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春节:贴春联——三联版《春节》书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16 作者提供 萧放 参加讨论
桃板、桃符以及后来普遍出现的春联是新年大门的重要饰物。宋代以前门口悬挂的是桃符,桃符上写有辟邪祈福字样,桃符一年更换一次。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有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要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多,在桃符上的字也就越写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于是出现了春联这一新年门饰。相传五代后蜀国主孟昶是第一幅名联的作者,由他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开创了春联这一雅俗共赏的文学新体裁(敦煌文书中虽然发现有类似后世春联对仗工整的文字,但是否为年节春联,还难确定)。古代还有一种“宜春帖”,原来是立春时写的单句的吉利话,贴在门楣上。这也是春节贴春联的来源之一。明朝之后,过年贴春联成为普遍的民俗习惯。 春联的最初起源虽然是在唐末五代,但以纸写联语普及社会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清时期。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过年贴春联,在定都金陵之后,除夕之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明太祖微服出行,见一人家没有贴春联,经询问,原来是一个阉猪的,他还没有请人写春联。明太祖一高兴,就挥笔写下了如下联句:“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是非根。”这虽然属于民间传说,但也说明明朝春联比以前普及。以春联表达主人的心境亦是古代联俗的传统。苏州人夏愈是明朝吏部小官,“清介而贫”。除夕,邀同乡学士钱溥和朋友沈粲在家中聚会,照例“当作一春联”,求沈粲写之,沈曰“座上无毡,且喜心安身内乐”,正构思下句,夏愈当即云:“吾已得之矣。”对曰:“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肚中饥。”因为夏家正对粮仓而居。钱溥闻此言后在新正三日,送来六十石米,以周济夏愈。(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从除夕夜当作春联的叙述中,可见当时撰写春联成为重要年俗。明人刘侗等所写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有为元旦所作诗句:“东风剪剪拂人低,巧撰春联户户齐。”年节中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并且一般讲究寓意吉祥,对仗工整。 明朝人按照习惯仍有将桃符指春联的,比如明嘉靖时期的大臣赵文华在改岁时,自书桃符云:“仗钺专征万里平南之府,鸣珂入相一心拱北之家。”因此遭到严嵩的嫉恨。传统的桃符板在明朝与春帖、春联并行,年节“大门换新桃符”,是当时迎接新年的典型民俗之一。在清代随着春联习俗对民众生活影响的深入,迎新春联替代了桃符,所以《燕京岁时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光绪《德安府志》云,除夕“家家大门贴神荼、郁垒,曰门神,并以红笺书吉语,曰春联”。从桃符到春联,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会精神演进的标志。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形制的变化也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 清代北京从进入腊月开始,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场店铺的屋檐下,摆开桌案,名曰“书春”、“书红”、“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一些读书人借给人书写春联,赚些润笔钱。(图3-42 清人写春联)在祭灶之后,人家就开始陆续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北京大小四合院旧时都有门联,这种门联用油漆写在门扇上,过年时再用油漆重新刷一遍,性质如同春联。联语大都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吉征祥瑞,居安享太平”一类。(图3-43 四合院门联)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叶涛]春节话“年”
- 下一篇:老北京过年琐忆(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