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米拉?塔帕尔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07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 佚名 参加讨论
张世均《史学史研究》 2014 年第2 期 罗米拉·塔帕尔( Romila Thapar) 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印度史学界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罗米拉·塔帕尔的史学思想在印度获得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支 持与赞赏,却受到民族主义史学家的批评;我国学术界对罗米拉·塔帕尔史学思想研究的成果并不多,除了有的论文或著作涉及到对罗米拉·塔帕尔以及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介绍外,只有一篇论文专门研究罗米拉·塔帕尔的史学思想。因此,本文对罗米拉·塔帕尔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及对印度史学研究的贡献进行论述。 一、罗米拉·塔帕尔的学术历程 罗米拉·塔帕尔于1931 年生于印度的旁遮普省,青年时曾游历过印度的许多名胜古迹,对印度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米拉·塔帕尔从旁遮普大学毕业后,1958 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70 年,罗米拉·塔帕尔担任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的印度古代史教授。1993 年开始,罗米拉·塔帕尔为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罗米拉·塔帕尔曾两次访问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其中在1957 年游览和考察过中国的敦煌,对其日后从事印度古代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1981年已是国际上著名历史学家的罗米拉·塔帕尔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邀请来华进行了学术交流。 1983 年,罗米拉·塔帕尔当选为印度历史学大会主席。1999年,罗米拉·塔帕尔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外国名誉会员,同时在西方许多大学里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2002年,具有印度教派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主张突出印度教在印度社会中的文化传统,以瓦杰帕伊( Atal Bihari Vajpayee) 总理为首的人民党领导的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的一些观点,此举在印度史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罗米拉·塔帕尔认为她是《印度古代史》教科书的作者,反对使用没有经过她同意而改变观点的历史教科书,质疑历史教科书的变化是“企图取代主流历史的印度教历史版本的观点”。罗米拉·塔帕尔的主张获得了印度其他史学家和评论家,如 B. 钱德拉 ( Bipin Chandra) 、R. S 夏尔马( R. S. Sharma) 、 V. 桑哈威( V. Sanghvi) 、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 等人的支持,并在《南亚公民网》上公开发表了《反对攻击罗米拉·塔帕尔学者和知识分子的抗议信》,指出“塔帕尔教授已无疑是印度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其丰富的学术贡献,自1960 年以来,已撰写的著作对‘印度没有过去,没有时间观念,没有历史意识’的殖民定论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2005 年1 月,罗米拉·塔帕尔拒绝了印度政府颁发的“帕德玛普山奖” ( The Padma Bhushan) , 在上书印度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 Abdul Kalam) 时指出,“我只接受学术机构或那些与我的专业工相关的奖项,而不是国家奖”。1997 年,罗米拉·塔帕尔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 年 12 月,罗米拉·塔帕尔获得了在世界人文科学界享有“诺贝尔奖”美誉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 Kluge Prize) 。 二、罗米拉·塔帕尔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 印度史学界在20 世纪50—60 年代起相继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史学家,由于他们史学的思想、方法以及众多具体历史问题的观点都与以前印度主流史学派及西方研究印度的学者有很大的区别,这一批史学研究者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主要代表有高善必、罗米拉·塔帕尔、夏尔马、穆基亚( Harbans Mukhia) 等,其中最活跃、成就最高的是罗米拉·塔帕尔,先后赢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学术声誉。那么,以罗米拉·塔帕尔为首的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印度历史有什么新思想呢? 1. 运用经济决定论的方法分析、解释印度历史 20 世纪50—60 年代,印度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国外一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印度历史研究的影响下,不满渲染印度教文化的民族主义史学家对印度历史的诠释,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作为印度新史学的指导思想。 罗米拉·塔帕尔在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高善必的影响下,对印度民族主义史学家片面渲染印度教文化,以及国内外某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如印度的丹格、苏联的安东诺娃等)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用固定公式去硬套印度历史的研究感到不满,决心采用经济决定论的方法并结合印度历史发展的特点来研究印度古代史。