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18 中国民俗学网 马潇 参加讨论
二、春节习俗变迁概况 从记忆的角度来讲,212份口述材料展现的当然不是一幅详细而完整的全景图,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片断史。受访者的叙述中含有其自身对变迁的梳理和重构,他们以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和叙事逻辑来整理他们的记忆,可能取决于他们如何感受以及为解释这个感受而找到的因果联系。在概述中主要叙述的事象包括贺年特色食品的准备、年夜饭、祭祖、敬神、压岁钱、春联、鞭炮、拜年、娱乐等几个方面。虽然我们以1949、1959、1969、1979、1989年为提示年度,但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会做出此年度前后数年情况的描述,而不单局限在该年。 1、 1949年 无论受访者所在地域在1949年春节时是否解放,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认为建国初期的春节的习俗与解放前没有什么差别。因此他们往往用这一时段的回忆作为一个重要的定位轴,将之后的春节习俗变迁与之比对。 有些特例说明,在1949年春节,战争的漩涡处与平静的非战区是影响春节习俗操演的重要因素。战乱地方的受访者往往没有什么所谓的“春节”。而在已经解放的地区,过年的气氛则欢欣喜庆,在春节增添了敲锣打鼓欢迎解放军的项目。 地方志的描述往往把民众过春节的情形描述得过于单一,事实上家境的不同对过春节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尚未到赤贫程度的家庭,团年饭还能够有上一点肉,而富裕的家庭则非常丰盛。敬神无论贫富很普遍,在一些村落还会有隆重的游神赛会。祭祖是一般现象,有家祭和墓祭之分,在年饭前常须祭祖敬神。放鞭炮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鞭炮的形制和长短是家庭经济状况的标志。至于压岁钱和对联,富裕家庭通常会有,但在穷人家则视地域习俗中的重要性而定。有些地方对压岁钱不太重视,如果过于贫穷就免除这一项。而有地方对压岁钱则非常重视,哪怕没钱也要给张红纸意思意思。贫穷家庭有的会买红纸自己或请人代写对联,有些也用贴“利是”(短短的无字红纸条)来代替。禁忌无论贫富都会有,而且比较重视。娱乐主要包括游神赛会、看戏等,一般由富人出钱或社区内凑钱。串门拜年非常盛行,经常挨家挨户拜年,走亲戚、访朋友的热闹情形司空见惯。富人过春节的时间比较长,穷人可能由于不久就要劳作或者亲戚少、来往不便而很早结束过春节的状态。 2、 1959年 1959年,正处于“人民公社”、“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饥荒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村处于吃公共食堂的时期,不少述及家中的铁锅等被取走“大炼钢铁”。由于国家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饥饿、身体的疲累和缩短的闲暇时间,使大多数人没有过春节的心思,集体化的生活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过春节的多余物资。 经济状况十分不好,凭票证供应的物资十分匮乏,年饭虽然比平时略好,但肉非常少,有些地方甚至吃上干饭就算改善了。无论油盐都非常紧俏,此前需要面粉和油炸的贺年特色食品几乎没有人再制作了。但也有个别地区在此时没有受到非常大的饥荒影响。 祭祖和敬神虽然受到压抑,但在大部分地区尚未严格禁止,因此大多仍旧进行,不过祭品受到物资匮乏的影响而俭省。大规模的游神活动销声匿迹,但个别祭拜的仍然有。对联的内容多数是称颂人民公社、大跃进、毛主席和党的。极少家庭能够给得出压岁钱。仍有放鞭炮的现象,但较以往冷清很多,因为大多数家庭没有余钱购买鞭炮。串门拜年较1949年前后为少,原因一方面是无论城乡都提倡努力工作,许多人上工加班无暇拜年,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窘迫,拜年的礼物和招待物品都十分困难,因此索性相约减少拜年,但在城镇中不少单位亦会组织团拜,农村的大队也会组织“忆苦思甜”等政治学习。