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7-9世纪的南海诸国及其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7-9世纪的南海诸国及其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周伟洲
    公元7世纪至9世纪正是中国隋、唐统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的时期。是时,后世所称的丝绸之路(包括传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均处于畅通和兴盛的阶段。隋、唐王朝,特别是唐朝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周边民族和亚洲各国与隋唐王朝的交往更加密切。其中就包括今东南亚地区的 “南海诸国”;因而隋唐时代对南海诸国的交往和了解日渐增多,有关的文献、史籍的记载也更加周详和准确。本文即主要依据隋唐汉文文献,对7至9世纪的南海诸国 (包括今中南半岛北部越南等地)及其与隋唐王朝的关系作一探索。
    一、隋唐王朝对交州、安南的治理
    北周大定元年 (581年),周静帝禅位于相国杨坚,隋朝建立,改元开皇,仍都长安。开皇九年 (589年),隋文帝最终灭陈,统一全国。于是,原陈朝统治的今越南北部的交州等地,归隋朝直接管辖。
    隋仁寿二年 (603年),交州俚人李佛子反叛,分别占领龙编 (今越南河内北仙游东)等城。隋越国公杨素推荐瓜州刺史刘方率军平乱。文帝遂以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进击,败李佛子军,佛子降,送于长安。文帝授刘方为驩州 (即梁时德州,治今越南荣市)道行军总管,于交州等地沿旧例设置郡县。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贪林邑之奇宝,遂令刘方于大业元年(605年)率钦州刺史宁长真、驩州刺史李晕、开府秦雄等步骑万余,南攻林邑。时林邑王范梵志率乘巨象士卒抵御,隋军大败。后刘方命士卒多掘小坑,上覆以草,以军诱之。林邑巨象追击,多陷入坑中。隋军反攻,以弩射象,林邑大败。隋军追至其国都,梵志弃城入海。刘方入城获其庙主金像十八。但隋军多疾死,刘方也病卒于班师途中。后梵志复国,遣使谢罪,而隋军占领了原林邑国北部地区,隋朝于此设置荡、农、冲三州。
    大业三年 (607年),隋朝改全国州为郡于是今越南北部原设置的交州、爱州、驩州及平林邑所置之三州,均改为郡。据 《隋书》卷31《地理志》载:隋朝在今越南北部的行政建置,共有6郡36县,户60231。其中,交趾郡 (原交州, 治 今 越 南 河 内), 领 宋 平 等9县, 户30056;九真郡 (原爱州,治今越南清化附近),领九真等7县,户16135;日南郡 (原德州,后改驩州,治今越南荣市),领九德等8县,户9915;比景郡 (原荡州,治今越南广宁),领比景等4县,户1815;海阴郡 (原农州,治今越南承天省中部),领新容等4县,户1100;林邑郡 (原冲州,治今越南广宁南),领象浦等4县,户1220。后三郡为隋平林邑后置,但为时不长,林邑复国后,徒具郡县名而已。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割据。原梁朝宗室后裔萧铣据巴陵 (今湖南岳阳),后于隋义宁二年 (618年)称帝,并攻下南陵,都江陵 (今湖北江陵),岭南诸州皆降。而据有九江、庐陵郡 (治今江西吉水)的林士弘亦称帝,建国号楚。萧铣、林士弘均欲据有交州,双方派人招降交趾太守丘和,遭拒绝。萧铣遂遣钦州刺史宁长真率岭南之军从海道攻交趾,为丘和所败,长真仅己身免。后丘和闻炀帝已死,遂降萧铣。直到唐武德五年 (622年),唐朝平定萧铣后,交州刺史丘和复降唐,被授为交州总管,以统南海诸州,设交州总管府,治交州。不久,又置交州都督府。武德七年 (624年),任使节都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的是唐宗室李世寿。贞观元年 (627年),世寿去职后,任交州都督的是李大亮。此时,交州都督府所辖州县,在隋代的基础上有所增加,管十州,后又有所废省。至唐调露元年 (679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 “安南”之名遂替代了自秦汉以来交州或交趾之名,指今越南北部地区。天宝十载 (751年),又置安南管内经略使,领交、陆、峰、爱、驩、长、福禄、芝、武峨、演、武安十一州,治交州。此为当时唐朝在岭南所设置的 “五管” (广、桂、邕、容、安南)经略使之一。唐至德二年 (757年),改安南都护府为镇南都护府,并兼置节度使。大历元年 (766年),又改镇南为安南都护府。经略使一般均兼都护、招抚等使。至咸通三年 (862年),唐朝将节度岭南五管经略使之岭南节度使分为东、西两道节度使,岭南东道节度使镇广州,西道镇邕州 (治今广西南宁),安南管内经略使则属岭南西道。七年 (866年),又升安南都护为静海军节度使。以上建置一直到唐朝灭亡。在安南都护、安南管内经略使所辖的十余州(时 有 变 动)中,武 峨 州、粤 州、福 禄 州 (芝州)、长州、陆州、武安州、唐林州等为唐新置州;交 州、爱 州 (隋 九 真 郡)、驩 州 (隋 日 南郡)、林州 (隋林邑郡,唐时寄治于驩州南)、景州 (隋比景郡,唐寄治驩州南界)、峰州 (析原隋交趾郡嘉宁县置)、演州 (析隋日南郡置,又曾名驩州)则为沿隋置州郡而来。按唐元和时(806—820年)的情况,安南都护管州十三,内直接贡赋的有交、爱、驩 (欢州)、峰、陆、演等六州,附贡的有长、郡、谅、武安、唐林、武定、贡等七州;县三十九,羁縻州三十二。据《新唐书》卷43《地理志》记,安南都护府所辖之羁縻州有: “德化州、郎茫州、龙武州、归化州、郡州、万泉州、思农州、为州、西原州、林西州、思廓州、武灵州、新安州、金廓州、提上州、甘棠州、武定州、都金州、谅州、武陆州、平原州、龙州、武定州、真州、信州、思陵州、禄州、南平州、西平州、门州、余州、岿州、金邻州、暑州、罗伏州、儋陵州、樊德州、金龙州、哥富州、尚思州、安德州。”内武定州重复外,共四 十 州,包 括 上 述 元 和 时 附 贡 的 七 州在内。
