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河南洛阳林校西周祭祀遗址


    2009年2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园林实训楼基建的考古发掘中,在位于洛阳市中州东路以北的林业职业学院院内发现了一处西周时期的祭祀遗址。该遗址西距瀍河约1千米,西北距北窑西周墓地及西周铸铜遗址约4千米,地处洛阳盆地的二级阶地后缘,海拔高程131米。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于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间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因发掘区位于西周文化分布密集区和隋唐洛阳城里坊区内,故在发掘过程中特别注意西周、隋唐时期遗迹现象的发掘。目前该遗址发掘区累计发掘面积为1440平方米,文化堆积深厚,地层共分为六层,主要为唐代和西周时期文化堆积,其中西周遗迹及遗物是最主要收获。该遗址地层中的第①层为近现代层,第②、③层为唐代层,第④、⑤、⑥层为西周层。整个发掘区共发现西周灰坑90座(其中37座为西周祭祀坑)、沟1条、墓葬20座以及唐代灰坑44座。
    西周灰坑均开口于⑥层下。形状多样,包括近椭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等,灰坑口径为0.9~7.6米,底径为0.8~7.5米,深为0.1~2.9米。90座西周灰坑中有37座为祭祀坑,其中29座祭祀坑内有较为完整的兽骨,3座内有疑似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另有5座内有成堆摆放的碎兽骨。按兽骨种类的不同,这些灰坑可分为以下几种组合方式:马坑、狗坑、牛坑、猪坑、人马组合坑、人猪组合坑、猪牛组合坑、马猪组合坑、车马坑等。这些祭祀坑多为椭圆形,长径多在2米左右,短径多在1米左右,深0.5米左右,多数祭祀坑大小仅能容下祭祀所用牺牲。通过对灰坑内13个个体的人骨鉴定,发现有8例男性或倾向于男性的个体,2例女性个体,3例由于保存较差无法判断性别,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从年龄分布上,男性多为壮年,女性为青少年,性别不明者2例为儿童,1例为成年。灰坑内出土器物主要为陶鬲、陶簋、陶罐、陶甑、陶拍子等陶器碎片;另外出土卜甲碎片1片。
    
    人马坑H40
    西周沟开口于②层下,方向为东偏南10度,口宽4米左右、底宽0.8米左右、深3.8~4.2米。该沟目前发掘长度近50米。沟底西高东低,沟内堆积中明显可见流水淤积痕迹。沟内出土有鬲、簋和罐等陶器残片。
    西周墓葬均开口于⑥层下,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2座为南北向,其余均为东西向。4座有随葬品,主要为陶器,此外还有铜、石、骨和蚌器,主要器形有陶鬲、陶簋、陶罐、陶盆、陶甑、陶削、石斧、骨锥和骨簪等,另出土1片卜甲碎片。在发掘的墓室中,最大者长4.1米、宽2.2米,深9.1米;最小者长1.4米,宽0.4米,深0.18米。这些墓葬中大多数有人骨架,墓坑较小,仅能容身。有些墓坑内人骨不全,部分墓坑内除一完整人骨外还有另外一个体的部分零散骨骼,经鉴定分属不同个体,推测这部分墓葬墓主人应为非正常死亡。
    
    车马坑H159
    唐代灰坑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口径1.1~1.8米,底径1~4.2米,深0.7~3.7米,灰坑内主要出土有瓷罐、瓷碗、三彩陶片、板瓦和筒瓦等。
    西周时期的东都成周(通称为洛邑)是西周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营建洛邑,这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文献材料中均有记载。而此洛邑城址的具体位置一直未有定论。根据文献记载,洛邑很可能是横跨瀍水两岸而建。多年来在瀍河两岸的考古工作也发现了大量的西周遗存,瀍河以西的邙山南麓发现有西周贵族墓地;瀍河以东发现有大量的殷遗民墓;贵族墓地南邻的瀍河西岸发现有大型的西周宗族铸铜遗址等,这些也都为文献提供了印证。而如此大规模的西周祭祀遗址在该区域的发现,又使成周城(洛邑)的具体位置更加明确。
    洛阳林校西周祭祀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规格较高的西周早期的祭祀场所,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本次发现为深入研究西周东都成周的历史地位、城市布局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洛阳的都城发展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参考资料:
    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中国文物报社,2011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