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和龙西古城城址


    中国唐代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位于吉林省延边自治区和龙市西城镇北古城村。2000年、2001年进行了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
    城址地处图们江支流海兰江流域头道平原的西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城的南城门址及与其相连接的城墙进行了发掘(图一)。城门单一门道且规格较小,门道最宽处不足4米。以往一般认为外城南城门是西古城主要外出通道,此次发掘情况表明,西古城主要外出城门似不在南门。城门以门墩包裹城墙的形式与城墙相接,门墩墙体表层涂有白灰。城墙土筑,营建方式较为独特:城墙横向墙体是分左右两次夯筑而成,墙体外缘利用楔形夯土夹层稳固墙体以防塌落。
    内城南部正中位置处的一号宫殿址区进行了发掘,清理揭露了一号宫殿址及其西侧的附属建筑。一号宫殿址呈横向长方形,东西长41米,南北宽22.5~25.5米(图二)。宫殿修建于夯土与河卵石相间叠筑的台基之上,与外城南墙墙体基础的营建方式具备相同的特点。宫殿设有三门,夯土南缘东西两侧近端处各向南辟有一门。夯台外缘修砌有土衬石、散水、散水外缘镶嵌造型精巧的石钉。
    一号宫殿址西侧约15米处有一座纵向长方形建筑址,修建在单纯的夯土台基之上,其台基略低于一号宫殿址,两者以夯土台基相连,应是一号宫殿址的附属建筑。附属建筑南北长61米,东西宽12.6~12.9米。在其夯土台基上,呈南北向纵向分布三排柱础石,多数柱础石的外缘环绕有河卵石石圈,以加强立柱的稳固作用(图三)。夯土台的四缘修砌有土衬石,夯台西缘中部偏北处向西设有一门,门址处有砖砌的散水设施。一号宫殿址的东侧与西侧相对,存在一座相同性质的建筑。学术界曾有人推测一号宫殿址东、西两侧的建筑是其“廊庑”性质的附属建筑。此次发掘发现,在一号宫殿址西侧建筑址上,一些支撑立柱的柱础石之间,或存在小础石,或以铺垫的河卵石相连,表明立柱之间存在墙体,建筑更趋近于“厢房”性质。
    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遗物,包括釉陶的鸱尾、兽头(图四)、柱围、檐头筒瓦、筒瓦(图五),陶制檐头筒瓦、檐头板瓦、筒瓦、板瓦、青砖,另有一些使用方式不同的铁钉。在大量的板瓦、筒瓦上,见有模压、刻划的文字戳印以及各种刻划符号。文字瓦上有文字1~3个不等,多数文字可以识读。与渤海上京同类器物相比,西古城出土的遗物更具原始性。有些瓦当的纹饰特点则可以见到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子。
    根据遗迹、遗物可以确认西古城城址是唐代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唐天宝中,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将国都由今敦化迁至西古城,曰显州。天宝末年,大钦茂徙国都于上京龙泉府后,西古城逐渐成为渤海国五京之一—中京显德府。
    参考书目: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和龙西古城城址》,国家文物局主编《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13~117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图一:和龙西古城外城南城门址。《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13页。
    图二:西古城一号宫殿址发掘现场。《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14页。
    图三:西古城一号宫殿西侧建筑址柱础。《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14页。
    图四:西古城一号宫殿址出土兽头。《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15页。
    图五:西古城一号宫殿址出土瓦当。《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17页。
    
    图一:和龙西古城外城南城门址
    
    图二:西古城一号宫殿址发掘现场
    
     图三:西古城一号宫殿西侧建筑址柱础
    
    图四:西古城一号宫殿址出土兽头
    
    图五:西古城一号宫殿址出土瓦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