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泳超]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为例(6)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12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微 陈泳超 参加讨论
内部写本的向外扩张 本文所谓的“内部写本”和“外部写本”,主要是从作者与流通范围两个维度予以规定的,尤其是内部写本,具有较为严格的限定,而外部写本则无边无际,只要跟内部写本的某些方面契合,就可以进入我们的视野。 事实上,内部写本非常注重对外部写本的吸纳和引证,这里面既有《史记》、《历史纲鉴补汇评》、《山西通志》、《洪洞县志》等古籍,也有《上古神话演义》、《天下洪洞》、《尧都文史》等现代书籍,更有《诸葛神数》、《封神演义》等各种杂书,甚至还有人大量参考了《千古风流一坛醋》的电视连续剧,对他们来说,能用上的外部知识就有天生的力量,兹不赘述。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内部写本是如何向外部扩张的。 内部写本的作者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开始写作,他们最终总是希望公诸于世为人所知的,单纯为了自己一个人阅读的几率等于零,即使一时秘不示人,也只是出于某种原因而时机未到罢了。现在的大多数写手,是在发展旅游事业或申遗运动的大环境下开始写作的,对外展示的目的非常明确,当然希望自己的写本越多流通越好,如果能传播到本地范围之外更广大的区域,更是求之不得。 事实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写本已经以各种形式开始往外部流通了。洪洞县政协从1986年开始编撰的《洪洞文史资料》,到2012年已经出版了24辑,其中刊登过很多关于“接姑姑迎娘娘”的传说,赖北生、罗兴振、吴青松等都曾在上面发表自己的作品,不过这个刊物还是非正式出版物,流通范围有限。但《尧舜之风今犹在》和《舜耕历山在洪洞》两本是正式的公开出版物,里面也刊登了许多写手的写本片段,展现了内部写本走向外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到目前为止,真正以本地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出版物还没出现,最接近出版的吴克勇和吴青松的合作写本,由于版权纠纷等原因也暂时搁浅了。 内部写本还有另外一种向外传播的形式,即被外部人士看中后,改头换面地收入其他一些书里。比如2005年,由洪洞县志办公室张青任主编的新版《洪洞县志》卷二十七为“民间文学”,其中收了一篇《娥皇、女英争大小》,稍加比对即可发现,除了个别字句的减省改换之外,完全抄录自罗兴振《舜耕历山在洪洞》中的相应片段,该文发表于《洪洞文史资料》第6辑,1993年7月出版,后来罗兴振撰写黄皮书时,也是以这段文字为主介绍争大小情节的。而在此版的《洪洞县志》里,并未出现作者姓名或搜集情况,让人感觉似乎洪洞县人都应该知道。张青先生现正在编写一本大书《洪洞风物》,承蒙他的好意,让我们翻阅全稿并拍摄了所需章节,其中“民间传说”门类里也将这一篇文字全部收录了。笔者在此无意于著作权的讨论(其中有很多历史原因需要“了解之同情”),只是想说明,内部写本早已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地方之外,而且很可能已经看不出是内部写本了。就这篇来说,因为没有作者信息,如果不是我们调查了很长时间,它很容易被认为像三套集成的常例那样,是文化他者进入内部搜集整理的外部写本。 对于罗兴振这样的民俗精英来说,向外部展示写本还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展示写本中包含的他围绕历山舜王的综合实践,并期望得到广泛认可。他清晰地认识到,传说与历史并非截然两橛,很多时候是互相掩映的。他1998年夏写作《帝尧访舜于历山在洪洞》“编后话”中说: 古籍果然是重要依据,但是古籍并不一定全面也不完全真实,就拿舜耕历山来说,司马迁说历山在永济,可是后来有许多学者发现全国有二十一处历山,山东、河南、陕西、浙江等地都有,各有各的依据。这些依据无非都是民间传说,因为上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传说就是第一手资料,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去过永济,把永济的历山根据当地传说写入史册。后来的学者和司马迁一样,想必都是根据个人所到处的传说写的。中国是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不管是司马迁或是其他任何学者,他们都不可能履足全国各地,全国先后发现21处历山者,原因就在这里。历朝的专家学者,能把自己获得的传说写入史册,我们现在同样有理由把洪洞的历山和全国21处历山并为一谈而处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