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接地气的古剧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22 新京报 2012-08-25 02:31:21 司南 参加讨论
《古剧民俗论》 作者:翁敏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5月 定价:48.00元 上海师大教授翁敏华的《古剧民俗论》,我拿在手里,断断续续一星期读完了。这书虽然是学术著作,倒还可亲可敬,大概因为“戏剧”和“民俗”都离我们不远,研究起来,严谨尽管严谨,却不是那死板板、不接地气的样子,因此也还十分有趣。 “五四”以来,研究古典戏剧的学者不少,但是翁女士立足戏剧文艺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点,并参考日本、韩国、美国的资料、理论进行研究,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说起“古剧”,似乎有些生僻,但由它们演变、改编而来的一系列昆曲、京剧或地方戏剧目,如《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秋胡戏妻》(即《桑园会》)《望江亭》《击鼓骂曹》等,对于今人来说,应该也不算陌生。全书除序跋外,共计三十篇,是翁女士二十三年来相关主题论文的合集,都是对古剧中所体现的民俗进行研究,以我门外汉的眼光看来,大致可以分为市井百态、节日祭祀和民间心理三类,当然也有许多交叉。如讲某一朝代的酒俗、饮食习俗、行商叫卖等,这是属于市井百态的,以归纳现象为主,不一定向更古时追寻根源;假如涉及神鬼、梦境、节日,就有巫祝、信仰的成分相互混合,甚至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习俗;而民间心理,当然会受到前二者的影响,同时又有它自己的特点,像分析《西厢记》《救风尘》和李逵戏的几篇论文,应该可以归到这一类。 “古剧”之“古”,不过是相对而论,放在当时,正是反映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它们的研究,以及从中得到的信息、成果,恰恰是非常鲜活,放在今天,不仅做学问的人要去探讨,对我们这些实用主义者也非常有意义。比如书中考证出宋代的饮食,还有魔合罗等工艺品,是不是可以在一些古城的旅游景点进行复原,或许比到处千篇一律的批发小商品要有趣一些。正像传说王世襄先生到台湾一家饭店,发现那里陈设的家具尽是从他的《明式家具研究》仿制而来。我们也可以多留这样的心,先了解过去,然后才会有创造力。而书中对于一些至今仍有的剧目的研究,对其中人物心理、情节来由的分析,也可以帮助今天的戏剧工作者理解剧目,塑造或不(过度)塑造人物,虽然不必“尽信书”,但向正统学术中汲取一些养分,拓宽一下思路,总是好的。比如翁女士对于《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仅新颖,也非常有道理,很好地解释了张生、红娘等人物身上,既知书达礼,又有“流氓气质”的两面性,当能解答不少戏迷的疑惑。 蒋星煜先生的序中提到,翁女士出生于建国前后,求学路程并不顺利,但她有三大鲜明的特色:一是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二是重视民间风俗习惯,甚至一般认为粗俗下流的语言;三是对于古典戏剧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分析,能够扩展到社会中多阶层的妇女。这些都是前人所无的。我自然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进行这样高屋建瓴的评价,但过去江湖有句话叫“万相归春”,这里“春”也有“趣味”的含义,所以谈到一本书,说它在学术之外同样“可读、有趣”,并向更多读者推荐,总是不会错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许建华]开启“理解”彝族文化之门的“金钥匙”
- 下一篇:[钟敬文]高密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