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昇]打开技术史研究的新视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48 中华读书报 2009年9月16日 冯立昇 参加讨论
《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 张柏春、李成智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48.00元 继2006年出版《技术史研究十二讲》之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于近期推出了张柏春和李成智先生主编的又一部探讨技术史研究方法的论著《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虽然两部书都强调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侧重却不相同,前者重点在介绍和总结数十年来中国技术史研究的一些主要领域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揭示研究的门径;而后者的目的则在于介绍近年来进入中国技术史研究视野的一些新问题,探索技术史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以2008年5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技术史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为基础,又诚邀数位国内外专家贡献文稿,汇为八讲,再加入二位主编说明主旨的长篇引言,最终辑成此书。作者们分别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等新视角,考察了国内技术史学者过去关注不多的日常技术、身体技能与操作、民间工艺、民间信仰、地方知识以及近代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等问题,从技术自身和社会、文化多层面深入探讨了中国的技术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促进中国技术史学科的发展,对推动技术文化新理念的传播,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该书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五讲是有关中国技术的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方面的研究综述、案例与专题研究,后三讲是有关工业遗产(也称产业遗产)和近现代技术史的研究报告与文章。 第一讲题为“中国的技术民族学:一种所在地规定”,是德国柏林工大中国科技史与哲学中心主任傅玛瑞(MareileFlitsch)教授最近为《技术史》期刊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专刊写的导言,首次被译成中文发表。她回顾和介绍了欧美民族学者和技术史学者研究物质文化的历史和主要思想与方法,简述了近年来西方与中国学者对中国日常物质文化技术的民族学研究,并专门介绍了大众汽车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人日用技术史与日用技术民族学”框架内的6篇专题论文(其中5篇收入到上述专刊中)。这6篇论文的题目分别是:1.靠一个轮子上路——前工业时代的中国独轮车人力运输;2.手和足的束缚20世纪早期的妇女劳动和缠足;3.电力的困境——处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技术教育夹缝中的中国北方乡村电气化;4.界于革命的禁欲与经济压力之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服装社会定位面面观;5.牛皮船的终结?——对青藏高原渔业工人技术变迁的几点看法;6.自行车进入中国的漫长道路:1860-1940年间自行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技术被接纳的过程。通过这些选题,可以了解西方学界关注中国技术的视角和问题点。傅玛瑞主张透过技术民族学来认识中国的物质文化和实践知识,进而重构中国的日常生活史,进一步发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技术关系。 第三讲朱霞博士的“云南诺邓井盐技术、民间信仰与风水观”一文,则以云南云龙县诺邓村的井盐生产及其技术为个案,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辅以文献资料,描述和分析当地卤龙王信仰及其盐井的祭祀仪式,说明了井盐生产技术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的地方知识系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刘桂传]旧志整理体式的新尝试
- 下一篇:[陈金文]走近邓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