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遗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34 中国考古网 孟悠悠 参加讨论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洞口朝向西南,文化堆积面积约240平方米。1965年试掘,1973-1975年进行第一次发掘。1979年开展年代学研究,认为甑皮岩遗址的下层年代在距今9000年以上。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甑皮岩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约1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五座,石器加工点一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史前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人类食用后遗弃的水、陆生动物遗骸。遗址堆积最厚处达3.2米,地层变化相当复杂,自然堆积层次最多达32层。 依地层迭压关系及出土文化遗物的变化,遗址堆积自下而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其中第一至四期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第一至四期中,第一期属早期前段,第二至四期属早期后段。 早期前段文化遗存主要有陶器、打制石器、骨器和蚌器等。石器均以河砾石为原材料,均为打制石器,器类包括石锤、砍砸器、盘状器、切割器、尖状器、棒形石凿和穿孔石器等,以石锤和砍砸器为主。从出土器物的形态来看,此期的石器工业属于典型的中国南方砾石工业传统。骨器和蚌器的数量较多。包括骨锥、骨铲、骨针、骨鱼镖和蚌刀等,并有少量牙器。磨制工艺已经存在,但主要用于加工有机质的工具如骨锥、骨铲和穿孔蚌器,尚未应用于石器制作。陶器仅发现一件,为敞口圜底釜。夹粗石英灰白陶,表现出一系列初级陶器工艺的特征,应是中国目前所见最原始的陶容器之一。遗迹仅发现石器制作场所一处,在该层共发现石制品2086件。该期发现了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依据2001年发掘时采集的12个螺壳和木炭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甑皮岩第一期的年代约在距今12000~11000年间。 早期后段文化遗物包括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陶器数量明显增加,但器类单一,器形简单,大多为器形较大的敞口、束颈、鼓腹、圜底罐,陶器制作工艺上出现了泥片贴筑的成型技术,器形变高,器壁变薄。工具方面,磨制石器逐渐增多,和骨器数量渐少,骨器以骨锥为主,也有磨制的骨铲。蚌器多为穿单孔的蚌刀。遗迹现象仅在甑皮岩遗址第四期发现用火遗迹1处,墓葬2座。该阶段仍然发现了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甑皮岩第二至四期的年代约在距今11000~8000年间。 参考文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 张银运、王令红、董兴仁:《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5卷第1期,1977年。 李有恒、韩德芬:《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6卷第4期,197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文物出版社,2003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安阳1989-1990年殷墟孝民屯东南地遗址
- 下一篇:卢文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