    由此可见,隋唐时沿袭两汉以来对今越南北部地区设置各级地方行政机构,任命官吏,仍实行与内地同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同时,与内地一样,隋唐王朝在安南也实行统一的征收赋税制度。据 《旧唐书》卷48《食货志》载,唐武德七年 (624年),定律令,在全国实行租庸调法,“若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獠之户,皆从半输”。武周垂拱三年 (687年),因交趾都护刘延祐令其境内俚户 “全输”,引起俚户反抗,其首领李思慎攻破安南城,后为唐军所镇压。唐建中元年 (780年)废租庸调法而行两税法,安南地区亦同样行两税。咸通四年 (863年),因安南地区遭南诏攻陷后,人民流离失所,故唐朝收复安南后,下令 “免安南户税、丁钱二岁”。除此而外,安南所属州郡与内地一样,还必须向京师长安的唐王朝上供方物特产,两 《唐书》的 《地理志》及有关志书均记载了安南各州向朝廷 “土贡”的物产。
    由于隋唐,特别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国力强盛的时期,对安南地区的管理也更加完善,因此,该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也继续深入该地。
    在文化方面,统一的隋唐王朝在交州 (安南)地区沿汉代以来的旧例,实行更为统一的政令、法律及语言文字等措施;历任该地区的各级地方官员,推行实施上述措施则不遗余力。如隋开皇十七年 (597年)任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包括交州等州)的令狐熙,任内 “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唐元和初,任安南都护的张舟先后修筑安南罗城 (在今越南河内)、驩州城 (在今越南荣市)、爱州城 (在今越南清化一带),安抚夷蛮诸族, “以被于华风;易皮弁以冠带,化奸宄为诚敬,皆用周礼,率由汉仪”。唐元和中任安南都护的马揔, “廉清不 挠,用 儒 术 教 其 俗,政 事 嘉 美,獠 夷 安之”。开成初 (836年),安南都护马植 “精吏事,以文雅绚饰其政,清净不烦,洞夷便安。羁縻诸首 领 皆 来 纳 款,遣 子 弟 诣 府,请 赋 租 约束”。
    此外,因罪左迁或流放至安南各州的官吏和文人学士,对安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因连坐结交张易之,配流驩州,写下了一系列关于安南的诗篇,描绘了当地风土人情。如其中一首题为 《度安海入龙编》:“我来交趾郡,南与贯胸连。四气分寒少,三光置日偏。尉佗曾驭国,翁仲久游泉。邑屋遗氓在,鱼盐旧产传。越人遥捧望,汉将下看鸢。北斗崇山挂,南风涨海牵。”又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 (675年)赴交趾看望左迁为交趾令的父亲,不幸 “渡南海,堕水而卒”。
    特别是自隋代开始形成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科举制,也推行到安南,属 “南选”的范围。众所周知,唐代科举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考试内容,通过科举选拔官吏。唐天宝十三载 (754年)七月,玄宗曾敕令: “如闻岭南州县,近来颇习文儒。自今已后,其岭南五府管内白身,有词藻可称者,每至选补时,任令应诸色乡贡。仍委选补使准其考试,有堪及第者,具状闻奏。”上元三年 (676年)八月, “置南选使,简 补 广、交、黔 等 州 官 吏”。会 昌 五 年(845年),唐朝甚至规定南边诸道 (包括安南)“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明经不得过十人”。正因为选举制在安南诸州的实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深入传播,当时士人竞相研习经书、对策、辞赋等传统文化,以求进士及第。爱州日南 (今越南清化北)士子姜公辅,在德宗朝时进士及第,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 (783年)朱泚之乱,公辅登宰相之位,任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全唐文》卷446收有其 《对直言极谏策》。公辅,可以说是安南诸州士人之代表,由此亦可衡量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安南之程度。
