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慧]《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再版后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34 中国民俗学网 杨利慧 参加讨论
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曾经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一种科学,你首先要看的,不是它的理论或发现,当然也不是它的辩护士对它的说法;你应当看它的实践者做的是什么。”[2]就神话学这一学科的实践者的实践而言,迄今为止,对神话的界定大都着眼于内容(尤其是创世)、形式(叙事)和功能(信仰)等维度的考量。如果像吕微兄所指出的:“在人的本原性存在与实践的信仰-叙事结构中,神话的叙事内容结构就是神话的信仰形式结构,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东西”,那么,当面对无比丰富的人类口头艺术传统(其中包括同样讲述超越性存在、具有释源性和信仰色彩的信仰传说,即belief legend)时,我们该怎样对“神话”这一文类进行界说?“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便足以界定神话文类么?在我看来,这一表述不惟宏大、抽象,而且具有“非历史”的倾向,当我们面对现代以至后现代社会中异彩纷呈的神话世界时,这一表述更显出明显的局限性。那么,在当下的世界中我们该如何界说神话呢?吕微的序言,为将来的神话学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书初版之后,引起了学界一定的关注。《民俗研究》和《长江大学学报》曾先后发表书评,认为本书“对现代社会剧变中的神话传统做出了卓有成绩的探索,并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确立了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3]“立足扎实的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深入细致地探寻了剧变的现代社会中四个汉族社区的神话传统,……从观念到实践上都为现代口承神话研究确立了一个新的范式”。[4]这次本书能够由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版,我深感荣幸!衷心期望它能对更广大的读者了解当下生活中活形态的神话传统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努力倡导的“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能引发更多研究者的进一步讨论和实践。 心底里要表达的诸多谢意,《总论》里已经说了不少,这里再赘言几句。再次感谢参与本课题的四位青年作者,没有他们的巨大努力,这一项目无法得以实现。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慨然赠予版权。此外,也要感谢林繼富、劉秀美二教授费心主編这套“民俗與民間文學叢書”,更感谢刘惠萍教授推荐本书进入该丛书。特别的感谢要送给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诸多辛劳的编辑盧羿珊和廖妘甄女士。 书中诸多不足之处,恳请方家不吝赐正。 杨利慧 2015年8月于北京师范大学 [1] 其实吕微文中对于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神话信仰-叙事”何以便是“人的本原的存在”?——的论证并不十分充分。 [2]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3] 祝鹏程,《探寻现代社会剧变中的神话传统——评<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民俗研究》二〇一四年第四期。 [4] 杨泽经、邓秀兰,《为现代口承神话研究确立新范式——评杨利慧等著<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二〇一五年第五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