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中更新世时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15 中国考古网 newdu 参加讨论
距今78万—12.8万年为更新世的中期。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段仍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与文化遗物十分丰富,分布地域十分广阔。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演化及文化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随着气候冷暖变化的加剧以及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隆起所带来的环境效应,进人中更新世以来,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区别逐渐增大(1)。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于纬度、地形等因素的作用,仍然继续保持着比较温暖的亚热带环境,但在北方地区则主要是温带环境。除南北两大区域的显著差别外,在两大区内不同的亚区也在此时形成。在北方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形成南北两个亚区:北部主要是温带草原环境,南部表现为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类型。南方地区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分为东部的平原、丘陵区与西部高海拔高原与山地。这种情况明显影响到中更新世人类与旧石器文化的分布与发展。 华北地区 该区又可分为华北北部和华北南部两个区域。北部地区多洞穴遗址,石制品形体普遍偏小,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砍砸器相对较少。石器加工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占次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以脉石英为主要石料的地点。南部地区多露天遗址,石器原料主要来自附近的河滩或冲沟的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加工方法以锤击法为主,辅之以碰砧法,砸击法偶尔使用。石器组合以砍砸器为主,大尖状器、石球也占有重要地位,刮削器、尖状器则相对较少(图1 -3)。 图1--3 华北地区中更新世诸遗址发现的部分石制品 周口店遗址(2)位于北京城区西南约50公里处,西北倚北京西山,东南俯瞰华北平原。从周口店第1地点的文化层堆积来看,早期人类使用这个洞穴及在其附近的活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留下近40米厚的文化堆积,从上到下可以分为13层(3)。除下部的红色土层和中部的松散砂层很少有石制品发现外,其他各层都有数量较多的石制品出土,总量十余万件。原料以脉石英为主,其次是水晶和砂岩,燧石等其他原料较少。在龙骨山西北的花岗岩区,可以找到风化的脉石英和水晶碎块,应为石料的主要来源地。其他石料来自龙骨山脚下周口河滩上的砾石。砸击技术是北京猿人最主要的打片方法,是周口店石器工业的鲜明特色。锤击法适应的原料广泛,被用来打制石英、燧石及砂岩,尤以燧石为多。碰砧法多用来生产砂岩大石片,其使用不如前两者普遍石器修理以锤击法为主。修理方式以向背面加工为主,向破裂面、错向、复向加工的比较少。加工石器的毛坯有石片、断片等片状毛坯和小石块、石核、砾石等块状毛坯。石器可以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锥、雕刻器、石球6类。其中刮削器为主要工具类型,尖状器、石球等也占有重要地位(图1—4)。同时还发现许多打制加工石器的工具,有石砧、砸击石锤、锤击石锤等。 关于遗址的年代,曾用铀系、裂变径迹、古地磁等测年方法进行过综合研究(4)。用铀系法等测定北京猿人遗址1-3层的年代在20万--30万年之间,第6--7层为35万--36万年前,第8--9层距今40多万年前,第1 2层为距今50多万年前。古地磁研究表明第1 3层以上的年代应晚于70万年。最近《Nature》杂志刊登了中美学者合作测量周口店第1地点石英样品铝铍埋藏年龄的结果(5)。这是在我国第一次将石英样品的铝铍埋藏年龄方法应用于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研究。沈冠军等选择堆积下部第7--10层的石英砂以及3件早年出土于第8--9层的石英质石制品,测试结果显示遗址第7--10层的年代为距今77±8万年。此前沈冠军还以碳酸盐钙板为样品做铀系法测年,将遗址上部地层(第3层)测定为距今40万年前。 金牛山遗址(6)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西南8公里处,是一座孤立的小山丘,海拔不到70米。从1 974年开始进行过多次发掘,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1 984年秋发现金牛山人化石和人类“活动面"及用火遗迹。该遗址被分成多个地点,其中A地点最重要,洞穴堆积情况与周口店第1地点相似。整个堆积分为上下两组,以第4层为界。上组地层由棕褐、棕黄色黏土质粉砂和角砾构成,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赤鹿、扭角羚、洞熊等。铀系法测年的结果为距今20万--1 6万年。下组地层由胶结较硬的角砾、棕红色粉砂、粉砂质黏土和巨角砾组成,所含化石有田鼠、大河狸等,铀系法测年为距今31万--20万年。 石制品数量不多,分别来自A点和C点。原料以脉石英为主,还有石英岩和变质岩,均来自附近,主要是风化的基岩碎块。打制技术以锤击法为主,辅之以砸击法。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以向背面加工为主,修理较粗糙,刃缘不平整,刃口较钝,个体差异大,石器工业整体面貌接近北京人文化。 庙后山遗址(7)位于辽宁本溪县山城子乡。遗址高出坡脚下的汤河河床60米左右。