    在经济方面,安南的交州自汉代以来就是通南海诸国及天竺等地的出海口岸, “交、广”齐名。各国货物、珍宝多集于交州,吸引内地商贾到此贸易。为了更好地管理交、广的贸易,唐开元二年 (714年)继广州之后,于安南设市舶使,掌职为蕃舶 (即外国商船)检阅,抽收舶脚,收购舶货及处理番商遗产等事宜。同年,任安南市舶使的周庆立,曾 “与波斯僧广造奇巧,将以进内”,为柳泽上书谏止。为了加强广州与交州两大口岸之间的海上交通,便于向安南输送粮饷,在唐咸通五年 (864年)之前,曾有三位安南都护 (其中一位即上述的张舟)开凿巨石阻碍之广、交的海道,但终因工程艰巨而收效不大。咸通五年,时任安南都护、本管经略招讨使的高骈命长吏林讽、都将余存古等领兵士、水手一千余人,疏凿海道, “锐斧刚錾,刊山琢石”,从咸通九年 (868年)四月五日起,至同年九月十五日止,方竣工,因名此海道为 “天威” (天威径)。从此,由交州至广州之海路是 “安流坦途”。天威径的开凿,不仅解决了从岭南广州接济安南的粮饷, “军食遂饶”,而且对于经济的发展、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 “交广之利,民至今赖之以济焉”。
    在隋唐王朝统治交州、安南期间,与内地一样,也不时爆发当地民族奋起反抗统治者,特别是反抗当地贪官污吏暴政的斗争。如前述垂拱三年 (678年)安南都护刘延祐令俚户 “全输”调赋引起的俚户反抗斗争。又如贞元七年 (791年)因安南都护高正平 “重赋敛”,引起群蛮酋长杜英翰等起兵围都护府,正平忧死。唐朝遂派虔州刺史赵昌为安南都护, “群蛮遂安”。另有安南地方势力为与隋唐王朝争夺财富,割据自立而发动的战争,如前述隋仁寿二年交州俚帅李佛子之乱。唐开元十年 (722年)安南蛮渠梅叔鸾 (一作梅玄成)叛,自称 “黑帝”,外结林邑、真腊国,据海南,众号四十万。后为唐骠骑将军兼内侍杨思勗由马援故道,出其不意攻灭。
    到唐末,由于据今云南的南诏割据势力贪图交州的财富和企图控制海上交通和贸易,发动了多次 向安南的进攻。早在唐大中十 二 年 (845年),南诏因安南都护李琢处置西北蛮族事务不当,而入寇安南。到咸通元年 (860年),南诏军队第一次攻占安南,都护李鄠逃至武州 (邕管所领),收集士卒,复夺回安南。三年十一月,南诏复以五万之众进攻安南,诸道救兵不至。次年春,安南失陷,经略使蔡袭死,其从事樊绰 (《蛮书》撰者)携印浮江得脱。南诏留兵二万,远近皆降于南诏。直到咸通七年 (866年),新任安南都护、本管经略招讨使的高骈才一举夺回安南,南诏退回。此后,安南一直为唐朝所统治。直到唐灭亡前后,唐朝才逐渐失去了对安南地区的控制,派出之节度使 (静海节度使)大多不能到任,而安南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天祐三年(906年)初,即唐朝灭亡前夕,唐朝廷只有承认安南地方势力首领曲承裕自称为静海节度使的地位,并加封其为 “同平章事”。此应为安南地区脱离中国封建王朝直接管辖的开始。到五代后晋天福四年 (939年),安南吴权击败南汉军队,自立为王,建国,此乃安南地区建立独立政权之始。但是,直至19世纪下半叶,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前,越南历代王朝与中国历代王朝均保持着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
    二、林邑国 (环王)、扶南国和真腊国
    公元7至9世纪,即隋唐统一时期,中国内地对今越南中部立国的林邑有了更多的了解。如 《隋书》卷82《南蛮·林邑传》、 《北史》卷95《林邑传》等,记其国政治制度说: “尊官有二:其一曰西那婆帝,其二曰萨婆地歌。其属官三等:其一曰伦多姓,次歌伦致帝,次乙他伽兰。外官分为二百余部,其长官曰弗罗,次曰可轮,如牧宰之差也。”又记其国婚丧等风俗甚详(不赘引)。书中也明确记载其国 “人皆奉佛,文字同于天竺”等。又 《新唐书》卷222《南蛮·环王传》说:其国 “直交州南,海行三千里。地东西三百里而赢,南北千里。西距真腊雾温山(一作雾湿山,在今越南河静省香溪县禹门山一带),南抵奔浪陀州 (今越南藩郎,又名宾童龙)”。“其地冬温,多雾雨,产虎魄 (即琥珀)、猩猩兽、结辽鸟。以二月为岁首,稻岁再熟,取槟榔渖为酒,椰叶为席”。 “有文字 (梵文),喜浮屠道,冶金银像,大或十围。呼王为阳蒲逋,王妻为陀阳阿熊,太子为阿长逋,宰相为婆漫地。王所居曰占城 (今越南广南一带),别居曰齐国、曰蓬皮势”。“王卫兵五千,战乘象,藤为铠,竹为弓矢,率象千、马四百,分前后。不设刑,有罪者使象践之;或送不劳山,畀自死”。
    陈朝末林邑王为高式律陁罗跋摩。其死,继立者为其子商菩跋摩 (Cambhuvarman),汉籍名范梵志。隋朝灭陈后,统一南方,此王曾遣使朝贡。炀帝即位后,如前所述,于大业元年命刘方进攻林邑,梵志弃城走。但是,当隋军退走后,梵志 “复其故地,遣使谢罪”。隋于林邑所置三郡,后也徒具虚名。唐朝建立后,逐渐巩固了对交州 (安南)的统治,林邑王梵志也遣使入贡,并与其邻国真腊通使,保持友好关系。梵志死,子建达婆达摩 (Kandarpadharrna)继立,汉籍称其为范头黎,曾遣使至唐。头黎死,子范镇龙立 (美山碑记此王时漫漶不清)。唐贞观十九年 (645年)镇龙为摩诃慢多伽独 (意为“大臣”)所杀,后者并灭王族范姓宗嗣。国人立头黎女、镇龙妹之子,即头黎婿婆罗门子为王,旋又为国人所废,而立头黎女为王。女王不能定国,大臣遂迎逃至真腊头黎之姑子诸葛地(美山碑作波罗迦含达摩Prakacavaman,王号毗建陀跋摩一世Vikranta varlman I)为王,妻女王。时在永徽四年 (653年)。此后,继立的诸王与唐朝关系更为密切,遣使不断。据中国文献载,到唐至 德 (756—758年)后,林邑王 “更号环王”,故此时唐朝称其国为“环王”国。又据马司帛洛 《占婆史》的考证,大约从公元757年至859年间,环王国的政治中心转向南部,即在今越南藩郎 (宾童龙)、古笪一带,且此王系与占婆传说的南方槟榔部落有关。而到860年至900年,环王灭后,另立之新王为北方一部落之首领,其国都又迁于北方因陀罗补罗 (Indrapura),地在今之东阳,与传说中的北方椰子部落有关。其国,中国史籍又称作“占城”。在隋唐时期,林邑 (环王)是直接与隋唐王朝南部州郡相邻的南海诸国之一,交往自然更为频繁,交往方式主要是 “朝贡”和贸易,双方关系基本上是友好的,但也有几次大的战争。