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刘锡诚]象征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1987年9月,《民间文学论坛》杂志编辑部举行了一次“民间文化与现代生活”五人谈,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的发言传达了一个信息,法国东方文化研究所的所长找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商谈一个协作项目,编一部世界象征辞典。因为我方没有这方面的现成资料,也没有人对中国的文化象征做过专门的研究,所以没有承担下来。她建议从事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人士着手这一课题的准备工作。当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研究所刚刚成立,便承担了这一课题,立即着手编制《中国象征辞典》的编辑计划、撰写和讨论样稿、确定选题范围,并向全国各地60多位专家学者约稿。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这部辞书的书稿总算编完了。作为主编,虽然并不因为我们贡献给读者的这部还嫌粗糙的《中国象征辞典》而感到轻松和满足,但是一想到它在中国毕竟是开启山林之作,心头不免漾出一种聊以自慰之情。我们愿意将这部书稿作为这一领域里研究工作的铺路之石。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比较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特殊思维方式的民族,象征主义就是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和标志。在一个人的全部历程中,几乎每个关键时刻,你都会看到人们用象征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或处理问题。当你呱呱落地进入人类社会、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时,你的父母会用染了红色的熟鸡蛋去送给朋友、邻居、甚至在走路时碰到的第一个人,也许会给你起一个叫做“栓住”或“狗剩”一类的乳名,间或还要去某宗庙、某山坳、某土地庙烧香还愿,以谢山神、石祖、桥墩……对于你的母亲求子的恩赐。当你“百日”来临之际,亲朋好友送来一把悬挂在胸前的锁,名为“长命锁”或“百岁锁”,祝你“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在你同一个女子结婚拜堂的仪式上,要向着一对燃烧着火苗的红蜡烛神情严肃地跪拜再三,这对红蜡烛的象征含义在你们的心理上所造成的压力是那样沉重;如果两只蜡烛同时熄灭,你们就会白头偕老,如果其中的一支先熄、而另一支后熄,你们当中就有一人先亡故、一人后亡故。从你和你妻子的头上各取一根头发打成结,在烛火上燃烧成灰,如果发结不散,你们也就永远是相濡以沫的结发夫妻。你的五秩、六秩、七秩寿诞到来之际,朋友们闻讯给你送来画有桃子或远山和青松的图画,你就能明白他们的意思是祝福你长寿,寿比南山、青松不老。
    用这样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人生礼仪、社会生活,大概只有中国人才能心领神会其中的真正含义。假若换了一个外国人,也许很难明白其中的三昧的。但是,正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才对这种十分惯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熟视无睹,以奇为不奇,不加留意,不加深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倒是一些关心和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往往一下子就能捕捉到中国人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规律和特点。
    象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表现在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婚丧嫁娶、家庭、艺术与文学(包括口头文学)、神话、建筑、动植物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伦理、感觉等社会和心理现象中。汉语的象征功能特别发达,或由于字形的相近,或由于谐音,或由于四声的读法不同,在人际信息交往中,往往能表达出一种语句或单词的直接意义之外的第二意义即喻意。在人际交往中,强调语言的喻意即象征的趋向,深为人们所喜爱,其所以如此,不能说与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殖观念没有关系。我以为,我国的语言、民俗、信仰、民间艺术、建筑、动植物、天文等方面的文化象征,大致不外两大系统,即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系统和子孙繁息的生殖观念系统。
    所谓祈福纳吉,目的在祈求和希冀有一个有利于人类本身和生产发展的生存环境。比如门楣上画一个蝙蝠,利用谐音暗喻全家有福气,画五个蝙蝠,暗喻五福临门;门扇上画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意思是老虎能吃掉可能侵袭家庭和人丁的邪气、恶鬼,求得吉祥;牖(窗)上画两只大公鸡,或者告诉你吉(鸡)祥如意,或者告诉你开市大吉(鸡),或者告诉你新春大吉(鸡),大概《玄中记》所记桃都山上的桃木和天鸡能驱鬼的故事,还依稀遗留在老百姓的记忆里。从历代统治者的宫殿到普通老百姓的民居,其建筑构思、设计、装饰,从原始岩画、地下发掘的汉画像,到迄今依然十分流行的民间年画、剪纸、图案,从既有酬神功能又有娱人功能的祭仪、萨满舞蹈、傩舞,到今日依然为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民间舞蹈、杂耍、娱乐,广泛而大量地运用象征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象征形象,表达着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祈福纳吉观念和子孙繁息观念。民间婚礼中,将枣、栗子散发给来贺喜的宾客或藏匿于枕中、被褥中(现代衍化为散糖果一类食物、喜物)预祝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墙上贴着“麒麟送子”、“石榴百子”、“瓜瓞绵绵”的年画,让新婚夫妇在洞房里喝连杯酒(现在衍化为对啃一个苹果),用暗示的手法对他们进行性生活和生育知识的教育。从冬至送刑德、出土气起,一年之中那么多的节日,除了它们本身所标志的天象、气候的变化以及与农事的关系外,其中积淀着多少象征的含义呵!迎春为何要到东门外?为何要鞭春牛?为何要燃放鞭炮?清明为何要放风筝?端午为何要戴艾、吃粽子?等等,等等,只有研究象征才能得出答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两大干流交相辉映,又相互渗透、交融。当上层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走向僵化时,每每从民间文化中汲取滋养而得以恢复生机。《中国象征辞典》的编纂,其目的就是要梳理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主要是民间文化)中的象征思维,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文化贡献绵薄。
    由于没有先例可援,可资借鉴的资料的匮乏,学术界研究的不足,本辞典在选材、写作、观点方面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以便有机会修订时予以弥补。
    刘锡诚 1991年1月于北京
    (此文系笔者10多年前为《中国象征辞典》写的序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