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上)(3)


    (二)“克智”论辩的民俗传统
    彝族先民十分崇尚辩论,好辩与善辩也是各地彝人的特点。历史上发生过许多著名的论战事件,也出现了许多名载史册的辩才与辩士。据老人们讲,过去每逢有战事发生、有血族复仇或是冤家械斗,开战在即或相遇交战之时,彝人武士“惹阔”(ssakuo)往往要先与敌方进行一番舌战,以鼓舞士气,压制对方。而且,舌战也有相应的规矩,禁止“骂阵”,认为“断不了案的头人,成不了真正的德古;骂阵的勇士,成不了真正的英雄。”(克智论辩词)
    彝文古籍也有相似记载,彝族默部后裔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俄叔必额,曾向武部暴君武阿那宣战,并攻取武部十个城池,俘虏武阿那及其大帅们。武部武阿那在强大的攻势下不得不在最后的危城城墙上与俄叔必额展开辩论。舌敝唇焦之后只得喊降,表示愿以“九匹宝马”、“银龙宝座”、“金鸟金花”、“布帛彩锻”、“戈戟甲胄”、“青枣骝马”等奉献,让俄叔必额退兵。俄叔必额回答是:“给天上的太阳,我也不要的。要你的住处,作我的地盘;所有的荒土,我们都要开。”这段论战使这两个彝帅的人物性格跃然而出,也反映了彝族古代部落之间频频发生的战争往往伴随着口头论辩的舌战之风。(贵州民族研究所毕节彝文翻译组,1982∶202-216)《西南彝志》卷八也有记载,默部后裔德施支系中的黑彝阿于德部(世居云南东川的阿于部)与白彝家支阿佐赤(世居云南东北部的沾益)发生了土地纷争。阿于德家四方召请,最后选派了三位善辩者己本阿娄、德初阿孟和阿朔益密与阿佐赤家的九十骑勇士展开论辩。初战失利,部族君长默阿德(慕齐齐的第11世孙)不得不亲自出战。妙辩敏捷,终于转败为胜,“赤家九十骑,无言可答对,服德额之论,杀牛而议和,理实勺根柢。德额的文才,非人所能及。”因两部都是远古部族实勺的后裔,论战结束后,两部议和,杀牛叙谱,清理共同的根谱,不再相互为敌。默阿德由此成为后世颂扬的一位英才和先哲,被人们尊称为“德额”。(贵州民族研究所毕节彝文翻译组,1982∶202-216)
    在毕摩文化发展史上,也出现过名毕论战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毕摩大师木毕史楚和体毕乍穆之间。争论起于先祖兹敏为母亲做安灵祭仪式“玛都果”(maddumgo,直译为做灵牌),双方就仪式用牲、祖灵灵位质料及神枝种类发生对诤。当时木毕史楚是“木哈毕”(muhxatbi)即上界毕摩,他坚持要用金银来插神枝,麂獐来做牺牲,锦鸡来做供品,天鹅来做卦卜;体毕乍穆是“木机毕”(mujjybi)即下界毕摩,他反驳了木毕史楚的做法,认为应该用牛羊做牺牲,猪鸡做供品,用鸡骨做卜,用杉柳插枝,不然的话,“父辈能办到,子辈做不到”。这场争论以体毕乍穆获胜而告终,先祖兹敏请他来执祭,“颂经来超荐,祖灵挂家中”。从此以后,彝人作毕的方法按体毕乍穆的建议来进行。实际上,这是毕摩发展史上主张仪式从重从隆或从约从简的两大学派之间的辩讼,同时也反映了彝族祭祀牺牲、卜筮、仪轨等方面的历史衍变。在今天的毕摩仪式活动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以对话为言语行为的仪式论辩。
    关于民间“克智”论辩活动的由来,于史无考,但凉山流传着种种说法。比如,在“克智”比赛的考问辩诘中双方对手也会设问对答。如果一方问及:“克智是哪个先哲创造的?”另一方将会回答:“是金沙江对岸的阿尔比日创造的。”阿尔比日确有其人。中央王朝自元代起在川、滇、黔、桂彝区建立的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在这些土官中,以沙马宣抚司、邛部宣抚司、阿都长官司和雷波千万贯土千总为最大,号称凉山“四大土司”。这里提到的雷波千万贯土千总,即今义诺地区雷波县马井子区千万贯乡。元明时期,金沙江对岸的彝区以乌蒙①宣抚司为最大,其下辖的地区叫大关巡检司(今大关县),而这个司就是彝族阿尔家支的地盘。阿尔比日当时在大关巡检司里任“莫魁”(mopko,总管事)之职,协助土司调解纠纷、处理案件,是土司的左右手,其职事与民间的德古相当。由此可以推论的是,克智论辩活动至迟在元朝兴起高潮,到清初形成了比赛论辩的体系,而阿尔比日可能是当时杰出的论辩手和雄辩家,也有可能对克智论辩程式作过规范,因而人们将这一创造发明权赋予了他。还有的传说认为他还是天下无敌的大论说家。而据云南和贵州的彝文古籍记载,这种基于传统婚丧仪礼的口头竞赛活动起源于彝族父系始祖阿普笃慕① 时代的歌场制度,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巴莫曲布嫫,2000∶260-290)
    口头论辩的勃兴、传承与长久不衰,与彝人的民俗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关联。彝族的婚丧嫁娶习俗及其仪礼活动是由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仪式、习俗、观念、信仰构成的体系,与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支社会结构是分不开的。彝族是山地民族,由于耕地、水源、牧场以及山地的地形地貌的限制,人们一般散居在山半坡上。村落规模不大,大多二十、三十户人家,小的村落由三四户、四五户人家构成。平日为高山深壑所阻隔,人际交流并不频繁。而忙于劳作的人们,相互的往来一般以家支仪式活动为契机,尤其是像婚丧嫁娶这样的民俗生活仪式颇受人们重视,只要得知亲友家中有丧事或喜事,不论多远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前往参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