除上述隋大业元年刘方进攻林邑的战争之外,据史载,在唐贞元十八年 (803年)十二月 “环王陷驩、爱二州”。此为环王首次侵占唐安南领土。直到元和四年 (809年)八月,环王又进寇安南,时安南都护张舟率军反击, “执其伪驩、爱州都统,斩 三 万 级,虏 王 子 五 十 九,获 战 象、、铠”。此后,在唐穆宗长庆四年 (824年),环王与安南少数民族黄蛮合兵攻陷安南陆州 (治今广西钦州南),杀刺史葛雄。咸通二年 (861年),正当南诏频频向安南进攻之时,环王又乘机寇扰安南,唐朝遣神策将军康承训率禁军及江西、湖南驻军赴援。由此可见,在统一的隋唐时期,对安南地方的统治较为巩固,因此,林邑(环王)侵扰安南较少,但到9世纪后,随着唐朝的衰弱,环王对安南的侵扰也加剧了。不过,由于环王政治中心的南移及海上交通发展等原因,在公元7至9世纪时,环王 (林邑)逐渐将主要精力转向南方,与西邻真腊同时有争战,更要用一部分兵力反击来自马来群岛海盗的侵扰。正如有的外国学者所说:“扶南在6世纪开始衰弱后,占人 (林邑)统治者的兴趣明确地转向了南方,并一直谋求中国当局他们的这种努力给予授权并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占人娴于作战,他们强大的海上力量和确实不可摧的陆上地位,也有助于占婆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而长期存在。”
    总之,到五代后,中国史籍则称林邑 (环王)为 “占城”。这个由 “占人”所建的国家绵延不绝,直至明成化六年 (1470年)其国始沦为北部越南王朝的附属,仅保南部宾童龙、古笪两地,到17世纪初最终为越南阮朝所兼并。
    在公元3至6世纪,南海诸国中扶南国最为强盛,邻近诸国大多附属于它。其主要原因,除了其国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之外,就是它控制了当时中国交、广经其地和属国 (如马来半岛上诸国)至天竺、中亚、欧洲的海上交通和贸易。但是,自6世纪后,扶南开始衰落,除社会内部原因外,主要是从中国至南亚、欧洲的海上交通大部分改经今马六甲海峡的捷径,其地位下降。加之北边的属国真腊兴起,步步进逼,最终灭亡了扶南。
    据 《新唐书》卷222《真腊传》记: “真腊,一曰吉蔑,本扶南属国……其王刹利伊金那,贞观初并扶南有其地。”而 《隋书》卷82《真腊传》却说: “其王姓刹利氏,名质多斯那。自其祖渐已强盛,至质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死,子伊奢那先代立。”又 《唐会要》卷98《真腊国》记:“梁大同 (535—545年)中,始并扶南,而有其国。”以上三种史籍记载真腊灭扶南时间不同。据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P.Pelliot)依今柬埔寨出土碑文考证,中国史籍记扶南最后一个杀弟自立的国王留陁跋摩,在碑文中有此王名,似为一人。而碑文记此王之后为王者是拔婆跋摩、摩醯因陀罗跋摩、伊奢那跋摩、阇耶跋摩(确知其在位之年系665—668年之间)。有一碑文证明伊奢那跋摩曾于公元627年在位。此王应即 《隋书》所记之 “伊奢那先”,则 “质多斯那”(并扶南之王)即摩醯因陀罗跋摩。据碑文,此王之兄拔婆跋摩在位时,其领地已包括扶南之领地,故真腊成为扶南上邦君主,似在6世纪之下半叶,而当拔婆跋摩在位之时。然而,中国史籍明确记载,扶南 “治特牧城,俄 为 真 腊 所 并,益 南 徙 那 弗 那 城。武 德(618—626年)、贞观 (627—649年)时,再入朝,又献白头人二”。也就是说,虽然在6世纪下半叶真腊王拔婆跋摩、质多斯那 (摩醯因陀罗跋摩)时兼并扶南大部分领土,迫使其向南迁都,但并未灭亡,仍不断遣使至唐。直到贞观初,才终为真腊所兼并。从此,扶南国消失,代之以真腊国。
    真腊,又称吉蔑,本扶南属国。其国人自称为 “甘孛智”、“澉浦只”,应即柬埔寨语Kam-boja之 音 译。明 代 万 历 (1573—1620年)后,即用 “柬埔寨”一名,一直沿用至今。据我国学者研究,真腊、吉蔑应是柬埔寨高棉族的古称Kama-ra,古代中国人译作吉蔑或真腊。在隋唐时期,中国史籍记载真腊灭扶南的时间虽 然 有 不 同 记 录,但 仍 然 可 以 得 出 上 述的、较为可信的结论。作为原扶南北方一个属国的真腊,早 在 东 汉 元 和 元 年 (84年)曾 以“究不事”之名向东汉献犀牛、白雉。如前所述, “究不事”应为 “甘孛智”之译音,即扶南所属之真腊国。
    真腊灭扶南后,其国疆域大致是: “去京师二万七百里。东距车渠 (今马来半岛北部),西属骠 (《通典》作 “西有朱江国”,今缅甸),南濒 海,北 与 道 明 (即 堂 明) 接,东 北 抵 驩州。”
    其国都 “伊奢那城” (今柬埔寨磅同东北的三坡波雷库废圩),“郭下二万余家。城中有一大堂,是王听政之所。总大城三十,城有数千家,各有部帅,官名与林邑同……王着朝霞古贝,瞒络腰腹,下垂至胫。头戴金宝花冠,被真珠璎珞,足履革屣,耳悬金珰 。常服白氎,以象牙为屩。若露发,则不加璎珞。臣人服制,大抵相类……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 “其国北多山阜,南有水泽,地气尤热,无霜雪,饶瘴疠毒蠚 。土宜粱稻,少黍粟,果菜与日南、九真相类”。“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于馆”。所谓“道士”,当为婆罗门教徒也, “其国与参半、朱江 (即骠国)和亲,数与林邑、陀桓 (今马来半岛北土瓦)二国战争”。
