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5)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7:11:39 中国民俗学网 叶舒宪 参加讨论
在地缘上与傣族相距不远的云南纳西族,也是拥有英雄史诗的民族。作为东巴教经典的《黑白之战》用五言体诗写成,整理本约1800多行,(注:《黑白之战》,杨世光整理,《玉龙山》1980年第1期;散文译本名为《东埃术埃》,和志武译,见《东巴经典选择》,1~2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叙述东、西两大部落之间的大战,以东部落的全胜告终,由此形成纳西族。这种以叙事诗体讲述祖先由来、民族渊源的作品,正符合英雄史诗的基本特性。尤其具有特殊意义的是,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均表现出强烈的象征性。《黑白之战》亦不例外,仅从命名上即可对其象征蕴含有所感知。进一步考察使人们发现,这部被奉为经典的纳西英雄史诗的黑白二元对立主题,正是战马英雄型的游牧文化史诗模式与太阳英雄型的农耕文化史诗模式通过象征思维的运作相互结合后的产物。使这种文化融会成为可能的则是纳西人远古以来由游牧向农耕的文化变迁历程本身。 《黑白之战》的叙述始于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母题,由白、绿、黄、红、黑五色之蛋衍生五种生存世界及其人民。随后展开的是以东部落的东主和西部落的术主为首的白、黑两世界间的争斗。争夺的主要对象有发光的太阳月亮以及海中神树。术主从东部落偷来太阳月亮,拴于铜柱铁柱之上,东地则陷入黑暗。东主设计夺回太阳月亮。术主派美貌女儿格拉茨姆引诱东主之子阿璐,将其俘获并杀害。美人格拉茨姆则在假婚姻中动了真情,为阿璐生下一双儿子,后自刎殉情。东主为儿子复仇展开大决战,斩了术主的头,把西部落军队全部歼灭。从此,太阳月亮永照东部落,子孙昌盛,形成纳西族。 把《黑白之战》同在东巴经中地位更为显赫的创世神话《崇搬图》(又名《崇邦统》、《人类迁徙记》)相对照,可知黑白对立的象征蕴含源自纳西创世神话。所不同处是,《崇搬图》中先述黑为恶白为善的价值对立,后来转变为黑白的统一与和谐。《黑白之战》则自始至终坚持黑恶白善的对立模式,让善战胜恶作为解决冲突的结局。日本学者诹访哲郎所著《中国西南纳西族的畜牧民性与农耕民性》一书辟有专节(第五章第七节)探讨“黑白的对立统一”的象征,其中认为: 《崇搬图》中黑白从对立到统一的转化很可能象征着纳西族社会以黑(畜牧民)为统治者、并融合了白(农耕民)的历史。纳西族神话中关于黑白从对立转向统一、以及畜牧民之代表与农耕民之代表相婚生下民族始祖的情节正是对笔者所提出的由北南下的畜牧民集团统治土著农耕民集团,最后,两者实现一体化,形成现今纳西族之观点的有力支持。(注:诹访哲郎:《黑白的对立统一》,白庚胜、杨福泉译,《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34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如果两大集团融合说可以成立,那么《黑白之战》显然是从农耕民的立场和价值观来解说这场文化冲突的,代表外来的游牧集团的西部落实际暗示着该集团迁徙云南之前的方位所在。《崇搬图》结尾讲到主人公与天女生育三子,长子为藏族、次子为纳西族、季子为民家(白族),他们骑马奔向各自的领地,成为这三族的祖先。民族学者大都认为纳西人和藏族均源自古之羌人,历史上曾经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大迁徙。唯其如此,《崇搬图》才有《人类迁徙记》的别名,以示后人永志不忘这场跨越万水千山的民族迁移。日本学者君岛久子认为,结尾处所述三子“骑马”各奔其所,正“可以窥见他们作为游牧民族的特点”;作为广义羌族分支,纳西人与其原居住地甘肃、新疆地区的游牧民族有着联系。(注:君岛久子:《纳西族的传说及其资料》,《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293~294页。)如此看来,《黑白之战》中东部落王子与西部落公主的结合,也可以从两种文化在冲突中融合的意义上去理解;而东部落战胜西部落的结局也不能简单视为善良战胜邪恶或白吞并了黑,其文化蕴含在于外来的游牧集团面临山地生态而被迫放弃以游走放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同化到当地已有的农耕生活之中。 以上对中国南北方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分布及其同特定的文化生态相对应的故事模型做了初步分析,其结论如下: 一、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故事类型大部分可归入“战马英雄”,是草原骑马民族的产物。 二、游牧文化的变动不居和尚武能战是催生英雄史诗的主要条件,民族冲突则构成其主要题材。 三、定居的农耕文化不利于英雄史诗的繁生,与和平主义价值观相应的是“太阳英雄”的叙述类型。而在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背景上也可产生两种故事类型的组合现象。 (本文原载《东方丛刊》1998年02期,第127~13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