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金荣华]禅宗公案与民间故事(2)


    四
    宋僧道元编成于11世纪初的《景德传灯录》里,有一则有名的公案“一指禅”,内容是:
    有个尼姑到俱胝和尚那里去,她头戴竹笠,手执柱杖,绕着俱胝转了三圈,然后对俱胝说:“你如果能说得出这是什么意思,我就取下竹笠来。”尼姑连续问了三次,俱胝都说不上来,于是尼姑便转身离去。这时天色已晚,俱胝留她明天再走,她还是因为俱胝说不出绕他三圈是什么意思而没有留下。尼姑走后,俱胝很惭愧,打算到外地去寻访高僧,进修禅法,但当夜有山神来劝他不要离开,因为不久就有高僧来到。果然,十天以后,天龙和尚到访。俱胝把事情经过告诉他,天龙听了,什么也没说,只向他举起一根手指。俱胝见了,立刻大悟。从此以后,凡是有禅师来切磋的,他都不说什么,只举一指以应。
    后来,俱胝的小沙弥外出,别人问他,俱胝说法的要点是什么?小沙弥便举起一指回应。小沙弥回去后把事情禀告俱胝,当他学着举起一指时,俱胝却拿刀砍了那根手指。小沙弥痛得大叫,急忙转身而走。俱胝在后喊他回来,他一回头,俱胝便向他举起一根手指。小沙弥见了,豁然大悟。俱胝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徒众:“我得到天龙和尚的一指禅,一生受用不尽。”
    这则公案的故事性很强;但也有些疑点:
    1. 小沙弥去禀告事情经过时,俱胝和尚并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和做什么,那么俱胝使用的那把刀是日常带在身上的呢,还是一直放在座位旁边的呢?无论是哪一种,禅僧庙居,怎会如此呢?
    2. 无论那把刀是如何锋利,当小沙弥一举起手指,俱胝立刻迅速出刀,即使既快且准,恐怕也只能割伤那手指而难以将其砍断的,因为时间短促,彼此距离很近,俱胝的动作可以是刺割,而不可能是大动作的斩砍,然而不斩不砍又如何能断指?
    3. 小沙弥只是把俱胝和尚的动作学给别人看,并不是学俱胝的动作去吓唬别人,那么在他叙述经过时断其手指,果真是适当的接引时机吗?
    也许正是这些疑点,济普禅师将这事辑入《五灯会元》时便作了一些修改,把外人问小沙弥关于俱胝和尚的说法要点,改成:
    有一小沙弥,每次见到有人来问事情,也学俱胝和尚那样举起一个手指回应。后来有人对俱胝说:“小沙弥也会佛法了,凡是有人问询,他都像您一样举起了一个手指。”于是,有一天,俱胝在袖子里暗藏一把刀子,找小沙弥来问:“听说你会讲佛法,是吗?”小沙弥说是,俱胝便问:“那么什么是佛法呢?”小沙弥就举起一根手指。这时俱胝就出刀把那根手指砍断。小沙弥痛得大叫。急忙转身而走。俱胝在后喊他回来,他一回头,俱胝再问他:“什么是佛法?”小沙弥又举起手来,但是已经没有了那根手指。顿时豁然大悟。
    把小沙弥的无心学样改为有意做作,把俱胝的临时出刀改为蓄意引接,故事确实是精采多了。当然,开始时所述山神夜里来劝说云云,属于神异,不是禅宗本色,但因为不是主题所在,整个故事的禅门风格仍是十足。
    可是,禅师这种以简单的手势或动作回答问题,是很吊诡的,一般人难免会有如下的想法:
    1. 禅师这种简单的手势真的是对问题表示意见吗?还是不能回答或无法回答而做不相关的动作。
    2. 提问者若因之而悟,其所悟是禅师所要开示的悟吗?
    3. 如果不是禅门的得道高僧,也装模作样,凡事以同一手势应之,旁人又如何识得其伪?
    由于这种吊诡,这样的故事在传述时,一般人虽然对角色的互动感到新奇有趣,但对故事的实质内容则是不满足的,所谓的“悟”,实在是太抽象了。民间流行的这一型故事,显然是受到启示后的再创造。
    兹举近年采录的和明人记录的各一则为例。近年采录的名为《天机不可泄漏》,但也可名之一指禅》,大略如下:
    从前,有三个秀才,结伴进京赴考,路过五台山,向一位道行高深的老和尚求问这次应试能否考中。老和尚没有回答,只慢慢地伸出一个手指头。秀才们问:是不是我们三人中只中一个?老和尚说:“这是天机,不可泄漏。”
    秀才们走后,站在老和尚身边的小和尚问,这一个指头是说明什么?老和尚说:“如果他们三个人都考中,我这指头代表全中;如果三人都不中,这指头代表一起落第;如果一人考中,这指头就代表考中的一人;如果二人考中,这指头就代表一人不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