    据中国史籍载,真腊国在唐 “神龙 (705—707年)后分为二半:北多山阜,号陆真腊半;南际海,饶陂泽,号水真腊半。水真腊,地八百里,王居婆罗提拔城 (今柬埔寨吴哥波雷)。陆真腊 或 曰 文 单,曰 婆 镂,地 七 百 里,王 号 笡屈”。在伊奢那跋摩在位时,真腊内部即因争夺 权 位 而 开 始 内 战, 以 后 经 拔 婆 拔 摩 二 世(BhavarmaⅡ)、阇耶跋摩一世 (Jayavarman I),内战与分裂不断出现,后者曾长期从事征服战争,企图用武力稳定局势,但未成功,晚年仅管辖湄公河流域。死后,其妻阇耶祇费 (Jayade-vi)继立,此后有25-30年为真腊历史上大混乱时期。
    又按中国史籍,唐景龙四年 (710年)正月,仍称真腊国遣使朝贡,到开元五年 (717年)五月,始称 “真腊、文单”遣使来朝。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真腊之分为两国,当在神龙后至开元五年 (707—717年)之间,大致与上述据碑文所述相合。水真腊, “其境东西南北约员八百里,东至奔陀浪州,西至堕罗钵底国 (今缅甸丹拉沙林至泰国湄南河入海处),南至小海 (今暹罗湾),北即陆真腊”。其领土大致相当于今柬埔寨地,唯其北与陆真腊分界处,则今巴色属文单国,三波属水真腊。与之相应的陆真腊(文单国)的领地,据中国学者考证:东北与州接界,北与南诏镇南节度使所领地相邻,西接朱江 (骠国),西北邻道明及其属国参半与南诏、骠国接,西南仍与堕罗钵底国,正南与水真腊邻。大抵相当于今老挝的领土,唯西北超出今老挝的范围。国都文单城,即今老挝之万象。
    水、陆真腊均与唐朝保持着朝贡贸易的友好关系。大约到9世纪,水、陆真腊再次统一。中国史籍还记载文单国西北的两个属国:参半国和道明国。前者在今泰国景线之北,也即8世纪在景线一带建立的庸那迦 (Yonaka)国,此国曾属于真腊。道明,也即前述之堂明,在今老挝甘法省一带,为孟族所建古国,该国人过着比较原始的狩猎采集的生活。此外,唐代樊绰《蛮书》卷10《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还提到在道明国西今景线之地的 “女王国”,说其国“去蛮 (南诏)界镇南节度三十余日程……去驩州一十日程。往往与驩州百姓交易。蛮贼 (南诏)曾将二万人伐其国,被女王药箭射之,(十)不存一。蛮贼乃回”。此国很可能即 《元史》所称之 “八百媳妇国”的前身。
    三、骠国及马来半岛诸国
    在今中南半岛西部缅甸地区,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就曾存在着一条由蜀、云南,经缅甸到 印 度 的 “身 毒 道”。正 是 通 过 这 条 道 路,使公元前后的缅甸地区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友好关系。东汉时,位于今缅甸掸邦的 “掸国”就多次遣 使 经 “身 毒 道”至 中 国 东 汉 朝 献。可是,东汉以后,即公元3至6世纪,中国史籍对今缅甸地区几乎没有直接的确切的记载。为什么会如此呢?主要原因是3至6世纪时中国处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由蜀经云南至缅甸、印度的 “身毒道”,因西南夷所居之云南地区只是有时在名义上属于南朝或北朝所统治,其地更是不相统一,而未能畅通,故内地对缅 甸 一 带 所 知 甚 少。但 是,通 过 这 条 道路,民间贸易及宗教的传播仍在进行。据外国学者在今缅甸直通、勃古等地发现之通行于印度孟买、果阿的迦檀婆 (Kadamba)字母书写的碑铭记载,当时缅甸地区也是婆罗门教与佛教并行。这 也 为 考 古 发 掘 的 资 料 所 证 明。因此,学者们推测,尽管古代缅甸的主要居民来自青藏高原,为蒙古利亚人种 (即孟族,又称得楞族),但又因其地邻近印度,有大量印度移民迁来,故其印度化较为彻底。
    约到公元7世纪,中国史籍明确记载了一个以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卑谬为中心的国家———骠国。骠 人 无 疑 是 藏 缅 语 族 中 的 一支,其文化也与下缅甸的孟人相似,受印度笈多文化影响颇深。他们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建立骠国的,至今还未能弄清。英国著名东南亚史家霍尔: (D.G.Hall)推测,骠国原可能即 中 国 史 籍 提 到 的、 信 奉 佛 教 的 “林 阳国”。事实 上,关 于 “骠 国” 或 “骠 人” 一名,早在唐以前中国史籍就有所提及。如西晋常璩 《华阳国志》卷4永昌郡记: “有 闽 濮、鸠獠、僄 越、躶 濮、身 毒 之 民。”又 《太 平 御览》卷956引晋郭义恭 《广志》记: “梧桐有白者,剽国有白桐木。”引文内 “傈越”、 “剽国”当与后之骠国有关。伯希和认为,骠,应Pyu之译音,指卑谬 (Prome)城。
    公元7至9世纪的中国史籍对骠国的记载更为详确。如 《新唐书》卷222《南蛮·骠国传》记:“骠,古朱波也,自号突罗朱,阇婆国人曰徒里拙。在永昌 (今云南保山)南二千里,去京师万四千里。东陆真腊,西接东天竺,西南堕和罗 (说见后),南属海,北南诏。地长三千里,广五千里,东北袤长,属羊苴咩城 (南诏都城,今云南大理)。”前述真腊 “西有朱江国”,当为“朱波”之讹。此叙骠国疆域很清楚,几乎包括今缅甸全部领土,然其国内小国部落林立。上引《新唐书》就记载其国 “凡属国十八:曰迦罗婆提 (即堕和罗),曰摩礼乌特,曰迦梨迦,曰半地,曰弥臣 (说见后),曰 坤 朗 (今 缅 甸 勃 古北),曰偈奴,曰罗聿,曰佛代 (疑指室 利 佛逝),曰渠论,曰婆梨,曰偈陀,曰多归,曰摩曳,余即舍卫、瞻婆、阇婆也。凡镇城九:曰道林王,曰悉利移 (即悉利城,在今缅甸阿瓦,一说在太公城),曰三陀,曰弥诺道立 (说见后),曰突旻 (今缅甸蒲甘),曰帝偈,曰达梨谋,曰乾唐,曰末浦”。又记有 “凡部落二百九十八,以名见者三十二”,内道双、道勿、夜半、禄羽、磨地勃等部,下面将会提到,余不赘引。同上书还记: “繇弥臣至坤朗,又有小昆仑部,王名茫悉越,俗与弥臣同。繇坤朗至禄羽,有大昆仑王国,王名思利泊婆难多珊那。川原大于弥臣,繇昆仑小王所居。半日行至磨地勃栅……”即是说,骠国所属还有名为大小昆仑的王国。又 《蛮书》卷10也记有昆仑国,说:“昆仑国,正北去蛮 (南诏)界西洱河 (今云南洱海)八十一日程。出象及青木香、檀香、紫檀香、槟榔、琉璃、水精、蠡杯等诸香药,珍宝、犀牛等。”同书卷6《云南城镇》也记:“量水川 (今云南华宁)西南至龙河,又南与青木香山路直,南至昆仑国矣。”
