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47 中国考古网 郇翔 参加讨论
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台湾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遗址的发现而得名。其年代大约是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之间。目前在台湾所发现的大坌坑文化遗址主要有:台北县八里乡的大坌坑遗址、高雄县林园乡的凤鼻头遗址、台南县仁德乡的八甲村遗址。 从这些遗址所座落的位置来看, 大坌坑文化的居民, 主要是居住在海边的台地、山坡或沙丘上。他们以渔猎和采集海岸上的生物资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 但是可能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 种植一些根茎类的植物作为食物。当时可能已经有了小型的定居或半定居式的村落, 人口不多。大坌坑文化的居民已经能制造陶器。不过他们所制造的陶器大都很粗糙。器形以侈口、鼓腹、圜底或圈足的陶罐为主。陶罐的口部低矮粗厚, 常饰以之字形或条形划纹, 偶而也有彩绘纹。肩部和腹部的装饰以拍印的粗绳纹为主, 此外还见有彩绘纹和贝印纹。圈足大都低矮, 圈壁上常见穿孔。除了陶器之外, 大坌坑文化的居民还制造石器、骨角器和贝器。石器以打制的为主, 磨制的为数不多, 器形有打制石斧、磨制石斧、石锛、石镞、打制石刀、石子砍器、凹石和网坠等。骨角器和贝器主要是尖器和饰物。 许多证据显示, 台湾的“大坌坑文化”与分布在大陆东南, 特别是广东和广西沿海, 年代较晚的一类以绳纹陶为特征的文化, 无论在器物特征, 在适应形态或在年代上, 都可以归类为一个共同的文化范畴。因此, 考古学者推侧, 台湾的“大坌坑文化”很可能即是自七千年以来, 在大陆东南沿海所形成的, 以适应海岸和海洋环境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之一。 参考资料:臧振华《台湾考古研究概述》,《文博》1998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