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


    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
    
    吴松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一  问题的提出
    传世的宋代户口数据,统计对象一般都是主客户的户数和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大多在2上下。在中国历史上,每户平均人口尽管有所变化,一般都在5口左右,决不会少到只有2人。为破解宋代的户口数据,自1928年以来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多次进行讨论,形成几种差异颇大的观点。为确切理解户口数据,学术界对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主要系统,即丁帐、五等丁产簿、保甲簿、税帐和赈济时的户口统计,也进行了探讨,大致弄清了基本问题。
    问题在于,学术界至今仍未注意到宋代户口的调查统计系统和其汇总发布系统并不统一,在上述五个调查统计系统之外,还存在着闰年图—地理总志这一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因五个调查统计系统各有特定的统计和上报对象,如果只从某一个系统出发进行说明,无论是主张“统计全部人口”的学者,还是主张“只统计男性人口”或“只统计成丁”的学者,都不能使持不同看法的人信服。因此,研究闰年图—地理总志,了解其户口数据的实质,无疑是正确理解宋代户口数、统一学术界看法的关健。
    二  闰年图—地理总志的沿革和编纂
    闰年图——地理总志的沿革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大业年间。唐代规定各州每三年向兵部职方送一次州图,建中元年(780年)起改为五年一送[①]。宋代各府州军定期交纳到朝廷的图籍,因主要逢闰年上交,称为闰年图。《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闰七月丁巳条载:“有司上诸州所贡闰年图。故事:每三年一令天下贡地图与版籍,皆上尚书省。国初以闰为限,所以周知山川之险易,户口之众寡也。”
    在《宋史·职官志》中闰年图被称为闰年图经,而《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二О则依其两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分别称为“诸州图及图经”。可见,闰年图以府州军为单位编制,地图和图经是其两个组成部分。至于文字内容,根据嘉祐三年仁宗的诏令,包括“开析建立沿革、城壁、吏员、户口、贡赋、山川、地里”诸项[②]。除至道二年至咸平四年(996—1001年)的五年,各地的闰年图均上交并保存在兵部职方[③]。关于闰年图的编制上报时间,北宋初下令每三年逢闰年造一次,淳化四年(993年)起改为六年即隔一个闰年造一次,至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又恢复每三年逢闰年上报一次。
    按《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记述全国各级政区的地志为“总志”之属。换言之,那些以全国各州为记述范围的地理书,尽管名称不一,均属于地理总志之属。宋朝的地理总志大多由朝廷组织,利用各地按时上交的闰年图编纂。大中祥符三年真宗甚至专门下诏:在重新修定天下图经时,“令职方遍牒诸州,如法收掌,自今每闰依本录进。”[④]据此,可以推测各地的闰年图是地理总志所载各府州军最新经济、人口资料的唯一来源。
    开宝四年(971年),太祖命知制诰卢多逊、扈蒙等人“重修天下图经”,可能是较早的一次编纂地理总志的活动。此后,朝廷每隔若干年便组织编纂地理总志,相继编成多部地理总志。至今得知其名的,有《景德重修十道图》、《祥符州县图经》、《祥符九域图》、《皇祐方域图志》、《皇祐方舆续图》、《治平图志》、《元丰九域志》、《元祐九域志》、、《政和九域图志》、《建炎图志》,等等。[⑤]还有少数个人编纂的地理总志,最著名的是乐史在端拱(988—989年)以前编成的《太平寰宇记》。乐史曾在朝廷任三馆编修、著作郎、直史馆等职[⑥],书中有关当时经济和户口的资料当得自他值史馆时看到的闰年图。此外,欧阳忞的《舆地广记》、祝穆的《方舆胜览》、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也是个人编纂的地理总志,但此三志均无户口。
