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吴励生]在他者的意象关联性中重新建构主体性中国形象(上)(5)


    重新呈现周宁的“谱系化”面貌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举其要者当能显其风采。比如关于“乌托邦”,他说:“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不仅赋予这个传统一个精彩而准确的名称,而且将理想国与天上之城的想象统一到自己的‘乌托邦’中,并赋予这种乌托邦某种现实的可能性。乌托邦同时假设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这是乌托邦思想传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悖论。《理想国》留下了这一悖论。中世纪的基督教天国传说强调了非现实性的一面,文艺复兴时代的乌托邦,又将乌托邦传统的强调点,反拨到了现实性一面。造成这种变化的是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复兴了古典思想与世俗精神,将柏拉图的‘理想国’从尘封的历史记忆深处解放出来;地理大发现使‘理想国’突然变得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谁也不敢断定现实世界的边界在哪里,谁也无法预测大发现还将发现什么样的人和国家、文化与制度。人们既然能够发现一片未知的新大陆,为什么就不可能发现一个未知的理想国呢?”③(p152)对理想国的向往,实质上也便是西方社会的本质性的理想图景的文化向往与建构,这既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源头也绵延至当下,不过常常是换一种或多种说法或者换一种或多种思考方式罢了。周宁极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随之展开的诸如话语谱系、形象谱系乃至知识谱系,就显得特别张弛有致,虽琳琅满目,理论脉络和分析进路却分外清晰。如对《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和《鄂多立克东游录》的比较分析,为何多虚构而最流行(《曼德维尔游记》),多写实却备受冷落(《鄂多立克东游录》)?“对于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来说,大汉统治下的契丹与蛮子,与其说是现实的国家,不如说是一种传奇场景,只有出现在基督教《圣经》传说与中世纪骑士传奇语境中,才算可信。……传统史学假设文本反映历史的真实(事件的真实)并利用这种指涉意义,而跨文化形象学则认为文本是不透明的,文本是根据特定规则、感知图式、情感倾向构筑的,文本现实性在与写作环境、知识范畴与话语模式对文本的制约,文本说明的是文本生产与交换的互文语境、话语文类、作者视野与意识形态。”③(p21)说白了,周宁所面对的是文本的世界,他必须采取与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同样的后现代视野,才可能在头绪纷繁而又张力无比的文本世界与西方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以及情感世界的碰撞、交织、互反、演进的过程中揭示出话语真相和相应机制。用他自己的具体表达是:“任何时代的西方中国形象,至少都有三重意义:一是关于中国这个异在世界或多或少现实性的报道;二是关于西方与中国、自我与他者的现实与想象关系的体认;三是关于西方文化自我意识与无意识的置换性表现或隐喻。中世纪晚期世俗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表达了欧洲人新的世界观念以及欧洲对本土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想象认同,表达了他们对现代生活隐约的渴望。其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地中海不是地球的中心,耶路撒冷也不是世界之脐,更不会比其他地方富有;偌大的一个家乡欧洲,在世界上只是一个被冷落的角落。其次,日升之邦的黄金和阳光一样充沛,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大汗治下的契丹蛮子最富强,那里即使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最后,对世俗精神、商业利润、城市生活、君主权力的渴望,正在冲破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压抑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形象可能成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精神的表达方式,也正是这种萌芽中的资本主义精神,构成了最初的中国形象的象征意义。”③(p29)
    就是这样,逐层深入,一层一层掘进,就像剥笋那样,而不是像罗兰•巴特在《写作零度》中所形容的剥“洋葱头”那样,没有核心,而是总能让你得到一种“本质性”的警醒。这便是周宁与后现代理论家根本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理论视野跟他们的又没有太多不同,如果说以其人之术反治其人其身大概也可以。因此在我看来,周宁的这部带有奠基性意义的跨文化研究专著,最重要的还不是他的结论,特别精彩的当推他的揭示过程。尤其是从1250年到1750年这五百年之间的世界变迁过程中,比如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在内的传播史、阅读史和接受史(如中世纪贵族与平民的传奇文学视野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视野等等),比如约300年后金尼阁整理翻译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不管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都胜于《大中华帝国志》,却跟当初《马可•波罗游记》远不如《曼德维尔游记》影响大一样,甚至一样是没有亲历中国的作者著作影响越大(这种状况如我们所看到的一直延续到了黑格尔,即便是当下西方对中国的隔膜也一样如此)。又比如,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内在演化(“大汉的帝国”、“大中华帝国”到“孔夫子的中国”),那种从“传奇”到“地理”到“再传奇化”,之后从“地理”到“历史”到“再传奇化”,一直体现着的是一种顽强的话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坚实的话语原则。或者进一步说,这种话语方式和话语原则既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周宁所立体采用的话语批判的方式和原则:这种方式和原则在西方那里,常常体现为话语的撒播和孵化,也即套话的重复出现即成类型,乃至不断趋向于原型的文化程式;在周宁那里,循环往复,在绵延七百多年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的断裂与延续之中,通过不同侧面的“系谱”进行全面的呈示和解构,让人敬佩的还不仅仅是其学术勇气和气魄,最为关键处,是其最后揭示出来了的种种话语真相的非凡能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