1966 年,罗米拉·塔帕尔出版了《印度史》 ( 第一卷) ,运用富 有创见性的历史研究方法讲述了印度从公元前600 到公元1526 年的发展历史,阐明了作者对印度 古代社会向中古社会过渡的新见解。该书涵盖从早期印度历史到16 世纪欧洲人到来的历史时期: 早期的第一个千年结束期间与印度古代社会历史的变迁,包括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社会经济的系统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公元前一千年中期恒河流域国家在使用铁犁农业的带动下,从游牧生活到宗 族定居为基础的社会变动以及种姓制度、宗族在国家的社会对抗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罗米拉·塔帕尔反对史学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和对印度历史进行生搬硬套的做法,如对 “小农”一词在早期印度历史中的不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指出其各自时期的特征,“对于‘小农’一词不能笼统地使用,也不应给它兼容并包的含义; 它在内容上的种种差异必须一一加以区分。用单一的词语来说明多种多样的事物,是容易把范畴搞混淆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作者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印度化的史学研究特色。 2. 否定雅利安种族论,主张印度“哈拉巴文化”论 19 世纪中期,英国学者马克斯·米勒( Friedrich Max Mueller) 通过对印度《梨俱吠陀》的释读,提出了“雅利安人入侵”的假说:公元前1500 年,一支来自欧亚大陆北方的“雅利安( Aryan) ”部落越过喜马拉雅山入侵了南亚次大陆,使用马拉战车和先进的青铜武器,摧毁了古代印度达萨( Dasas) 人建立的文明,给原始蛮荒的印度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在米勒看来,雅利安种族是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创始人,古代印度的文化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文化,是与欧洲文化最接近的一种先进文化。因此,米勒被称为“雅利安种族论”的创始人,“雅利安种族论”实质上是鼓吹“欧洲文明至上”和为殖民史学创造理论根据。 罗米拉·塔帕尔对米勒提出的“雅利安种族论”进行了驳斥,认为语言学家们的错误在于把语言与种族等同起来;印度文化的起源应当追溯到哈拉巴( Haraba) 文化,不应只到吠陀文献为止,因为哈拉巴城市文明社会是正在萌芽中的瓦尔那型的社会结构,已经存在着种姓制度的要素。哈拉巴城市文明社会虽然还处在早期奴隶制低级阶段,但作为阶级社会基本特征的阶级分化、阶级差别以及等级化的社会结构已经开始出现; 哈拉巴城市文明在其有能力抵御入侵者的情况下保持稳定,而哈拉巴城市的毁灭不是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因为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造成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罗米拉·塔帕尔认为完全可以下这样的断语: 尽管恒河流域出现的文化有好几种,但没有一种可以确证为雅利安文化,人种也不能确证是雅利安人种。因此,雅利安人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集体,而不是一个独特的种族。 3. 反对印度社会发展停滞论,坚持印度社会发展缓进论 19 世纪初期,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米勒( James Mill) 在《英属印度史》中认为古代印度是最野蛮的人类社会,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社会长期发展停滞,提出“印度教文明是停滞的和落后的,穆斯林时期稍有活力,只有英国统治时期给印度带来了巨大进步”的观点,成为了“印度社会发展停滞论”的创始者,其目的是“拓展和促进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辩解的殖民主义史学观。 罗米拉·塔帕尔针对詹姆斯·米勒提出的“印度社会发展停滞论”进行了驳斥,认为印度社会虽然不是开放型的社会,社会底层的变动确实较少,但印度社会是有伸缩性的,不是僵硬不变的。印度历史是部落社会转变为农业社会,再变为工业化社会一系列的过渡。公元六世纪,婆罗门掌握了印度社会的权力,使印度社会在宗教、社会习惯外衣下发生变化,这种缓慢的社会变化是由于生态、人口、生产技术等因素所造成的。1972年,罗米拉·塔帕尔在全印广播电台发表的广播讲话中驳斥了“印度社会发展停滞论”的观点,并提出“印度社会发展缓进论”的史学论点;在《意识形态和印 度古代史的解释》中,罗米拉·塔帕尔再次批判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史学观,从梵语传播的社会经济原因和六世纪起印度小王国体制的形成,说明印度社会的发展是缓慢发展的进程。 4. 反对美化印度教文化,承认印度文化多样性 19 世纪末期,印度兴起的民族主义史学及其史学家为了争取印度民族的独立,既接受西方“雅利安人种”理论以证实印度人与西方统治者在人种上的平等,又极力赞美和推崇印度教文化以贬低西方的物质文明。民族主义史学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民族主义史学家们全盘肯定印度教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的人物、事件,把印度教的宗教传统视为理想,不适当地渲染大印度教主义,带有明显的印度教教派主义色彩,如马宗达( R.C.Majumder) 主编的“《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就处处表现出以不客观的态度美化印度教文化和政体的倾向,……而且神化了种 姓制度,加剧了社会矛盾”。 罗米拉·塔帕尔对印度民族主义史学过分地美化古代印度,特别是印度教文化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指出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印度教统治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城市的物质文化水平 明显地低于佛教占统治地位的贵霜王朝时期,从而充分肯定了佛教和其他宗教文化在印度历史发展上的地位和作用。1969 年,罗米拉·塔帕尔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主持的全印广播电台讲座上, 从印度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的角度对民族主义史学的教派主义历史观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并将讲座内容编辑成《教派主义与印度历史写作》出版发行,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反响。