    关于以 上 两 书 所 记 之 昆 仑 国 (大 小 昆 仑国)的位置,以前中外学者考证甚多,大都将两书所记之昆仑国视为同一,固两者均在南诏之南。可是,其具体位置却说法不一:有谓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口及磨地勃栅 (莫塔马湾)之间;有 说 在 今 缅 甸 南 怒 江 (即 萨 尔 温 江)出海口附近,今毛淡棉及丹拉沙林 (Tenasse-rin)附近;还有谓此国在今缅甸加兰尼山及加兰人所居之地。目前,中国学者多数还是赞同此国在今缅甸萨尔温江出海口的毛淡棉一带,毛淡棉以北的莫塔马,应即 《新唐书》的记之 “磨地勃栅”。
    唐代樊绰 《蛮书》卷10还记载了与南诏邻近,且名义上属骠国的几个小国:弥诺国,《新唐书·骠国传》记骠国所属九镇城中有 “弥诺道立”,樊绰 《蛮书》说:“弥诺国、弥臣国,皆边海国也。呼其君长为寿。弥诺面白而长,弥臣面黑而短。性恭谨,每与人语,向前一步一拜……在蛮永昌城西南六十日程。”同书卷2“丽水”条记弥诺的位置说:“又丽水,一名禄早江……南流过丽水城西。又南至苍望。又东南过道双王、道勿川西。过弥诺道立栅。又西与弥诺江合流。过骠国,南入于海。”按丽水即今伊洛瓦底江,弥诺江为今亲敦江,丽水城在今缅甸达洛基,则道双王、道勿川当在今达洛基东南,弥诺国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与亲敦江合流以北地区。
    弥臣国,此国曾遣使至唐朝朝贡 (说见后),《蛮书》卷2“弥诺江”条说:“又弥诺江在丽水西,源出西北小婆罗门国,南流过沺腋苴川。又东南至兜弥伽木栅,分流绕栅……合流正东,过弥臣国,南入于海。”弥诺江 (亲敦江)与丽水合流在今缅甸敏建南,正东过弥臣国,即指丽水过蒲甘以南流入海之东,当在今仰光东北白古(勃古)地区。
    夜半国,此 国 为 骠 所 属 三 十 二 部 落 之 一,《蛮书》卷10记: “夜半国在蛮界苍望城 (今缅甸八莫)东北隔丽水城 (达路基)川原……界接丽水相近。蛮贼 (指南诏)曾攻不得,至今衔恨之。”则此国当在八莫之东北。
    总之,在公元7至9世纪时,今中南半岛西部缅甸地区,以骠国为主,还有许多附属或名义上附属于骠国的小国,与当时中国有关的有:大小昆仑国 (昆仑国)、弥诺国、弥臣国、夜半国、女王国等。至于上引 《新唐书》所记骠国其他有些属国,如 “舍卫”、“瞻婆”、“迦罗婆提”、“佛代”、“阇婆”等,实际上已非骠国所能管辖的独立国家。
    舍卫,应即玄奘 《大唐西域记》卷8所记印度 “室罗伐悉底国”,旧译作 “舍卫”国,地在今印度拉普提 (Ropti)河南岸的沙赫特、马赫特二村。瞻婆,显然为 “占婆”之异译,指占人所建之林邑 (环王),在今越南中部。佛代,如前述,指今苏门答腊岛上建国的室利佛逝国。
    阇婆,应即建国于今爪哇岛上的诃陵国,下面将详细记述。
    迦罗婆提,据学者考定,此国应即 《新唐书》卷222《南蛮·堕和罗传》中的堕和罗;玄奘 《大唐西域记》卷10所记之 “堕罗钵底国”;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记之 “杜和钵底国”;《新唐书》卷222《南蛮·投和传》之 “投和”(为其简称)。两 《唐书》之 《真腊传》说:水真腊西邻 “堕罗钵底国”,南小海 (今暹罗湾)。中外学者大都认为,此国在今缅甸丹拉沙林直到今泰国湄南河入海处;应即公元3至6世纪南海交通贸易中心之一的 “顿逊国”。《新唐书》卷222《南蛮 · 堕和罗传》记:此国 “亦曰独和罗,南距盘盘,北迦逻舍弗,西属海,东真腊。自广州行五月乃至。国多美犀,世谓堕和罗犀。有二属国:曰昙陵、陀洹”。引文内 “迦逻舍佛”,同书又作 “哥罗舍分”, “在南海南,东堕和罗”,则其地在今泰国暹罗湾西北叻丕 (Ratburi)一带。昙陵 “在海洲中”,即今苏门答腊或爪哇岛上;陀洹,如前述,在今马来半岛北部。
    在堕罗钵底国之南,应即今马来半岛,公元7至9世纪建国于此半岛的国家,大部分是早在公元3至6世纪已立国的国家。如:
    狼牙修国,公元7至9世纪多称其为 “郎加戍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迦摩郎迦国” (《大唐西域记》卷10)、 “棱伽修国”(《续高僧传》卷1)等,此国在今马来半岛北大年一带。
    丹丹国,《新唐书》卷222作 “单单国”,且说:“王姓刹利 (即印度四大种姓之一刹帝利),名尸陵伽,日视事。有八大臣,号八坐。王以香涂身,冠杂宝璎,近行乘车,远乘象。战必吹蠡(即螺号)、击鼓。盗无轻重皆死。”此国在马来半岛西北之吉兰丹一带。
    盘盘国, 《新唐书》卷222记其国 “王曰杨粟 。其民濒水居,比木为栅,石为矢镞……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亦日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在外曰那延,犹中国刺史也”。此国在今泰国万伦湾一带。