1 978年发现,随后进行过数次发掘,发现人类化石、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 洞穴堆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时代为晚更新世,出土少量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下部发现少量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石制品出自褐黄色砂质黏土堆积。石制品原料以灰黑色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安山岩,脉石英较少,均来自遗址前面的汤河砾石层。剥片技术主要是锤击法,可能也用碰砧法,偶用砸击法。石器类型有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状器,石器个体多属大型者。据对此层动物化石的铀系法测年,年代在距今10多万年到20多万年间,属中更新世晚期。2 0 0 7年沈冠军等对部分地层钙板进行铀系测年,认为出土于第6层上部的人类臼齿应至少为20万年,第6层下部的少儿股骨残段很可能为30万--40万年,发现于第5层钙板下的人类犬齿,应至少为50万年(8)。进一步的年代学工作很有必要。 匾河遗址群(9)发现于山西芮城匾河村附近中条山南麓的黄河左岸。在南北延伸10余公里的地带分布着11个地点。据出露的剖面观察,最下部是上新世泥灰岩,其上即为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黄色砾石层,厚约1米。上覆厚约4米浅褐色交错砂层和厚约1米的灰黄色细砂层。再上为厚约21米的夹有古土壤和透镜体砾石层的含粉砂的红色土。最顶部为厚约2米的砾石、灰黄色粉砂及砂质黄土。文化遗物与动物化石埋藏在河流相堆积中。从遗物的磨蚀程度看,被搬运距离较长。石器原料除极少数为脉石英外,均为石英岩,系来源于附近河滩的砾石。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兼用碰砧法。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及石球等,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大三棱尖状器为特色,石器多为大、中型,小型数量少,被认为是华北“大石片砍斫器--大三棱尖状器传统"的重要代表。 大荔人遗址(10)位于陕西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附近的甜水沟口,地处黄土塬与渭河谷地的交接地带,洛河在附近地区形成3级阶地。大荔人化石、石制品及动物化石发现在第三级阶地底部的沙砾石层中。该地点两次发掘共获得石制品500多件,许多石制品受到较严重的磨蚀。原料多为石英岩与燧石,少数为石英。剥片主要用锤击法,偶用砸击法。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次之,有少量石锥、雕刻器等。以向背面修理为主,也有复向和向劈裂面加工的。加工粗糙,形体以小型为主。 大同青瓷窑(11)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缘。文化遗物埋藏在十里河左岸的二级阶地后缘含角砾的灰黄色和灰绿色粉砂层中。经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发掘及后来的调查,发现石制品千余件。石料主要为石英岩,石英次之,燧石较少。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偶用砸击法。工具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还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如狼、古菱齿象、披毛犀等。从化石动物群与地层的情况来看,该遗址的时代属于中更新世较晚阶段。 华南地区 在华南,虽然各地区地层堆积情况不尽相同,但各地点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都表现为砾石石器工业。石器原料均来自附近河滩的砾石。石料的岩性都是石英岩、砂岩等质地较粗者,适合加工大型工具。多用砾石直接加工成器,很少使用石片为毛坯。剥片或修理均使用石锤直接打击法,加工多简单粗糙。石器组合的整体面貌硕大粗壮,以各种大型砾石石器为主体,砍砸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尖状器和手镐、手斧等各类尖刃工具是石器组合中的重要成员。此外,球状器发现的数量也很多;刮削器在各遗址均有发现,但都以重型类为多;轻型刮削器和其他轻型工具在时代较晚的地点才有较多发现(图1 --5) 洛南龙牙洞遗址(12)位于洛南县城东北3公里的东河村北的花石浪后山坡上,是发育在寒武纪辋峪组灰岩上的裂隙型洞穴。洞内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堆积可分为5层,文化遗物发现于1--4层。 石制品非常丰富,出土标本多达7.7万件。原料主要有石英岩、石英。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及雕刻器等。目前遗址尚无测年数据,发掘者推断洛南盆地内早期人类活动在50万年前已经开始。有学者根据龙牙洞北侧另一裂隙小洞内发现的直立人牙齿化石,以及共生的大熊猫与貘等化石判断,人类在这一带活动的时间可能会更早。 观音洞遗址(13)位于黔西县沙窝区沙井乡井山村,在贵阳市西北约152公里处。观音洞是一个进深长约90米的水平洞,由于洞体较窄,洞穴深处潮湿阴暗,不太适合人类长期居住或活动。文化堆积情况也说明人类主要活动区在主洞的西洞口。从洞口向外到10多米的地方都有堆积与洞内相连。堆积分为3组9层。从B组(第3_8层)开始人类进入洞内或在洞口附近活动。这一时期人类可能在洞口附近从事狩猎和屠宰肢解,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遗骸留在洞口附近。B组之上为A组红土堆积,期间亦有人类活动,留下他们制作的工具和狩猎遗留的动物骨骼。 石制品原料主要是附近较坚硬的岩块和结核,很少使用砾石。岩性以硅质灰岩为主,其次为脉岩、硅质岩,燧石、玉髓、西砂岩等较少。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偶用碰砧法。石器毛坯以片状为主,块状次之。