以后,罗米拉 ·塔帕尔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了教育印度青少年,接受“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 NCERT) 的委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编写了一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对印度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世界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概述以宣传和普及进步史观。2002 年,印度教派主义政党——人民党政府修改学校历史教科书的一些观点,企图以此灌输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推行 “印度教特性”,此举遭到了罗米拉·塔帕尔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强烈反对,他们质疑历史教科书的变化是“企图取代主流历史的印度教历史版本的观点”,获得了印度其他历史学家和评论家的积极支持。 罗米拉·塔帕尔还在印度历史分期标准、“亚细亚生产方式”、史学研究方法以及史学家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上进行了论述,对殖民主义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 三、罗米拉·塔帕尔对印度史学研究的贡献 罗米拉·塔帕尔教授是现当代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作为印度历史特别是印度古代历史的研究专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综合起来,罗米拉·塔帕尔教授在印度历史研究中 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革新印度历史学研究的角度 在罗米拉·塔帕尔教授以前,对印度历史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来自作为统治 者的英国研究人员的角度,即“殖民主义史学”。他们从18 世纪下半期开始到19 世纪80 年代之间 垄断了对印度历史的解释权,如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米勒撰写的《英属印度史》和文森特·史密斯( Vincent Smith) 的《牛津印度史》以及在1922—1932 年之间陆续出版的《剑桥印度史》都打上了严重的殖民主义史学的偏见,把印度社会的发展史说成是“传达欧洲丢失的历史事实的仓库”的停顿历史观,说明欧洲殖民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贬低印度古代历史和早期印度社会的发展,以此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进行的殖民统治歌功颂德。 印度独立前的另一种史学是印度的民族主义史学。20 世纪以来,随着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印度的历史学家对鼓吹“欧洲文明至上”和英国统治合理性的殖民主义史学思想展开批判,形成了独立发展的民族主义史学与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杜特( R. C. Dutt) 撰写的《英属印度经济史》 、赖乔杜里( H. C. Ray Chaudhuri) 的《印度古代政治史》 ②、马宗达等人的《高级印 度史》等。他们从与英国对抗的独立运动的角度出发,主要是站在印度民族独立的立场,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史学,力图依据印度民族的自我认识重新阐述印度历史,提出真正的印度历史“不包括东印度公司及其后来取而代之的英国国王的活动,只包括印度自己的女儿们英勇奋斗而使印度社会发生转变的那些动荡的事件”。因此,印度的民族主义史学家们通过推崇和赞美印度的民族文化,以贬低西方的物质文明,带有明显的印度教教派主义色彩。 20 世纪60 年代来,随着外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印度历史研究的影响,以高善必、罗米拉· 塔帕尔为首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不再容忍宣扬印度教文化的民族主义史学对印度历史的解释,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重述和编撰印度历史。因此,以高善必、罗米拉·塔帕尔、夏尔马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否定西方殖民主义史学和印度民族主义史学研究印度历史的二维角度,构建了新的史学观。如在关于“雅利安人种”的讨论中,罗米拉·塔帕尔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既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史学观,同时也反对印度民族主义史学观。认为吠陀语言民族的到来在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对部分印欧历史文献进行的语言学及文献学研究证明,二者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雅利安人在南亚地区定居过程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当地农业词汇;《梨俱吠陀》及各类史诗中记载的战斗场面主要是雅利安人之间的战斗,很少针对“扁平鼻子”的达萨或达修。事实表明,一些在雅利安人到来之前长期生活在印度地区的当地氏族加入到某个吠陀世系,参与吠陀之间的争斗。因此,这说明“吠陀语言和文化是随着生产技术的传播而不是随着种族入侵和征服在南亚次大陆传播开来的”。 2. 以地区史观重构印度历史 罗米拉·塔帕尔在研究印度历史,特别是研究印度古代史时不仅把印度历史作为国别史进行研究,而且还尝试把印度历史作为构成人类史的地区史来看待,即运用地区整体史观来重新建构印 度的历史,强调古代印度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突出印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正如罗米拉·塔帕尔指出:在公元前200 年至公元300 年这段时间里,“印度商人的足迹遍及 四面八方:中亚、中国、西亚以及远至扶南王国( 今越南) 的东南亚”,而“婆罗门和佛教传法师与印度商人并肩而行”。 罗米拉·塔帕尔在印度古代史的研究中,运用史料紧贴梵文文献,溯寻历代王朝事迹的王朝史,广泛涉猎口传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注重描绘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宗教、文化和其他因素之 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为了批判殖民主义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的错误观点,罗米拉·塔帕尔从印度的古书中寻找到了许多新的信息,如波斯语、阿拉伯语、梵语、耆那教、古代泰米尔人的传统和民俗等,整合从考古学、钱币学、语言学和铭文上获取的史料信息,并结合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的成果研究印度历史特别是印度古代历史,在世界范围中重新构建科学的印度史。