当时的娱乐主要是看革命电影等,政府有时会组织锣鼓秧歌的游行等,在广州地区仍有小型的花市,传统的娱乐如看“老戏”几乎消失。 3、 1969年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提及1969年是“文化大革命”的时期,“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令受访者印象深刻。相对于1959年,“文革”期间的经济状况有些许好转,但物资仍很匮乏,票证非常多,配额也很少,在年前买东西的长队至今仍让受访者感叹良久。 但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政治气氛非常紧张,人人自危。祭祖敬神受到非常严厉的禁止,很多人放弃了祭祖敬神的活动,但也有部分人仍在家中偷偷祭祖敬神。尽管年饭较1959年好一点,但是谁也不敢大肆操办。压岁钱和鞭炮作为“四旧”也被禁止,但极少数的家庭仍然偷偷给小孩压岁钱。由于人际之间的猜疑对立或惧怕被诬结党营私,串门拜年的情形也不多。大队或单位多数都会组织看革命电影、样板戏,娱乐活动有跳忠字舞等,传统的娱乐完全没有。只有对联受到的影响不大,仍然可以贴,但全都是革命化的语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形势较为混乱,生产也比较松,过春节的闲暇时间较1959年为多。一些青年开始上山下乡,这为我们的受访者所在家庭过年团聚增加了困难。 4、 1979年 在1979年,社会经济有所起色,但仍处改革开放初期,尚未有很大的变化。在城市,票证仍然存在,但是供应量和品种都多起来。意识形态的控制放松了,祭祖祭神的活动恢复起来,人们愿意也有能力向祖宗和神灵供奉更丰富的祭品。但也有的家庭,由于思想的改变、城乡的迁移以及与老一辈分居等原因,主动放弃了祭祖祭神的一套。压岁钱和鞭炮又重新兴盛起来,手头较为松动的家庭大方地给孩子压岁钱。鞭炮可以方便地买到,甚至出现了高级品种的烟花。一些迅速富起来的家庭开始张挂长达数千响的鞭炮炫耀财富。市场上开始出现印制的对联,以歌颂改革开放、党的政策和美好生活为主。大家重又开始串门走动,贺年特色食品也重新开始在家中制作,少量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人们闲暇时间多了,娱乐活动也多起来。在农村一些传统的大戏重又开锣,城市里政府主办的灯展、花展吸引了汹涌人群,有些单位还会组织团拜和联欢会。在大年夜听收音机中的联欢节目也成为时兴的活动,少数买得起电视的家庭甚至可以通过电视观看晚会。 5、 1989年 经济发展十分明显,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团年饭越来越丰盛,大家都觉得与平时饮食没有非常大的区别了,一些人家甚至把团年饭搬到酒楼。人们对于年饭也不光在意食物的丰盛程度,而且力争讲究食物的寓意。大家更乐意从市场上购买礼物,拜年送礼越来越高级,很少交换自制的食品。串门拜年在稍后几年电话普及之后变得更少了。 有些村落的祠庙开始筹备重建和修复,大型的祭祖活动光明正大地开展,并且比以前更加隆重。游神赛会重新成为户外娱乐的一部分。一些传统的娱乐如舞狮舞龙重新兴盛起来,通常人们都愿意赏些钱而获取吉祥的祝福。压岁钱的数量越来越多,鞭炮越来越响。在一些地方,家家户户暗自竞争,看谁家的鞭炮又长又响,但没多久,这种“夸富”方式失效而渐渐不再兴盛。传统的老戏也开始有了,但是观众只剩下老一辈的人,因此渐渐衰微。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令人记忆犹新,大年夜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流行的年俗。过春节期间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人们带小孩到公园游玩,观赏各种展览和花灯,甚至全家外出旅游。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叶春生]打造多元的中国年
- 下一篇:[王晓渔]“后春晚时代”的春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