    以上所提到的13部地理总志,除3部编于南宋,其余的10部均编于北宋。从第一部总志《太平寰宇记》至最后一部总志《政和九域图志》,北宋在约130年间平均每13年编成一部,说明其编纂活动相当频繁。与之相比,南宋就逊色多了,文献极少提到编纂活动,编成的地理总志为数不多。
    三  闰年图—地理总志和传世的宋代户口数据
    传世的宋代户口数据,绝大部分都是分府州军户口数,大致保存在《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以及宋元地方志中。如上所述,《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的户口资料来自闰年图。《宋史·地理志》很少提到引用资料的来源,只有3处注文5次提到,其中《元丰九域志》占了4次,亦可见地理总志是其主要来源之一。
    至于各种地方志中的户口资料,除少数只注明抄自本地的旧方志以及国史外,绝大部分均抄自地理总志,特别是北宋的户口。总的看来,如果编制地理总志的制度得以坚持,地理总志便成为各地方志中户口数据的主要资料来源,反之只能通过另外的渠道,主要是例行户口调查获得。假如某地适在户口调查之年或其后几年编纂方志,或此一数据被某文人记载下来,后人便能了解该年的户口,否则便无从得知。
    不仅分府州军中的户口资料主要来自地理总志,各地的官员和文人也主要通过地理总志了解全国各地的户口状况。甚至在朝廷任职的高官,要了解全国的户口等最新经济资料,也只能通过闰年图—地理总志。即使吏部在选派地方官时,一般也都依据地理总志所载的各府州军监县的等级,外放朝官到相应等级的府州军监县任职[⑦]。
    据上所述,我们推测,丁帐、五等丁产簿、税帐、保甲簿等户籍主要供州县官和户部征派赋役之用,除了在编制新户籍时取以参考外平时都作为档案保存,而类似的档案无论哪一级的官员均不可随意翻看[⑧],宋代全国性的户口数据基本是以地理总志的形式公之于众的,只有地理总志才是各级官员了解全国户口、地理状况的主要资料来源。
    为说明地理总志是宋代户口的基本发布系统,我们还需要对宋代的国史和会要的作用予以简要的说明。
    户部的户口数据,除了每年秋季与税租、课利数目一同“具册进呈”给皇帝,还定期抄送到史馆,以供编纂国史和会要之用。但是,宋朝编纂会要和国史的基本目的是供处理朝政时参考,而不是要将之公之于众。特别是会要,因是宋代编集的档案资料,内有大量的国家机密,不许轻易外传。因此,尽管因需要援引旧例,会有一些国史、会要的写本在官僚中流传,但流传范围毕竟有限。至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诸书中的全国性户口资料,当是作者李焘、李心传在朝廷修史时,从国史或存放在史馆的资料中获得。《文献通考》“户口考”中的户口数,据其引书,除《中书备对》外都来自会要,宋朝灭亡之后新政权没有必要继续封锁会要,马端临才能够据之写成“户口考”。
    三  闰年图—地理总志的户口来源和丁(口)数含义
    地理总志的户口源于闰年图,那么闰年图的户口又抄自何处呢?
    地理总志中的户口,均包括主户和客户两类,另外,《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的户口已包括主户和客户。我们可以此为途径,探讨闰年图的户口来源。如果除去仅仅发生于受灾地区灾荒时的赈济户口统计系统,其他的四个例行户口统计系统中,税帐产生于至道元年(995年),保甲簿肇始于熙宁三年(1070年),只有丁帐和五等丁产簿出现比较早,但五等丁产簿只登记主户的男口而不包括客户,而州县的丁帐上既有主客户的户数也有其成丁数和男口数,因此宋初闰年图的户口只能得自丁帐。至今仍无法知道税帐和保甲簿出现以后闰年图的户口来自何处,二者及丁帐均有条件为其提供户口数据。
    丁帐、保甲簿和税帐,均既有全体男性的数量,又登记着承担赋役的成丁的数量,那么,闰年图—地理总志系统的口或丁数,是指全体男性还是仅仅是成丁?