罗米拉·塔帕尔从1961 年出版《阿育王与孔雀王朝的衰落》到2008 年出版《雅利安:重铸结构》已先后出版有影响的印度古代史研究著作20 余种,成为了印度古代历史的卓越阐释者。罗米拉·塔帕尔对印度历史的分析和解释,不仅对于了解当代印度带来更大的清晰度,而且也有助于更有效地了解更广泛的历史研究和史学的研究。 3. 赋予历史研究的时空感罗 米拉·塔帕尔从事印度历史的研究,非常注重在叙述历史时充满宽广的时空感和前瞻性。她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需要不断地更新,不可能只采取一种固定的特殊研究模式,研究古代史需要 使用考古资料,把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综合研究与印证,使用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诸多的史料中分析、提取事实。 罗米拉·塔帕尔反对殖民主义史学家主张印度早期没有历史写作,更没有历史意识的观点,认为印度从公元 400 年到 1200 年就有了历史写作,这些历史文本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往事书》 ( Puranas) ;二是佛教僧侣的编年史;三是历史传记;四是王朝和地区的编年史。虽然以现代的标准 严格说来它们不应该算作历史著作,但却与历史意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罗米拉·塔帕尔注意强调历史研究中的时空观,指出印度教和佛教文献中出现的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即使在特殊情况下有可能描述虚幻世界,却从来不虚构人物。因此,现实中的统治者往往用与历史上统治者的血缘关系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对于历史事件,文献中也不是 进行正面的描述和争论,而是在人物的传记中进行侧面描述,从中显示出作者的道德评判标准和爱 憎观念。这两个方面在印度早期历史文献中的出现,反映出了古代印度时间观和空间观的一些特点,从中既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的历史观的区别,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罗米拉·塔帕尔在20 世纪90 年代的著作——《解读早期的印度》就是研究印度历史时空转换的力作,认为印度过去广泛认同的种种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解决当代印度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罗米拉·塔帕尔关于印度历史的叙述充满的宽广的时空感,在印度其他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很少能够见到。她创立的印度社会不断过渡的理论阐明了印度古代社会向中古社会过渡的历程,指出了印度近代史学对历史的歪曲,为印度历史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反映了她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精深理解与对印度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的深刻思考。 4. 以史为鉴服务印度现实社会 罗米拉·塔帕尔对于史学研究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反对印度的保守力量利用被歪曲的历史为依据来阻碍社会前进,强调在印度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领导人应该以史为鉴,将未来寄于 史学的积极史观。她指出:历史学家专门研究过去,但对于他所研究的社会的未来却发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形象是历史学家对未来的贡献; 历史学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历史是全体人民创造 的;实事求是地认清了历史,就会促进历史的过渡。 罗米拉·塔帕尔在论述印度古代的民族关系、宗教信仰冲突时指出,即使是在古代征服的情况下,穆斯林与印度本土信仰者的关系也“需要一系列的社会协商”,经过协商后的关系呈现出多样 化的情况,催生了无数多元文化的小社会。两大团体之间的关系,视不同的情况、各自的需求和协商的状况,有的出现了冲突,有的则相当和平。罗米拉·塔帕尔的观点反映了古代印度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生与融合影响的互动现象,认为印度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印度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批驳了民族主义史学家所渲染的印度教派主义史学思想。 罗米拉·塔帕尔在论述当今印度成为世界上的“金砖五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国内各种矛盾,以及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国际关系时指出,当代印度政治思想中更加 明显的现象是所谓的公共意识形态的接受和增长。罗米拉·塔帕尔还认为,当今的印度领导人正面临着印度古代遇到的问题,即“阿育王已成为当今印度民众心目中的圣贤——崇尚非暴力思想,并积极推行和平共处政策。阿育王建立了包括反对暴力、包容各种政治和宗教信仰的印度政治传统。尽管阿育王建立的这一种政治传统一直延续了许多个世纪,并在甘地的政治哲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但遗憾的是印度以后的历代君主在制定政策时并没能很好地研究和借鉴阿育王政治传 统中的相关原则,由于对阿育王的思想和政策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印度次大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罗米拉·塔帕尔作为20 世纪60 年代到 21 世纪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对深刻影响印度历史学界的西方殖民主义史学观和印度民族主义史学观进行了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 对印度历史,特别是印度古代史进行了新的诠释。正因如此,罗米拉·塔帕尔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成就获得了国际上众多学者的称赞,成为享誉世界的史学大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