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石锥及凹缺刮器等。很多刃口有多层修理痕迹,多深凹粗大而不平齐。 遗址的年代存在争议。发掘者根据古生物化石推断B组地层是中更新世较早时的堆积,A组地层仍属中更新世。所以这两组包含人类文化遗物的地层被归人旧石器时代早期。而利用动物化石所做的铀系测年结果与此有很大出入(14),将第5层定为8万—10.4万年,第8层为11.5万年,第4层小于11.9万年;利用碳酸盐钙板所做的铀系法的结果是(15),A组晚于4万年,B组第3层晚于5万年,第4层为5万--14.5万年,第6--8层为1 8万--24万年。可见对该遗址进行深入的综合性的年代学研究十分必要。 盘县大洞(16)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盘县境内十里坪谷地西部边缘,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喀斯特峰丛沟谷地带,是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溶洞。洞穴所处山体海拔1915米,洞口堆积表面高出谷地32米左右。洞口高宽都达数十米,洞厅进深达250米,总面积近万平方米。 洞内堆积由灰岩和钟乳石角砾、砾石、砂、砂质黏土、黏土及钟乳石钙板层等形成,厚近20米。从上到下由4个薄厚不等的钙板层与4层黄色、灰黄色的砂质黏土或黏土层互层组成。砂质黏土与黏土层及钙板层中均有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第1 -3层钙板层的铀系年代数据分别为距今1 3万年、20万年和26万年,第4层钙板层尚无测年数据。在洞厅前区另一处发掘探方的石笋铀系年代为距今30万年。与前区不同,在1 993年发掘的洞厅中区出土的动物牙齿的铀系年龄明显年轻,测年数据分别为6.2万、1.9万、1.7万和4.2万年左右。由于尚无一个连续的完整剖面,所以要弄清两区的地层关系及确切年代还需进一步的工作。 大洞的石器工业主要采用石锤直接打击方法剥取石片。石片多为素台面,带脊台面的数量较多,还有一定数量的修理台面。多数石片背面保留部分或没有自然面。这些特点说明大洞的剥片技术与石核的利用率已有一定的水平。其石器组合也较有特色,以边刮器为主,其次为石钻、锯齿刃器、端刮器,雕刻器、琢背石片、砍砸器、手镐较少。除此之外,还发现两枚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一枚上内侧门齿,一枚下犬齿。牙齿既有一些与北京猿人牙齿相似的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近之处。 该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的种类已有43个,主要是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也包括一些云贵高原的土著种类。其中有些种类的生存时代明显偏早,当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而相当多的种类的生存时代则较晚(17)。 汉水流域(18) 该区域旧石器遗址主要分布在陕西南部的汉水谷地与鄂西北地区。在秦岭南侧汉水谷地发现者均为露天遗址,中更新世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主要出自三级阶地的堆积,主要是灰黄、黄褐红色砂质亚黏土堆积。而鄂西北地区中更新世的旧石器遗存埋藏于两种不同的地质类型:一种为分布在汉水或其支流两岸阶地的露天地点;另一种是分布于山区的洞穴地点,如郧县龙骨洞、郧西县白龙洞等。 汉水流域的石器工业以南郑龙岗寺至梁山一带的发现最为丰富,均以三级阶地砾石层的砾石为原料,岩性以石英为主,其次为火山岩、石英岩等。不同地点选用各类石料的比例有所区别,共同特点是使用石英原料加工石球。 石器的加工技术,以石锤直接打击法为基本的剥片与修理方法。在少数的石英材料上可以见到砸击痕迹,可能存在碰砧技术。石器类型丰富,砍砸器占主要地位,均以扁圆的砾石为原料,采用一面或两面加工打制出端刃或边刃。球状器也占一定比例,大部分以石英砾石为原料。 长江中游地区(19) 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本区发现的中更新世的旧石器地点主要集中在澧水中、下游地区。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有上百处,主要埋藏在网纹红土堆积中。 石制品原料均是来自河滩的砾石,砾石石器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等岩性为主,少量的小型石片石器则使用燧石或石英等。剥片技术为石锤直接打击法,不见其他方法使用。大部分石器系用砾石直接加工即行使用,仅少量的石器经过剥片后的第二步加工。修理的方法也仅见锤击法,加工以单向为主。 石器组合具有特色。石器形体硕大浑厚,类型以砍砸器为主,分为两种,数量较多的是端刃砍砸器,边刃砍砸器也有一定数量。各种类型的大尖状器是本区最具特色的工具类型,其在整个石器组合中的比例应与砍砸器的数量相当,主要以长条形砾石为原料。 长江下游地区(20) 长江下游地区近年来中更新世古人类与旧石器的发现也有重大进展。旧石器的发现主要集中在皖南的宣州水阳江地区与江北巢湖附近。石制品硕大粗重,几乎不见轻型工具类型。石器主要使用砾石、石核加工,石片加工的工具数量非常有限。砍砸器是石器组合中的主要成员,边刃、端刃及复刃类型的砍砸器在本区也有发现。石球在江南发现较少,在江北却占一定比例。尖状器不发达,真正的锐尖类型不多见,舌形尖刃器是本地的代表性类型。刮削器在本区的数量有限,且多形体粗大。 岭南地区(21) 岭南地区的中更新世及更早的旧石器集中发现于广西的百色盆地。盆地内早期的石器属于典型的砾石石器工业。从几个经过发掘的遗址来看,石器原料皆是来自河滩的砾石,均以砂岩为主,其余还有燧石、粗砂岩、角页岩、页岩等,但数量都很少。目前所报道的大型石器都以砾石为原料直接加工,加工的方法基本只见锤击法。加工方向以单面为主,但有一定数量的两面加工者。部分刮削器使用石片加工。石器的修理较为细致,刃缘多较整齐。此外,百色盆地高阶地采集的石制品数量较多,也独具特色。在整个石器组合中砍砸器占据突出地位,可达石器总数的半数以上,刃缘多呈弧形。大尖状器是仅次于砍砸器的另一类重型工具,其性质与前者呈过渡状态。百色最具特色的石器类型是手斧,刃缘的修理多较整齐匀称。 注释: (1)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 1页。 (2)吴汝康:《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7页。 (3)贾兰坡:《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58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第l卷1期,第21--26页。 (4)吴汝康:《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7页。 (5)Shen GJ,Gao X,Gao B,et a1.Age of Zhoukoudian Homo erectus determined with26 Al/10 Be burial dating.Nature,2009,458:198--200. (6)金牛山联合发掘队:《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16卷2期,第120--127页;吕遵谔:《金牛山遗址1993、1994年发掘的收获和时代的探讨》,《东北亚旧石器文化》,白山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144页。 (7)辽宁省博物馆、本溪市博物馆:《庙后山:辽宁本溪市旧石器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 l--110页;魏海波:《辽宁庙后山遗址研究的新进展》,《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28卷2期,第154--161页。 (8)张丽、沈冠军、傅仁义等:《辽宁本溪庙后山遗址铀系测年初步结果》,《东南文化》2007 第3期,第54--57页。 (9)贾兰坡、王择义、王建:《匿河--山西西南部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5)》,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5页。 (10)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遗址的初步观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年第17卷4期,第294--303页;张森水、周春茂:《大荔人化石地点第二次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984年第3卷1期,第19--29页。 (11)李超荣、谢廷琦、唐云俊:《大同青瓷窑旧石器遗址的发掘》,《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2卷3期,第236--246页;刘景芝:《山西大同青瓷窑旧石器遗址的新发现》,《考古》1990年第9期,第769--773页。 (12)薛祥熙、邓涛、李传令等:《陕西洛南龙牙北洞旧石器制作场地的发现及其意义》,《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8卷6期,第51 3--5 16页;王社江、黄培华:《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划分及年代研究》,《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20卷3期,第229--237页。 (13)李炎贤、文本亨:《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l--192页。 (14)原思训、陈铁梅、高世君:《华南若干旧石器地点的铀系年代》,《人类学学报》1986年第5卷2期,第179--190页。 (15)沈冠军、金林红:《贵州黔西观音洞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人类学学报》1992年第11卷1期,第93--100页。 (16)斯信强、刘军、张汉刚、袁成武:《盘县大洞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993年第12卷2期,第113--119页;黄慰文、侯亚梅、斯信强:《盘县大洞的石器工业》,《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16卷3期,第171--192 页。 (17)张镇洪、刘军、张汉刚等:《贵州盘县大洞遗址动物群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16卷3期,第209--220页。 (18)汤英俊、宗冠福、雷遇鲁:《汉水上游旧石器的新发现》,《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6卷1期,第55--60页;黄慰文、祁国琴:《梁山旧石器遗址的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6卷3期,第236--244页。 (19)袁家荣:《略谈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2 年版。 (20)房迎三、杨达源、韩辉友等:《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埋藏学德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1992年第11卷2期,第134--142页。方笃生:《巢湖市望城岗旧石器的发现与研究》,《文物研究》1990年第6期,第19--35页。 (21)黄慰文、张镇洪:《中国南方砖红壤中的石器工业》,《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广西博物馆:《百色旧石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引自《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1949-2009)》,刘庆柱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植物考古学概述--植硅石的研究
- 下一篇:西方农业起源理论--原始农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