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璠]傩文化刍议(5)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7:11:10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 陶立璠 参加讨论
三、傩文化与萨满文化的比较 傩文化与萨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独立的系统。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色。从整体上讲,傩文化与萨满文化都属于中国巫文化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 第一、两种文化都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观念,成了这两种文化得以衍生的思想基础。如关于日、月、星、辰、天、地、山、川、雷、电、鬼魂的崇拜,均保存于两种文化系统之中。 第二、两种文化都由特定的宗教人物代代传承。傩文化主要通过巫师,萨满文化通过萨满。他用都充任神与人之间的使者,有特定的法具,通过某种仪式,沟通神人之间的信息。 第三、两种文化的社会功能基础相同,目的都是为了除病消灾,表达某种精神寄托和慰藉。信奉萨满的民族更将其视为氏族和落部的保护神。 但是傩文化和萨满文化毕竟生长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所以它们的区别也是显著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承地域不同。萨满文化主要流传在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如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哈萨民族、赫哲族以及古代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中。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以上民族曾经历游牧生活阶段。生产生活的流动性,决定它们寻求氏族和部落的保护神。傩文化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农业民族之中,和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相比,农业社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给了傩文化以充分发展的条件,神祗越来越多,越系统,并且由具体的自然神、祖先神,发展到崇拜抽象的多神。 第二、萨满文化从它产生以至发展到今天,仍保持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特点。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对熊的崇拜就很典型。鄂伦春人猎熊时有一系列禁忌,猎熊后又有一系列赎罪仪式,都表现出这一民族的图腾观念是很深的。鄂温克称公熊为“合克”(祖父),称母熊为“鄂我”(祖母),这种称谓本身表示着一种“血缘”上的关系。另外,从萨满的职能中我们看到,消除灾祸、跳神治病、祈求生产丰收、求子、为死者祝福等,都集于萨满一身。而在傩文化中,由于农业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原始宗教因素在逐渐削弱。傩文化也崇神,但更多的向娱神和娱人方向发展,傩戏的演出就是明显的例子。傩戏剧目越来越摆脱宗教的影响,反映历史、神话和世俗生活。这是比萨满文化先进的地方。 第三、傩文化显著的标志是戴假面以事表演。这一传统一直从古延续至今。面具表演具有特殊的魅力,任何一个演员,只要一戴上面具,他本人的个性随之消失。他的演技越高,面具所代表的角色给观众的印象就越强烈、越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傩戏并进而推动傩文化的发展,也使它和一般的巫术活动相区别。萨满文化中,没有面具,裸面的萨满要想使人们相信他是神派往人间的使者,除其所穿神衣、所戴神帽充满神秘色彩外,跳神时的精神状态是十分紧张的。他双目半开半闭,似乎陷于昏迷状态,口中念念有词,表示和神对话或他的灵魂已到鬼神世界。狂舞,吼叫,鼓声隆隆,制造一个种超越人间的气氛,借此感染每一个萨满仪式的参加者。 第四、傩文化和萨满文化在传承方式上存在着开放和封闭的差异。比如傩坛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传,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对受传者没有特殊的条件限制,拜师就可传法。从传承内容看,分神词、法术、戏文几部分,端公们都有惊人的记忆力。由于这种开放式的传承,在傩戏表演中形式不同的流派。如德江傩戏就分茅山教派、玄黄教派、师娘教派、青年教派等。主要是茅山教派和师娘教派。前者为师父所传,风格粗犷;后者为师娘所传,风格柔美。演出剧目繁多,正戏分全堂和半堂戏两种,全堂戏有二十四个剧目,半堂戏十二个,正戏中还加入插戏,以增加娱乐气氛。萨满文化的传承,首先表现在对充任萨满的人有严格选择。什么人可以担任萨满神职,要由上一代萨满(已故萨满)的灵魂来选择。萨满不在家族内世袭,一般是在上一代萨满死去若干年后,在本氏族内产生下一代萨满。具备什么条件可成萨满,也有规定。出生时未脱衣胞者,长久患病或精神错乱、许愿当萨满后病愈者,都认为被萨满神灵选中,他们可以请一老萨满为师,进行领神仪式。萨满是终身制,当其取得萨满资格时,同时成了自己氏族或民族的保护神。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朝戈金]蒙古史诗“江格尔”
- 下一篇:[龙杰]话说《古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