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动物考古


    动物考古是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采集、鉴定、观察及各种统计和分析,结合考古学文化背景进行探讨,认识古人类是如何利用动物资源的。其研究目的包括认识古代存在于各个地区的动物种类、推测当时自然环境及探讨古人类与动物相关的各种行为。研究对象包括考古遗址出土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遗骸,主要是螺、贝、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在采样中,要按发掘单位采集,或有针对性地采集灰坑、房址和关键柱等特定遗迹单位的全部动物遗骸。切记单独收集,避免增加新的损伤,做好记录,对那些有意识埋葬的动物遗骸,采集前一定要照相绘图,做好文字记录。
    标本进入实验室后,首先要清洗和粘对,然后进行种属和部位、年龄、性别的鉴定。准确鉴定动物遗骸的种属和部位,能为比较客观地认识不同时空范围内古人类与动物相关的各种行为特征奠定基础;通过年龄判断,才能认识动物的年龄结构,认识不同时空范围内古人类对各种家养动物的屠宰模式和他们狩猎的各种野生动物的年龄特征,总结古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历时性和地域性特征及规律;而推测动物的性别及各自所占的比例,是认定其是否为家养动物的依据之一。随后要测量各种数据、称重、观察动物骨骼表面痕迹、记录资料、定量统计。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文物出版社,2012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