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华]明代方志所见岁时节日中的女性活动(3)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1:11:05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 常建华 参加讨论
二、女性的节日 上文所说的女儿节,主要是指已婚女子回娘家看望双亲。还有一些节日如花朝、七夕、中秋,女性色彩浓重,不妨称作女性的节日,我们在此加以论述。 花朝节日期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三个日期,节俗稍有不同。二月十五日属於中春,有“二月半”之称,早在唐代是日就有赏花戏蝶之举。何乔远《闽书》引万历《漳州志》:“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泉中林下,诸老有以其日饮酒赋诗者。邵武笄女子,以是日为扑蝶游。”可见福建邵武府的花朝节主要是小姑娘进行成年笄礼与扑蝶游乐。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江浙一带也有花朝活动。嘉靖《太仓州志》:“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享花果树,曰:百花生日。今俗皆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青年人是花朝的主要活动者,其中包括女子。至于二月二日的花朝,崇祯《乌程县志》说:“二月二日花朝,士女皆摘蓬叶插於头,谚云‘蓬开先日草,戴了春不老’。”花朝活动中也有女子。花朝节是植物自然崇拜拟人化的反映,花神信仰自然会同以花所喻的女性联系在一起。明代花朝节风俗更多体现的是娱乐功能,为士人和姑娘所重视。 七月七日晚是七夕节,传说牛郎和织女当晚相会,民间纪念他们并祈求自己的爱情幸福,但节日事项偏重于女子。七夕又称“女节”,崇祯山东《历乘》说“七夕名为女节,设瓜果乞巧。”女节反映了此节主要由女性进行乞巧活动。七夕也称“小儿节”,正德江苏《姑苏志》:“七月七日为乞巧会,以青竹戴绿荷系於庭,作承露台,男女罗拜月下,谓之小儿节。”小儿节说明的是小孩热衷於参加活动。事实上,姑娘和童女是七夕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七夕首先要陈瓜果於庭,祭拜牵牛、织女。嘉靖河南《通许县志》:“七夕,男女聚会於庭,陈时果,称织女星而祭拜之,谓乞巧会,男女家亦以时物相赠遗焉。”弘治浙江《温州府志》:“七夕,亦有妇女以彩缕穿针,陈瓜果酒馔於中庭,祈恩於牛女二星以乞巧者。”嘉靖福建《汀州府志》:“七夕乞巧,是夜儿女罗酒果於庭,祝牛女二星,赡拜以乞心志机巧。” 乞巧活动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穿针乞巧。张瀚《松窗梦语》说:“今世俗七夕妇女陈瓜果於几筵,望日穿针以为乞巧。” 反映了此俗的普遍性。地方志常把“穿针乞巧”作为七夕节的标志性活动,如嘉靖河北《广平府志》:“七月七日,女子设瓜果於庭前,穿针乞巧。”这种穿针用线往往是“彩缕”,月下穿针如同嘉靖江苏《江阴县志》所说是“辨目力”。更有甚者,弘治福建《将乐县志》说“幼女坐於案下、暗处以线纫针,纫过者则谓其得巧也。”穿针在暗处进行,增加了难度。“丢巧钱”是乞巧的一种形式。《帝京景物略》卷二记之甚详:“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观察蜘蛛丝也是乞巧中的一项内容。或於瓜果之上观察,如嘉靖河南《尉氏县志》:“每以瓜果器皿上凝蜘丝为验。”观察瓜上的蜘丝比较普遍,天启浙江《平湖县志》说:“有喜子网於瓜,则以为符应。”所谓喜子,就是一种长脚的小蜘蛛。或在盆、盘等器皿中观察,如崇祯江苏《常熟县志》:“取蛛合盘中,有丝则曰得巧。”嘉靖福建《建宁府志》:“取小蟢子以盆盛之,平明视成茧者为得巧。”还有看巧云的习俗。万历安徽《滁阳志》:“七日,观巧云,乞巧。”万历江苏《扬州府志》:“七夕,俗传天孙渡河,小儿女旦起看彩云,或为乞巧瓜果之宴。”七夕的活动也表现出女子对美的追求。江浙地区有柒指甲的习俗,嘉靖江苏《昆山县志》:“七月七日,女妇以凤仙花叶柒指为饰。”万历上海《嘉定县志》:“女乞巧於庭,捣凤仙花,以染指甲,红如琥珀,累月不去”。另外,万历浙江《新昌县志》说女子“煮槿汤沐髮”,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说七夕於月下“请画诸品花样,谓之乞巧。”均是爱美的表现。七夕节中“男女罗拜月下”、“男女聚会于庭”祈求爱情,可以说女子的爱情同男子一样被尊重。女子的乞巧活动,也可以说明此点。 八月十五为秋季之半,故名中秋。时值秋高气爽的月圆之夜,是一个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中国古代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很丰富,如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著名。月亮神话传说反映出人们对月亮知识的追求,并演变成赏月之俗。大约从南朝到唐代,中秋已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至宋代,中秋节开始深入民间。明代则是中秋赏月广泛普及的时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地方志列出“中秋”节加以介绍。明代的中秋,一般要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後赏月。拜月在一些地方是男女共拜,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说:“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有的地方流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如嘉靖广东《惠州府志》:“妇女则拜月卜祥兆。”又如嘉靖江苏《太仓州志》讲当地:“富家妇女设瓜果圆饼中庭,以拜月。”对月亮知识的追求、赏月及神话故事,可以促使民间以月亮占卜的活动。明代的月占风俗比较普遍,最流行的是卜明年上元节晴雨。妇女以筐、箕请月神卜休咎也带有一定普遍性。如嘉靖江西《南安府志》:“妇女仍设酒果悬箕以卜休咎,谓之祀月姑。”又如崇祯福建《尤溪县志》:“人家儿女於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词,谓之请月姑。置筐於盘,俟月神降筐,自举为剥琢声,祝其声数卜休咎,然不甚验。”上述记载出现的月姑,当是指月神。而在嘉靖福建《建宁府志》则记载了另外的习俗:“中秋赏月,女子对月亮邀厕姑问吉凶。”虽然如河南固始县中秋是“男女望月罗拜”但更多的地方是女子拜月,结合明代十二月二十四日左右有祭祀灶神的习俗,祀灶的特点是妇女不得参预,如《帝京景物略》卷二称:“记(笔者按;指《礼记•礼器》:“奥者,老妇之祭也。”)称灶,老妇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 我想女子拜月是受到了阴阳观念深刻地影响,人们把月亮视为阴的代表,与代表阳的灶火区别开来。不过,中秋是庆祝丰收的喜庆节日,妇女拜月没有太多的神秘色彩,有的是赏月的愉悦,阴、女性与生育有关,中秋是庆祝收成,也在肯定女性的贡献。女性在中秋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风俗各异把年过
- 下一篇:[汪玢玲]萨满文化钩玄——评《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