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灶神:形象·传说·祭祀——三联版《春节》书摘(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28 作者提供 萧放 参加讨论
小镜头:傍晚时分,当炊烟袅袅升起、饺子的香气溢满小院的时候,“辞灶”的仪式也就正式开始了。就在平日里做饭的堂屋里灶台下,刚出锅的饺子盛三碗,摆在供奉专用的小桌子(叫做“传盘”)上;燃上三炷高香;(图3-12 饺子)已经吃饱喝足的灶王爷小神马背着六个口袋等在旁边。家里很安静,小孩子被命令不许“胡乱”讲话,爸爸把纸和马点着,等它烧完的时候,灶王爷也就被送上天了(图3-13 送灶的纸钱,图3-14-1,2,3高密烧纸送灶)。他这一走通常要到过年那一天才回来。(管谨严《回家过年》) 对于不吃请的灶神,人们也有预防的办法。据说灶神平时要记人间过错,屋尘是他的记事本,为了去掉灶神的备忘录,人们在祀灶这天同时“家皆扫屋尘”。扫尘本来是为了干干净净过大年,民间却将它与祀灶活动串连起来,赋予它以民俗意义,民间信仰就是这样服务着民众生活。 后世灶神信仰不仅复合了星神崇拜的内容,还将古代岁末行傩驱疫的时季仪式归并到了灶仪中。“乡傩礼失求诸野,小鬼应犹畏灶君。”(元朝方回《岁除次韵全君玉有怀》)元明以后,人们称腊月的驱傩为“跳(音条)灶王”或“调灶王”。每到岁末贫者和乞丐三五成群,扮成钟馗、灶神到人家乞讨,这种假面驱傩、登门“逐疫”的仪式是古代腊日的主要活动。清代江苏地方的“跳灶王”,从腊月朔日起,至二十四日止(顾雪亭《土风录》)。通过祀灶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正神送上天,恶鬼驱出门”的目的,实现日常时空的净化。(图3-14-4 定福灶君) 年前的去旧是为了迎新,在旧已去、新未到的休废日期间,即灶神等上天换岗的那段日子,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民间有“乱岁”之说。在“乱岁”的日子里,人间无神管辖,人们办事可以自由选择时日,尤其是婚嫁大事,吴地将这段时间操办婚事的,称为“趁乱岁”。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由灶神信仰的种种情形,我们不难明了传统中国民众处理问题的一般方式,他们对待管制者并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抓住他们的弱点,采取种种手法对其作适宜的控制与利用。民众信仰既功利实用,又符合生活逻辑,虽然有时显得滑稽,但不免令人警醒。 萧放著:《春节》,三联书店,2009年1月版;全书10万字,插图60帧;定价:36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