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冯骥才:建议采取措施重建全民自发性节日文化


    冯骥才在第二届传统节日论坛上做主旨发言 
    传统节日为何越来越淡化
    建议采取措施重建全民自发性节日文化
      本报山西介休绵山今日电 (记者 杜仲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昨天(4月3日)在第二届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论坛上做主旨发言时说,面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的现状,需要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商家等多方共同努力,让传统节日重新成为全民自发性的文化节日。
    冯骥才是4月2日傍晚抵达文化底蕴深厚、以“奇、险、秀”闻名遐迩的绵山风景区的。汽车沿着险峻的盘山公路迤逦而上,时而春雨纷飞,时而雪花飘飘,正令冯骥才体验了一把“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久违诗境。尽管雨中观赏当地的民俗歌舞表演湿透了衣衫,他仍感到“无限畅快”。
    清明节是我们的“国宝”
    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昨天上午,冯骥才参加了隆重的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后表示:抓住文化,就抓住了一个地方的“魂”。
    在随后的主旨发言中,冯骥才阐述了节日文化在整个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节日有政治性的,如国庆节、五一节、八一节等;有部分人的,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有传统节日,如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是历经数百年、上千年,一个民族不断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的高潮,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比如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的国宝。为什么?因为它是我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获得批准的节日之一。一个民族精神的DNA,特别鲜明地表现在节日文化中,其他文化形式——戏剧、歌舞、年画、剪纸等也有这些特点,但不如节日文化这么强烈、集中,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具体表现。”
    传统节日为何日益淡化
    “但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冯骥才话锋一转。昨天,他向与会的专家和媒体散发了一份表格,分析了七个传统节日的主要方式、崇拜目标、相关民俗、饮食、新形式和内容等,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春节是目前状态最好的传统节日,全球华人都过,而且增加了春晚、电话(短信)拜年、订年夜饭等新内容。清明、中秋的状况也较好,而七夕和重阳被整体淡化,甚至遗忘了。而且,所有崇拜对象已不复存在,相关民俗也七零八落了,只有饮食保存下来。冯骥才分析了传统节日淡化的五点原因:一、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二、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意识和情感;三、传统节日皆为农历,现在的年轻人不大会进行农历和公历的换算;四、从“五四”到“文革”对历史的否定和割裂不是轻易能衔接起来的;五、我们自己也缺乏历史情怀和文化情怀。
    重建全民自发性节日文化
    冯骥才认为,淡化的传统节日不是仅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提倡便能改变的,更需要全民的自发参与。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建传统节日文化——
    一、媒体要大力营造节日氛围。近年来,在恢复和弘扬节日文化方面,媒体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做了大量舆论引导工作,应继续坚持和加大力度。二、节日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社会和家庭都要培养孩子的节日情怀,节日教材要进小学,但不要考试,要让孩子有兴趣和乐于接受。三、社会各界要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弘扬推广节日文化,公益可与市场结合,如西方人过圣诞节和情人节时,商家都开发了大量与之有关的产品,还可拉动内需。四、节日文化的创造,必须符合时代需求和艺术规律。冯骥才最后说,营造传统节日氛围,重建节日文化,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和商家必须齐心努力,联合打造,变成一个全民的自发性的文化节日,未来才可能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