    在公元7至9世纪,马来半岛新出现的国家,见于中国史籍的有:赤土国, 《隋书》卷82《南蛮·赤土国传》记:“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东波罗刺国,西婆罗娑国,南诃罗旦国 (即诃罗单国),北拒大海,地方数千里。其王姓瞿昙氏,名利富多塞,不知有国近远……居僧祇城,有门三重,相去各百许步……其官有萨陀迦罗一人,陀拏达义二人,迦利蜜迦三人,共掌政事,俱罗末帝一人,掌刑法,每城置那邪迦一人、钵帝十人。其俗等 (《北史》无此字)皆穿耳剪发,无跪拜之礼。以香油涂身。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关于此国之地理位置,中外学者考证颇多,意见分歧较大。最初,一般多认为赤土国在今泰国的湄南河流域,后此说被否定,遂有在马来半岛或苏门答腊巨港等说。现学者大都倾向于在马来半岛的意见,有说在今马来半岛的宋卡 (Songkhla)至北大年之问,其地土多赤色; 《宋卡纪年》说马来人曾建都于赤山;宋卡梵名Singora(狮子座),即赤土都城狮子座城 (僧祇城)。又有说在今马来半岛之吉打 (Kedah),泰国的洛坤、万伦,或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彭亨、新加坡等。似以宋卡说较胜。如前述,婆利国 (在今加里曼丹),“历赤土、丹丹诸国乃至”,如丹丹已比定在今马来半岛之吉兰丹,则赤土与在其北的宋卡正相合。因隋大业四年 (608年)炀帝遣常骏出使赤土国,故中国史籍对赤土了解较多,上引《隋书》还记载了其国的婚丧等风俗,不赘引。此国到唐初似已为他国所兼并,再不见于中国史籍。
    罗越国 《新唐书》卷222《南蛮传》记:“罗越者,北距海五千里,西南哥谷罗。商贾往来所凑集,俗与堕罗钵底同。岁乘舶至广州。州必以闻。”又唐贾耽 《边州入四夷路程》 (《新唐书》卷43《地理志》引) “广州通海夷道”内记:“又五日行至海峡,蕃人谓之 ‘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南岸则佛逝国。”同书记自驩州至文单道内也说: “……其南水真腊。又南至小海,其南罗越国,又南至大海。”内海峡即指今马六甲海峡,南佛逝国在今苏门答腊岛。如此,罗越国当在今新加坡或柔佛一带,地处广州至南海诸国、天竺的交通要冲,故其国每岁至广州。唯上引罗越 “北距海五千里”一句,伯希和疑“五千里”为 “五十里”之讹。罗越距海五十里亦不可解,颇疑此句在 “海”之前脱一 “南”字,即其北距 “南海” (广州)五千里,则可通矣。
    箇罗 (哥罗国)、哥谷罗国 上引贾耽 “广州通海夷道”记:“又西出峡,三日至葛葛僧祗国,在佛逝西北隅之别岛,国人多钞暴,乘舶者畏惮之。其北岸则箇罗国。箇罗西则哥谷罗国。”《新唐书》卷222记盘盘国 “东南有哥罗,一曰箇罗,亦曰哥罗富沙罗……州二十四。其兵有弓矢矟殳,以孔雀羽饰纛。每战,以百象为一队,一象百人,鞍若槛,四人执弓矟在中。赋率输银二铢。无丝泞 ,惟古贝。畜多牛少马。非有官不束发”。伯希和考证此海道时,认为葛葛僧祗国应在今苏门答腊西北某小岛,其北岸之箇罗国,应即大食 (阿拉伯)地理学家所记之 “Kalah”,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多次提到的 “羯荼”(Kedah,即今马来西亚之吉打地区)。在箇罗西的哥谷罗国,则应在今马来西亚吉打西北或西南求之。《新唐书》 《通典》卷188均记:箇罗国在盘盘东南,与以上结论基本相合。
    总之,公元7至9世纪在今中南半岛上的南海国家甚多,其中主要的国家,如玄奘 《大唐西域记》卷10“三 摩 呾 吒 国”记 “传 闻 六 国”:“从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罗国 (指卑谬,即骠国),次东南大海 隅有迦摩浪迦国(即郎迦戍国),次东有堕罗钵底国 (即堕和罗国),次东有伊赏那补罗国 (指真腊都城伊奢那城,即真腊国),次东有摩诃瞻波国,即此云林邑是也,次西南有阎摩那洲国 (指苏门答腊或爪哇)。凡此六国,山川道阻,不入其境,然风俗壤界,声闻可知。”
    四、室利佛逝国及马来群岛诸国
    如果说公元3至6世纪南海诸国中,位于中南半岛的扶南国最为强盛和控制了中国至南亚、欧洲的海上交通的话,那么到7至9世纪,位于马来群岛 (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室利佛逝国则取代了扶南国的地位。主要原因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便捷的海上交通开始兴盛,因而地处海峡之南的室利佛逝国应运而生,成为南海诸国之首。关于室利佛逝国早期历史,过去可以说是一团漆黑,近代以来,通过中外学者对中国佛教典籍和在苏门答腊巨港 (巴邻旁)、爪哇、马来半岛等地发现的古马来文碑铭的研究,开始逐渐明朗起来。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公元7世纪初,今苏门答腊巴邻旁一带有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其前身很可能就是3至6世纪中国史籍中所载之 “干陀利国”。 《新唐书》卷222《南蛮·室利佛逝国》记:其国 “一曰尸利佛誓。过军徒弄山 (今越南南昆仑岛)二千里,地东西千里,南北千里而远。有城十四,以二国分总。西曰郎婆露斯 (今苏门答腊西部)。多金、汞砂、龙脑。夏至立八尺表,影在表南二尺五寸。国多男子。有橐它(骆驼),豹文而犀角,以乘且耕,名曰它牛豹。又有兽类野豕,角如山羊,名曰雩,肉味美,以馈膳。其王号 ‘曷蜜多’。咸亨至开元 (670—741年)间,数遣使者朝,表为边吏侵掠,有诏广州慰抚。”由于此国地处中国至天竺海上交通之要冲,垄断了海上贸易而日益富强,势力迅速向四周扩张。唐咸亨二年 (671年)中国著名僧人义净在叙述其至印度求法经历时,说他从广州乘舶到佛逝国 (巴邻旁),经停六月,又到末罗瑜国 (今苏门答腊占碑),复停两月,转向羯荼国 (即箇罗国,在今马来半岛的吉打)。在他写这段经历时 (武周天授二年,691年),独立的末罗瑜国 “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即是说在7世纪80年代以来,末罗瑜国已为室利佛逝所并。义净的记载也为在巴邻旁等地发现的几块古马来文书写的碑文 (时代为公元683—686年)所证实。据碑文,在巴邻旁建有一个佛教国家,此王国刚征服了末罗瑜地区,又正打算进攻爪哇。这就是说,室利佛逝国从东西两边控制了海上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垄断了中国与天竺之间的海上贸易。
