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马圈沟遗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41 中国考古网 newdu 参加讨论
距今约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的马圈沟南端东坡,是泥河湾盆地内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中最为古老的文化遗存,属于典型的原地埋藏类型,遗址当时位于泥河湾湖边缘,属于动物和人类经常汲水取食的湖滨沼泽地带。遗址包含三个文化层,自上而下为第一层(I)、第二层(II)、第三层(III),其中,第一层的底面距第二层的底面的垂直距离为4.931米;第二层的底面距距第三层的底面的垂直距离为2.528米。(图一)。 遗址发现于1992年;1993年对第一文化层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0平方米,出土一批动物遗骨和石制品;2000年春,在考古调查中发现遗址第二和第三文化层;2001年,对第二文化层进行试掘,并重点发掘了第三文化层,发掘面积60平方米,发现了原始人类进餐遗迹,获得遗物800余件。第三文化层的进餐遗迹由一组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构成(图二)。动物遗骨主要是一头象的遗骸,有门齿一枚、较多完整和残断的肋骨、脊椎骨、肢骨和头骨等。骨骼之间和周围,散布天然石块和石制品。石制品多为边缘锋利的石块、石核、石片及经过第二次加工的刮削器、凹缺刮器等。多数骨骼表面保留着清晰的砍砸、刮削或刻划痕迹。这些现象生动地勾勒出原始人类肢解动物、敲骨吸髓、刮肉取食的场面。该遗址石制品的原料以黑和黑灰色为主,有燧石、硅质岩、硅质灰岩和凝灰岩等。石制品类型比较单调,有石核、石片、石锤(图三)、刮削器和凹缺刮器等。有些石器为二次加工而成。除象骨外,还出土有犀牛、马、鹿、啮齿类和食肉类等哺乳动物的骨骼,多有人工痕迹。此外,发现有鸵鸟蛋皮和丰富的淡水软体动物的腹足、瓣鳃类化石。水生植物遗存、大量不明植物的茎叶和菱属果实遗存也有发现。 2002年,对遗址进行又一次发掘,揭露面积155平方米。第一文化层发掘30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362件,其中石制品98件、动物遗骨80件、与人类有关的天然石块和砾石84件;第二文化层发掘40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344件,其中石制品226件、动物遗骨47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天然石块和砾石71件;第三文化层发掘85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最丰富,达986件,主要为石制品,器类仍以刮削器、凹缺刮器为主,砍砸器为新发现的器类。石制品的拼合率在27%以上,最典型的一个拼合组由33件标本构成(图四),几乎复原了被选做原料的石块的全貌。 马圈沟遗址中发现了含石制品的最低层位,这比在同一剖面的半山地点的文化层低约23米,说明至少在此堆积形成之时早期人类的足迹就已经到达泥河湾古湖畔。马圈沟石制品的加工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原始人类进餐遗迹的发现揭示出人类群体的生活技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该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泥河晚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气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1.《泥河湾马圈沟遗址》,《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 2.李珺、张晓峥:《阳原县泥河湾马圈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年鉴》2003年。 3.谢飞、李珺:《泥河湾马圈沟遗址考古发掘又获新进展》,《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20日第一版 4.谢飞、李珺:《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又获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2001年11月2日第一版。 附: 图一:马圈沟遗址的三个文化层。《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P6 图二:第三文化层遗物的平面分布。《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P7 图三:石锤。《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P8 图四:石制品拼合情况。谢飞、李珺:《泥河湾马圈沟遗址考古发掘又获新进展》,《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20日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