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10 《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平 施爱东 参加讨论
摘要:我们把所有具备“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孟姜女故事称作“孟姜女同题故事”。对同题故事的所有母题进行合并同类项,我们就可以归纳出9个故事“节点”。故事的节点网络构成了一个自足的逻辑体系,某个节点被篡改后,必然会发生连锁反应,可能引起故事逻辑结构的全盘崩溃,或者导致原有故事主题的全面消解,因此,节点就成了同题故事中最稳定的因素。而只要故事家不篡改故事的节点,任何相容母题的进入,都不会影响到同题故事逻辑结构的变化。无论是在节点之上,还是节点之间,都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故事家们充分地驰骋自己的文学想象,随人所愿地增添新的故事母题。要之,在故事的传承与变异过程中,传承的稳定依赖于节点的稳定,变异的随意是指节点之外的随意。 关键词:母题;功能;节点;故事类型;同题故事 一、同题故事的“节点” 故事的传播过程中,哪些因素是稳定的,哪些因素是变异的?或者说,哪些因素是集体共享的,哪些因素是故事家即兴创作的?这中间有规律可循吗? 以孟姜女故事为例,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成熟的孟姜女故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它们有哪些部分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那些相同的部分看作是集体共享的、稳定的因素,把那些相异的部分看作是变异的、不稳定的因素。 之所以强调“成熟的孟姜女故事”,是因为孟姜女故事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历经变化,由早期无名无姓的杞梁妻到后来的孟仲姿、孟姿、孟姜女,再后来又插进一个第三者秦始皇,故事的主题、内容、形态均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了方便比较,我们首先要把比较的对象限定在一个大致同质的故事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必须将讨论范围限定为“成熟的孟姜女故事”。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一限定,我们只分析20世纪以来民俗学者们所搜集的各种孟姜女故事。 接着,我们得把这些孟姜女故事都摆出来,然后像拆机械零部件一样,把每个故事都分拆成一串相对独立的情节单元。我们把这种情节单元叫做“母题”(motif)。 我们把每个孟姜女故事都分解成一串由若干母题组成的链条,然后把一串串母题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合并同类项,我们很快就能看出哪些母题是所有故事都共有的、传承的,哪些母题是属于个别故事独有的、变异的。 当然,在把这些故事拆分成母题链之前,我们首先必须问清楚:哪些故事是可以拿来进行比较的?或者说,我们认定一个故事是“孟姜女故事”的前提是什么? 首先,女主人公的名字必须叫做孟姜女,她是一个性情刚烈、有顽强意志的年轻女子。这是同一题材的故事最起码的前提。 其次,我们必须把列入讨论的故事限定为“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的那个孟姜女的故事”。也就是说,只有当故事必须具备了“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这一“标志性事件”,我们才能把它列入讨论范围。 围绕同一标志性事件,围绕同一主人公而发生的各种故事,我们称之为“同题故事”。据此,我们就把所有围绕“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这一标志性事件、围绕主人公孟姜女而发生的各种故事,都叫做“孟姜女同题故事”。 确认了界限范围之后,我们开始对所有孟姜女同题故事进行母题拆分,然后把拆分好的母题链拿来进行比较,很容易就会发现有这样几个关键性的母题是几乎所有同题故事中都要包含(或隐含)的: 1. 秦始皇要修一座长城。 2. 男主人公逃役。 3. 男主人公成为孟姜女的丈夫。 4. 男主人公被发现逃役,并被送往长城。 5. 男主人公死去,并被筑进长城。 6. 孟姜女寻夫。 7. 孟姜女哭倒长城,找到丈夫遗体。 8. 孟姜女报复害死丈夫的元凶。 9. 孟姜女自杀殉夫。 如果仔细考察以上9个母题,就会发现它们都有“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围绕着故事的标志性事件,被故事进程紧紧地串在了一起。也就是说,每一个单独的母题都是故事逻辑结构中的必备环节,缺了其中任何一环,别的母题就会没有着落,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故事的支离破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述略
- 下一篇:[杨杰宏]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