    毕仲衍《中书备对》所载元丰三年全国户口数,是宋代唯一有户数、口数和丁数的全国户口。据此计算,每户平均口数2.24,平均丁数1.2。丁数自然指男丁,因其户与口之比率和1099年、1110年、1223年等年度的宋代户、口比率大致相等,可见“口”数则为全体男子数。[⑨]在《嘉泰会稽志》、《嘉定赤城志》和《临汀志》等三部均登记户数和男丁数的南宋方志中,每户平均男口数,除《嘉泰会稽志》较低疑户口有误外,其余两志的四个数据均在2.06-2.40间,与《中书备对》大致接近;每户平均丁数大致在1.17-1.50间,也接近《中书备对》的数据。可见,《中书备对》中的“口”即全体男性,而“丁”只是承担赋役的成丁。
    北宋历代户均口数,除熙宁、元丰、元祐年间的6个年度在1.06-1.76,其余的37个年度都在2.02-2.57;南宋历代户均口数,除绍兴二十九年和三十年的2个年度分别是1.52和1.66,其余的33个年度都在1.97-2.44间[⑩]。总之,现存的宋代全国户口数据中,绝大部分年度的户均口数均高出《中书备对》的户均丁数,而在户均男口数的上下。据此可见,宋代全国户口记载的“口数”应是男口数,而不是成丁数,只是这一平均数可能略低于实际男性的数量,包含着一定的隐漏率而已。
    《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记载的宋代三个年度的全国分府州户口中,惟有《宋史·地理志》的大多数路既登载户数也登载口数,全国每户平均为2.34口[11]。如将其视为男子数量,以一家平均五口计,户均男子应有2.5口,2.34这一数字虽然略少,但离户均男子的实际数相差不多。
    地方志的情况要复杂一些。梁庚尧《南宋农村户口概况》表13列举南宋全国及地方每户平均丁(口)数的132个数据,笔者将其中128个地方户口数据分类整理。其中,户均丁(口)数1.75以下者41个,占总数的32%;1.76-2.99间者60个,占总数47%;3.0-3.99间者6个,4以上者21个,分别占总数的5%和16%。如果以2.06-2.40为户均男口数、1.17-1.50为户均成丁数标准并考虑可能的增减,可以看出,1.76-2.99大致是户均男口数,1.75以下大致是户均成丁数,而3.0-3.99和4以上很可能是户均人口(即男女通计)。据此,地方志所载的宋代府州县户口的“口数”或“丁数”以男口居多,其次是成丁或包括女性在内的全体人口,究竟属于何者,需视其每户平均“丁”或“口”的数量而定。当然,某些户均口数较小的数据或许是户数或口数有误造成的,
    四   结语和对主客户以外的人口的估测
    综上所述,闰年图—地理总志为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我们至今所能见到的宋代户口数据的大部分都来自地理总志或按照闰年图的标准选取。因此,我们讨论宋代户口问题,不应只停留在对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研究上,还必须研究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惟有正确理解公之于世的那些户口数据的意义,才能抛弃因囿于某一调查统计系统所得出的一孔之见。
    此外,宋代的户口数一般指主户和客户的合计数,军人及其家属、某些非汉族人口、僧侣、道士以及妓女,因非主客户均未能列入统计范围,这部分人大约占全国总户数的7%不到。
    -------------------------------------------------------------------------------
    [①] 王溥《唐会要》卷59《职方员外郎》。
    [②] 王应麟《玉海》卷14《元祐职方图》。
    [③] 《宋史》卷163《职官志》;《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二0。
    [④] 《玉海》卷14,《祥符州县图经》,〈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二0。
    [⑤] 据王应麟《玉海》卷14、《淳熙三山志》卷10。
    [⑥] 参见《宋史》卷306《乐黄目传》。
    [⑦] 《宋会要辑稿》职官八之六四。
    [⑧] 参见《庆元条法事类》卷17《架阁》。
    [⑨] (英)齐尔斯《千五百年前之敦煌户口册与中国史籍上户口数之比率》,王庸译,载《东方杂志》第25卷第4号。
    [⑩]参见梁方仲《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32、3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38。
    本文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4辑,第66-82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