    到公元8世纪,室利佛逝的势力又逐渐扩张到马来半岛。义净在其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经一条注释中说:“(耽摩立底)即是并舶人海归唐之处,从斯两月泛舶东南,到羯荼国,此属佛逝。”即在马来半岛吉打地区也为佛逝所征服。这从马来半岛洛坤的悉摩曼寺石柱铭文也可得到证实。石柱正面为梵文诗十首,纪念某个室利佛逝国王兴建一处大乘佛寺,时间是公元775年4月15日。石柱背面的铭文未完成,颂扬一位常胜的国王,他具有室利摩诃罗阇的尊号,属于夏连特拉 (“山帝”之意)家族。正是因背面铭文,引来了西方学者们的长期争论,至今未有一致的意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室利佛逝国与在今中爪哇建国的夏连特拉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约在公元9世纪初,中爪哇信仰佛教的夏连特拉王朝与信仰婆罗门湿婆教的珊阇耶世系王朝争夺的结果,前者失败,其王子婆罗普陀罗 (幼子天)逃到室利佛逝,因其母原为佛逝王女,故得继承佛逝王位,或说王子娶佛逝公主而继位。室利佛逝长期控制着中国至印度的海上交通,征服了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西部诸国,但其国主要与印度、波斯 (阿拉伯统治下)等交往和贸易。到10世纪初,中国史籍改称其为 “三佛齐”。
    诃陵国,在公元3至6世纪,中国史籍中有诸薄国 (又作社婆、社薄、杜薄、阇婆等),系传闻。至7世纪后,中国史籍正式记载有 “诃陵国”,如 《新唐书》卷222《南蛮·诃陵国》记:其国 “亦曰社婆、曰阇婆,在南海中。东距婆利,西堕婆登,南濒海,北真腊。木为城,虽大屋亦覆以拼榈……有文字,知星历……王居阇婆城。其祖吉延东迁于婆露伽斯城,旁小国二十八,莫不臣服。其官有三十二大夫,而大坐敢兄为最贵”。中外学者一般以为中国史籍之诃陵即指公元8世纪初兴起于中爪哇岛的马打兰国的夏连特拉王朝,这一王朝的情况正是许多著名西方学者对爪哇发现的古爪哇碑铭研究之成果。从8世纪初,最有实力的中爪哇珊阇耶 (732—约760年在位)开始,中爪哇就有两个并存的王朝,即前述的夏连特拉王朝和珊阇耶王朝,后者是隶属于前者的。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夏连特拉王朝在中爪哇马打兰地区修建了与柬埔寨的吴哥窟同样伟大的佛教建筑群——— “婆罗浮屠”。它是保存至今的一座庞大的窣堵波,形状是在一个天然小丘上部石台顶上矗立着一座高约46米的中央塔,经过走廊回旋直上塔顶。走廊长约4800米。走廊两边墙上有大乘佛教经典图解的浮雕,数以千计,还有400尊佛像。底层周围有表现爪哇人生活中的善行、恶行产生报应的浮雕。其整体形成了印度那烂陀寺教派所传佛教的一部动人的经书;雕塑风格仿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古典艺术风格,但又符合当地爪哇人自己的文化传统。塔四周还有许多神庙、石像等。这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新唐书》说,诃陵国 “王居阇婆城”,应在今中爪哇马打兰一带,“其祖吉延”,据霍尔考订,即是公元760年在东爪哇迪奈建立阿卡斯提耶庙的加阇耶那。而 《新唐书》所记阇婆城 “山上有郎卑野州,王常登以望海”,疑此 “郎卑野州”即上述夏连特拉王朝时修建的 “婆罗浮屠”。
    到公元832年后,夏连特拉王朝国王死去,其子波罗普陀罗 (幼子天)年幼,未能继承王位。国王的女儿波罗摩陀跋陀尼是嫁给珊阇耶家族的,她可能执掌了一段时间的政权。但是,夏连特拉王朝却衰弱了,其霸权已为珊阇耶王朝所替代。因为女王之夫落结连比卡丹于838年继承了王位。幼子天虽然多方努力,企图恢复夏连特拉王朝,但最终在856年失败,逃到室利佛逝,后为那里的国王。而中爪哇全部为珊阇耶王朝所统治,佛教衰落了,杂有佛教的本地的湿婆教得以发展,但 并 未 削 弱 本 地 文 化 和 佛 教 文 化 的活力。
    婆利国,此国在公元3至6世纪已存在,其地在今加里曼丹岛上。公元7至9世纪其国仍称婆利,又作婆梨、婆里洲、马礼等。 《隋书》卷82《南蛮·婆利传》记,其国 “自交阯浮海,南过赤土、丹丹,乃至其国……王姓刹利邪伽,名护滥那婆。官曰独诃邪挈,次曰独诃氏挈……俗类真腊,物产同于林邑”。《新唐书》卷222《南蛮传》亦记:婆利 “地大洲,多马,亦号马礼,袤长数千里……俗黑身,朱发而拳,鹰爪兽牙,穿耳傅珰,以古贝横一幅缭于腰”。
    此外,中国史籍还记载了公元7至9世纪南海许多小国,如僧高、武令、迦乍、鸠密等四国,大致在今泰国东南散卡 (Sangkha)一带,贞观十二年 (638年)正月,曾遣使朝贡, “衣服言音与林邑同俗”。又有哥罗舍分 (在泰国叻丕一带)、修罗分 (在泰国东南)、甘毕 (在今苏门答腊)等国,于唐龙朔二年(662年)五月,遣使献方物。
                                            原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