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泳超]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为例(7)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44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微 陈泳超 参加讨论
他依照这样的信念不懈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最被他看重的是对“历山”一名的推广。根据笔者的调查,历山之名虽然在民间一直有,但并不是通行的名字,过去各时代编写的县志,都以“英神山”、“英山”或“舜峰”等称呼之,从未出现过“历山”。但随着以罗兴振为主的当地人努力宣传,2005年的新版《洪洞县志》中就大量出现“历山”之名了,比如卷二十八“文物旅游”是这样介绍: 舜王庙,又称神立庙,位于洪洞县万安镇东圈头村南里许。……历山,即指洪洞县万安镇西圈头、神西、东圈头、兰家节、三教、宋家沟等一带的丘陵地区。[17] 如今,历山之名深入人心,连公路指示牌上都写“历山风景区”了,而“英山”等名称,反倒成了别名,很多当地人已不甚了了。 相对于罗兴振的巨大成功,另一位同等级的写手赖北生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的那么多写本,大多只在万安附近流通,笔者尚未看到有外部写本整段引用过他的文字。他为很多万安附近地名(比如东、西姚头等)编创的传说,也很少被各种文献采用,目前笔者仅看到过一例,在《洪洞县地名录》中,是这样介绍万安的: 万安村委会,系独村建制。是万安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平川,耕地8331亩,5476口人,以农为主。该村古称国家堡,以杨、张、陈三姓为主。传说舜王姚重华,从山东迁来此定居,烧窑、耕种,有“舜耕厉山”之说。后来尧王访贤让位于舜,人们把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国家堡。到元代人口增加,经济繁荣,改名为万安,意是万民安康。[18] 万安又名“国家堡”的说法,我们只从赖北生的写本中看到过,竟然在1987年的《洪洞县地名录》里就已出现(“历山”一名都没在该书中出现过),会不会不是赖北生的创造而另有来源呢?赖北生说是从县志上看到的,但笔者翻阅各种洪洞县志,从未见过这一名称;在万安地区采访时,我们不断询问“国家堡”的名称,大多数人完全不知,即便像姜明学这样跟赖北生声气相通、竭力维护万安声誉的积极分子,我们猛然一问,他也是这么回答的:“嗯……没听说过,听北生哥讲过。”[19]因此,笔者断定这个地名应该是赖北生的编创。目前笔者看到赖北生写“国家堡”,最早的时间是1985年元旦,而在1986年《洪洞文史资料》第1辑上,赖北生就发表了他的写本《尧舜故乡》,其中也写到了万安村又名“国家堡”的说法,所以《洪洞县地名录》采纳其说,是完全有可能的。还有一个明显的证据,赖北生早年写本中,都把“历”字写成“厉”字,“来厉”、“厉山”等字眼比比皆是,显然是他的一个习惯别字。《洪洞县地名录》里也写作“舜耕厉山”,足证是抄自赖北生写本。赖北生的创编虽然被外部写本采用的数量远远不及罗兴振,但这一条却在时间上大大领先,也算有些平衡了。 笔者并没有对罗兴振和赖北生进行各种比较的特殊爱好,而是从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内部写本越界外传的首要途径,是其所属上级辖区的正规文献,比如县志、府志以及精英知识分子个人所撰风土志一类的书籍;换句话说,某种说法被正式的乡邦文献采纳,是这些写本转化为现实价值的主要指标;再换句话说,历来的乡邦文献,哪怕是最正式的县市省志,经常会采录一些地方性知识,而这些地方性知识,未必都是历史悠久的本地共识,它常常可能只是某些民俗精英们近期创作的内部写本。 笔者想以赖北生念兹在兹的万安安乐庙为个案,来比对当下的内部写本与传统乡邦文献在编创地方性知识方面的同构现象。 万安现存的安乐庙,是五孔不太周正的窑洞联排,正中一孔为舜王,东侧第一孔为马王,第二孔为安乐药王,西侧第一孔为八蜡,第二孔为三霄娘娘。赖北生认为这里向来就是舜的庙宇,以前还供养着舜父瞽叟和后继母的塑像。赖北生去世后,由常北增管理此庙,他自幼生长于此,对庙宇格局记得很清楚,认为以前就差不多是这样的,确有舜王塑像和壁画,并非赖北生个人的创造,这个庙又叫“安乐圣王庙”,而“圣王”也就是“舜王”。该庙门口现存一块崇祯十五年(1642)立的《安碾碑》,明确记载此庙名为“圣王庙”。洪洞地区有很多“圣王庙”,所供“圣王”神主是谁并不统一,但在“接姑姑迎娘娘”仪式圈这样舜王信仰比较隆重的地区,通常都将舜王来充当圣王主神,详情见拙作《洪洞地区“圣王庙”神主名实考》[20]。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圣王前面安上一个“安乐”呢?而且,在万安单说安乐庙,大家都知道;而单说圣王庙或舜王庙,却很多人不知道,可见安乐庙更是它的本名。而安乐庙在洪洞地区很多,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很少异议。赖北生的作为,主要是想在安乐庙已有的药王信仰中添加进舜王孝顺父亲的因素,以强化万安乃舜王故里的论证。他把很多地方传扬的农历四月二十药王生日,当做是药王和瞽叟共同的生日。尽管赖北生做了很多有图有文的写本来说明此意,但这一说法似乎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和漠视,并没有太大效应。关键原因在于“安乐药王”孙思邈的信仰在整个洪洞地区实在过于普及了。 药王信仰到处都有,但药王是谁,各处说法不一,孙思邈只是其中的一位。为什么洪洞地区会对孙思邈特别敬奉呢?我们在民国六年版的《洪洞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下·寓贤”里找到了他的一篇传记,全文如下: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幼时,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异之,曰:此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耳。及长,隐居太白山,学道养气,求度世之术。晓天文,精究医药,著《千金方脉》等书(1)。 隋文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当助之。因以医游天下,寄迹于邑之城南二里坂。(2) 唐太宗与尉迟敬德战败,昼夜被追三百余里,以劳成疾,吐血不止。邈药之而愈。(3)欲官之,不受。封为安乐真人。(4)显庆召诣京师,年耄耋而视听聪了,拜谏议大夫,固辞,还山。髙宗赐良马,假平阳公主邑居之。(5)孟说、卢照邻皆师事焉。照邻有恶疾,邈委曲晓谕,有“心欲小,胆欲大,智欲圆,行欲方”等语。魏征等修齐、梁、周、隋等史,屡咨遗事,故其传最详。 孙处约常以三子见邈,视之曰:俊早显,侑晚成,佺祸在执兵。后皆验。太子詹事卢齐卿之少也,邈谓之曰:君后五十年,当位方伯,吾孙为属吏,当自爱。时邈之孙溥,尚未生也。及溥为萧丞,而齐卿为徐州刺史。永宁初,葬于邑之孙张村。有《针灸方书》行世,板藏府库。(6)[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