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4:11:12 中国考古网 尤柔魑 参加讨论
粟,非粘性的小米,俗称为“谷子”,又称为“禾”、“稷”等。粟为百谷之长,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又往往作为各种粮食和谷物的统称或代称。 根据考古发现来看,咸阳马泉西汉晚期墓墓道的四个陶瓮中,发现有谷子;咸阳杨家湾4号墓3号器物坑的陶仓内盛放有小米。西安三兆村3号西汉墓出土的釉陶仓(M3:2)上墨书“粟一京”,而仓内所盛谷物经鉴定为粟;西安白鹿原西汉早期的95号墓出土的陶仓(M95:10)上粉书有“白粟粟”。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陶仓中,大多盛放有谷物,而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如113号和1009号墓出土的陶壶中,盛放的小米保存较完好;M1035:41陶瓮,出土时装满粟壳。烧沟汉墓出土的陶仓上,有的写有“粟万石”等文字,洛阳五女冢267号新莽墓的陶仓上墨书有“粟万石”等,新安铁门镇15号西汉墓陶仓(M15:12)上写有“粟”字。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粟的实物遗存的地点还有:河南洛阳西北郊81号西汉晚期墓、辉县中心路1号西汉晚期墓,北京大葆台汉墓,山东临沂金雀山l号西汉墓等。另外,居延汉简记述的粮食出入中.粟是最为常见的粮食品种。陕西米脂县官庄村东汉中期牛文明画像石墓门框画像石的上部刻绘12株谷物图像,谷穗硕长下垂,显然是即将成熟的粟。与此相似的粟的图像,还见于陕西绥德东汉中期的王得元画像石墓。 秦汉时期粟的遗骸的发现并非仅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是在长江中下游乃至北到吉林、西到新疆、南至广西和广东的广阔地域内都有发现,如新疆民丰尼雅遗址,江苏扬州胡场西汉墓,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江陵凤凰山西汉初年的168号墓,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四川汶川县萝萄砦西汉前期石棺墓,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西汉墓等。另外,广州番禺10号和12号汉墓中出土有谷子。江南和华南地区发现的粟究竟是当地种植还是从北方运去,尚不明了,但从江陵秦汉墓的发现来看,当时的江汉地区种植黍。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中有“雨为澍,及秀粟.辄以书言澍稼、秀粟……”等关于种植粟的规定;《仓律》中关于“计禾,别黄、白、青”等,反映出粟有黄、白、青等不同的品种。江陵凤凰山10号西汉墓出土的田租账简牍中,有“粢秫粟米八斗"、“粢粟二斗”等记述;江陵凤凰山167号西汉初年墓的头厢出土5个小绢袋,以绢带束口并缚有木牌,其中2件绢袋的木牌上分别写有“粢秫二石”、“粢粹米二石”,而袋内装有粟谷。总之,粟是秦汉时期广泛种植、广为食用的一种粮食作物,并且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各地还有着不同的称谓。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