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单位选择——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9:11:14 社会学视野网 2009-12-22 狄金华 参加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就同一主题选择不同的田野研究单位进行研究,其结论也可能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局面。以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为例,如果是将村庄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所看到的往往是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乡土性的一面,而容易忽视国家权力在农村社会中的存在;相反,如果以乡(镇)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虽然有利于对国家因素的观察与分析,但同时也容易忽视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那些乡土和日常生活的因素,从而导致对农村日常生活自主性的低估(孙立平,2000)。因此,学者们在研究中也都一直在谨慎地选择着具体的田野研究单位。 总之,各个田野研究单位的利弊往往发生在具体的研究之中,研究者应结合特定的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的主题及适用的分析框架选择合理的田野研究单位,并对其作出自觉的方法论反思。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其研究更契合于农村社会的真实。 (文章刊发于《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Oi, Jean: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2〕Kottak, Conrad Phillip: 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4. 〔3〕Siu,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Maurice Freedman: 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No. 1, 1963. 〔5〕Maurice Freedma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6〕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9〕王曙光:《村庄信任、关系共同体与农村民间金融演进》,《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4期。 〔10〕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2000年。 〔12〕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5〕[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 〔16〕[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 〔18〕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吴毅:《何以个案 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7a.年第4期。 〔2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 〔23〕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4〕杨俊凯:《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学海》2003年第5期。 〔25〕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 〔27〕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28〕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 〔29〕[美]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0〕林聚任、刘翠霞:《走近村落、超越村落——中国村落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反思》,载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31〕乔启明:《江宁县淳化镇乡村社会之研究》,《南京金陵大学<农林丛刊>》1937年第23期。 〔32〕杨懋春:《中国的集镇制度与乡村生活》,《社会学刊》1963年第1期。 〔33〕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34〕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5〕周建新:《客家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6〕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37〕庄英章:《林圯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刘永华:《传统中国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对施坚雅中国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的反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39〕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南天书局发行,2001年。 〔40〕郑浩澜:《“村落共同体”与乡村变革——日本学术界中国农村研究述评》,载于吴毅(主编):《乡村中国评论(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41〕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2〕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华夏出版社,2000a年。 〔43〕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b年。 〔44〕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2007b年。 〔45〕苑丰:《近30年中国县政研究综述》,《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46〕樊红敏:《县域政治运作形态学分析——河南省H市日常权力实践观察》,《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47〕于建嵘:《农村综合改革的落脚点应是“强县”》,《农民日报》2007年7月25日。 〔48〕杨雪冬:《论“县”:对一个中观分析单位的分析》,载于陈明明(主编):《权力、责任与国家(复旦政治学评论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9〕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0〕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历史视角与田野调查:我的台湾庶民戏剧研究
- 下一篇:[车锡伦]“文本”“田野”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