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礼泉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遗址


    中国唐代帝陵陵园门址,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部。昭陵因山为陵,陵园北侧的北司马门遗址是现知三处重要建筑群遗址之一。2002~2003年,北司马门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揭露出清代祭陵建筑遗址和唐代北司马门建筑遗址。
    唐代昭陵北司马门建筑遗址是一组完整的南北向轴对称建筑群,分布于九■山北侧山坡的三个小台地上,整个地势南高北低。从北向南依次为三出阙台基一对、推测为列戟廊的廊址一对、北围墙外的小型建筑4座,庑殿式门址和北围墙、砖砌排水沟等。第二台地以上仅残存西侧建筑遗迹,从南向北依次为偏殿、方形小建筑、阶梯状长廊等。建筑群外环绕带砖铺散水的夯土墙。
    庑殿式门址进深2间,面阔5间,东西25.8米,南北12.6米,残存夯土台基、夯土墙、砖铺散水、柱础石、门砧石。从现存遗迹分析,庑殿中间三间为三个门,东西两间分别有隔墙分为南北间,门址东西两端紧接夯土围墙。这种庑殿式的门址迄今只发现两处,另一处是唐长安城大明宫玄武门的内重门。
    在三出阙的南侧各有一座长方形建筑台基,介于阙和门之间,南北10米,东西5.7米,夯土台基就地势而建,外围包砌砖,台面仅残留有一个柱础石,四面无墙。推测是门外放置列戟的廊房。
    原放置“六骏”和“十四国蕃君长”石雕像的长廊基址呈阶梯状,由北向南渐次升高,进深1间(后又扩出檐,成2间)、面阔7间,南北22.7米,东西5.3米,残存有10个柱础石和4个置于原位的石人像座,北端一间保存有六骏之一的基座。可以看出北部3间原放置“六骏”3件,南部4间放置“十四国蕃君长”像7件。在门址的南侧有一条砖砌排水沟,上宽1.1米,深0.3~0.5米,可分为明沟和暗沟。中间的道路部分以及两侧的建筑基址下都是暗沟,通过围墙的出水口以石条砌成,用以滤水的铸铁栅栏保存完好。
    清代祭祀建筑群基本叠在唐代建筑遗址上,由长方形的砖砌围墙环绕,从北向南依次为山门、砖铺道路、偏殿、大殿和清代放置“六骏”的庑房等建筑遗迹。
    出土的唐代遗物以各类建筑材料为主,包括大量的筒瓦、板瓦、瓦当、鸱尾残件和条砖、方砖。其中莲花纹瓦当就有四类50余种,兽面纹瓦当有两类10余种,兽面纹脊头砖3种。筒板瓦的规格有多种,大小悬殊,原分别用于建筑的不同部位,如小型的筒瓦是夯土围墙上用的。兽面脊头砖也有大小不同规格,应是分别安置在正脊、垂脊端头的。长方形砖和板瓦上的工匠姓名戳印有60余种。可分为四种形式:“官某某”、“官匠某某”、“匠某某”、“官”等,既有正字,也有反字。一些筒瓦的瓦唇上还出现较小的“官”字戳印。
    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著名的“昭陵六骏”石雕残块发现4件,其中有2件残块可以与现藏碑林博物馆的“青骓”、“什伐赤”两匹马的残损部位相拼接。“十四国蕃君长”石雕像先后发现有分属10个个体的残躯,服饰、容貌各不相同。石雕像残头和带刻铭的像座残块发现20余件。此外,还新发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告祭碑一通。
    还在九■山南侧、东侧山坡调查、清理了长期暴露的3处石窑和9处石室。石窑中有一处保存较好,用石条构筑成拱券的窑洞4孔,分上下两层,窑洞内出土大量陶立俑、骑马俑、马、牛、犬、模型明器、陶罐、陶鼎等,很可能属外置“便房”。
    昭陵北司马门遗址是唐代帝陵陵园建筑遗址中首次发掘的一组完整建筑群,总体布局较为清楚,整组建筑以轴对称的形式依地势而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外圈有围墙环绕,严密紧凑。通过发掘使学术界对于一些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如庑殿式大门、覆瓦的夯土围墙、列戟廊的推定等。                                                                参考书目:
    《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国家文物局主编《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40~146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图一: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全景。《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40页。
    
    图二:发掘中的门址和排水沟。《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41页。
    
    图三:门址西侧的列戟廊和三出阙。《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42页。
    
    图四:兽面纹脊头砖。《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44页。
    
    图五:莲花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44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