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七夕”过节哪不妥?该不该恪守传统?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3:11:30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6日 蒲波 参加讨论
8月25日,“七夕”即将来临,苏州民间艺人郑仙云夫妇展销其赶制的以双喜临门、 鸳鸯戏荷、蝶恋花等浪漫爱情为主题的民俗传统剪纸。 王建中 摄 8月25日,安徽省淮北市某一花店工作人员在展示为“七夕”情人节准备的花卉。当日,安徽省淮北市各鲜花店 不同品种的祝福花卉热销,许多年轻人走进花店购买鲜花,迎接“七夕”的到来。 中新社发 王璋闻 摄 中新网8月26日电(蒲波) 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争议。但对于商家炒作“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专家学者深感不安,纷纷表示反对,至今未平。一时间,“中国情人节”之“元宵说”、“三月三说”和“春天说”都亮相。 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争议。但对于商家炒作“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专家学者深感不安,纷纷表示反对,至今未平。一时间,“中国情人节”之“元宵说”、“三月三说”和“春天说”都亮相。 是否把“七夕”当“情人节”过,专家说了能算?西方文化语境里,“情人节”是有情人的爱情纪念日,不是像瓦伦丁那样的罗马圣教徒才有资格过 “2?14”。那么,“中国情人节”又何必在乎已婚还是未婚,在乎赏花灯、郊外踏青还是一年一度鹊桥相会,何必用传说中或者古代传统中的爱情套路来禁锢今天的爱情表达?专家“咬文嚼字”,扎故纸堆,恪守“七夕”传说,囿于中国传统,反对“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是否妥当呢? “七夕”不是“情人节”?请专家找个“中国瓦伦丁” 专家普遍认为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是不恰当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七夕”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是已婚夫妇,他们之间的那种“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和婚前情人或恋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同的,所以“七夕”应该是“中国爱情节”而不是“中国情人节”。倘若定为“情人节”,则是不自觉地将“七夕”和“西方情人节”对立起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也曾指出,七夕节的含义不仅仅包括男女爱情,它还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如果因为“洋节”在中国受到追捧便酸溜溜地抬出个“中国情人节”来,只会使传统文化成为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 可见,对“情人”二字的理解以及“七夕节”的传统内涵成为专家排斥“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关键所在。如果要硬套“西方情人节”来源的两个版本, “中国情人节”确实子虚乌有。中国一没有违背君主意愿为情侣主持婚礼的瓦伦丁修士,二没有在死刑前与典狱长女儿相爱的瓦伦丁修士。 在西方,瓦伦丁殉难的纪念日成为“情人节”,这是表达对真爱的渴望、追求和珍惜。未婚的、已婚的、求婚的都可以选择“2?14”作为自己和心上人之间互通心声的特殊日子。在中国,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何尝不是牵动万千有情人的动人爱情?相识、相知、相恋和相思等爱情情绪都在“七夕”相会那一天迸发。把 “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有何不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