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狂欢中国:解读春节的十个关键词


    春节前后,江西许多地方的傩舞开始如火如荼地举行。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
    春节俗称“过年”年为何物?《说文·禾部》中说:“年,谷熟也。”即指“年”为谷的生长周期。正是在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中,产生出了“年”的概念。
    夏历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
    在农耕时代,没有什么比禾稼的种植和收获更加重要。所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元日”之际,盛大的祭祀和欢庆在庙堂和江湖同时展开,有如一场全民的狂欢。至于“春节”一词的含义,则经历了一番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特指。汉朝时“春节”指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南北朝时则把整个春季叫作“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几千年的岁月流转,并没有改变传统中国对过年的热爱与狂欢。自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除旧布新的庆典年年上演,不仅汉族,还有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参与其中,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热爱依旧,狂欢依然,但传统的“年味儿”却正在变得越来越淡,尤其在大城市,春节不过是七天假、春晚、贺岁片和集贸市场般的所谓庙会。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以及数字时代,这些与农业时代有着天壤之别的巨大变迁早已抹去了传统的诗意与缓慢节奏。“全球化”改造着我们,即便拼命保护传统,那传统也多少失去了味道。现代化是否一定意味着丢弃传统?专家学者们年年都在发问。
    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据说正在来临,而政府也正在努力保护传统——“清明”“端午”“中秋”已被列为法定假日,让疲于奔命的现代人有闲暇去体味传统的感觉。或许不久的将来,“年味儿”也会再次浓起来吧。2008年的春节正在来临,诞生自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也日渐走近,西方对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期《文明》精选出春节的十个关键词,力图展现春节那些最具传统味道的细节,唤起中国人对春节的记忆与热爱,也借此向世界展示独属于中国的精彩。福建莆田,元宵节,妈祖出游之际,壮观的锣鼓队把原始的祭神祈福变成了娱神娱人的狂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