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叶涛]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2)


    二、        泰山崇拜与封禅大典
    与巡守是把四岳作为祭祀的对象相比,在封禅大典中,泰山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封禅与巡守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是山岳祭祀礼仪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禅大典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我们从一个例子可窥见一斑: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讲到,他的父亲司马谈因故没能随从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抱憾终生,直到临终前,还“执迁手而泣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16]由于没能亲历封禅大典,其痛心疾首、无限悔恨之状,历历在目。
    “封禅”一词,始见于《史记》,《史记》的《封禅书》和《齐太公世家》中都有关于“封禅”的记述。[17]何谓“封禅”,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封禅”做过如下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18]
    据此,我们可以对封禅有如下两点认识:首先,封禅的方式是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其次,封禅的目的是“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史记·封禅书》记载,在秦以前有七十二个帝王曾行封禅之事,不过,司马迁自己也只提到十二个帝王,而且还多语焉不详,叙述模糊。也有学者认为,所说七十二帝只是约数,极言其多。自秦以来,正史所载,秦汉唐宋诸朝均有帝王亲临泰山封禅。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遣官员代祭,或亲临拜祭,对于泰山的礼遇始终不衰。
    如此隆重的帝王封禅大典,为什么非要选在泰山举行呢?[19]这与泰山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据的特殊地位有关。
    泰山所在的齐鲁大地,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泰山以东的新泰市乌珠台1966年发现了“智人牙”化石,1981年又在沂源县骑子鞍山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的猿人化石。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这一地区更形成自己的文化发展序列,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北辛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5400年,典型遗址在泰山以南的滕州。泰山之阳的大汶口文化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和母系向父系过渡时期的代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制作精良,生产力水平明显增强,其家畜饲养业兴旺,工艺技术方面有相当高的水平,大汶口人的经济生活水平较之仰韶文化明显提高。在大汶口文化的莒县陵阳河和宁阳堡头遗址中曾发现6个刻在陶器上的象形文字,被考古学界认为是我国现行文字的远祖。其中下面这个图象文字,引起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对于这个文字的解释在学术界存在着分歧,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文字代表着古人对于太阳的崇拜和对天、地(山岳)的崇拜结合在一起,统一进行祭祀——祭天。[21]更有一种观点直接把它与泰山联系起来,认为它既然是代表一种语义的意符文字,其语义应该与“敬天”的宗教观念有关,分析该意符文字,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上是一个圆圈,形同太阳,喻意上天;中间是人为的燃烧火焰;最下面是“山”的形象体。整个符号可以这样理解:人们选择大地上山的最高处,点燃起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与上天的太阳光交相互映,从而表达向“上天”的膜拜和祈求,或者要禀告什么……。因此,把它看成远古人们祭天的符号似乎更为准确。同时,也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印证了《尚书》、《礼记》等对泰山封禅的记载和传说。[22]总之,这些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大汶口文化之后,作为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文化典型的龙山文化,就在泰山北面的章丘城子崖首先发现并被命名。山东龙山文化的生产水平较高,以漆黑发亮的蛋壳陶为代表的制陶术、冶金术水平极高,对周边地区的龙山文化有重大影响。因此,对于泰山的历史地位,历来为学者们所颂扬。清末学者章太炎认为泰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现代学者杨向奎也指出:泰山一带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夷夏部族皆不远于此。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泰山这个“大文物”在中华文明史是有过特殊地位的。[23]
    进入商周时期,泰山地区的历史文化仍然经久不衰,继续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西周灭商以后,非常重视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地区,分封周公的长子伯禽在泰山以南建立了鲁国,又把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姜子牙封在泰山以北建立了齐国,从而使这里的经济、文化又得以高速发展。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市,《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24]从中可以想象出当时经济的繁盛景况。这一时期在齐鲁大地还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如孔子、孙武、孙膑、孟子、墨子、邹衍等,齐国的“稷下学宫”更是这里文化发达、思想活跃的具体体现。秦汉以后,泰山周围经济、文化的发展就无需赘述了。
    泰山特殊地位的形成,除上述文化因素外,其自身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泰山矗立在山东省的中部,泰山的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岳。[25]泰山山脉绵延整个山东大地,《泰山道里记》引郑樵《通志》云:“济南诸山其北麓,兖州诸山其南麓,青齐海上诸山其左翼,河东之山其右翼也。”[26]但泰山的主体还是指盘亘在泰安、济南、长清、历城的部分,其总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由于泰山所处的华北大平原辽阔坦荡,整体海拔较低,尤其是泰山主峰所在的泰安城海拔只有25米,因而相对高度特别大,从泰安城望泰山,会给人一种高山平野、气势磅礴的浩然气魄。另外,与泰山相临的山峰大都低于泰山300-400米,登上泰山环视诸山,确实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视觉感受。到战国后期,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后,出现了东方为“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的观念,泰山位居东方,自然便被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之中,成为“万物之始”“交代之处”,更进一步确立了泰山的尊崇地位。
    博大深广、延续不断的历史文化,雄伟高耸、拔地通天的自然特征,得天独厚、位踞东方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泰山特殊的地位。自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后,西汉的武帝、东汉的光武帝、唐代的高宗和武则天、唐玄宗、宋代的真宗等都曾到泰山举行过浩大的封禅盛典。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礼仪大典,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民众泰山崇拜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会有影响。伴随着帝王的巡守和封禅在泰山的举行,对于泰山崇拜的神灵化过程和泰山神的人格化过程也逐步完成,从而为民众泰山信仰的兴起和繁盛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