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元]《颛桥风土记》序(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40 民俗学论坛-华东师大版块 田兆元 参加讨论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共同历史的地域化问题。一位古代帝王,有无数的出生地,有无数的葬身地。并不是祖先帝王出生在这些地方,而是他们的子孙在这些不同的地方,随着祭祀活动开展,随着口述历史传播,这些历史故事与当地风物结合,遂演绎出一出出新的故事,远古帝王的事迹便完成了在地化的过程。地域化的这种演绎,便为民族的文化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元的中国文化就这样与共同文化相关联成为一个整体。 于是,我们发现颛桥的故事竟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来到濮阳的人们可以在颛顼去世千年后祭祀颛顼,为什么濮阳人到远方不能把这种祭祀文化带来呢?共同文化的地域化特点回答了上海曾经作为一个政治上的边缘地区,却是一个文化上努力追寻文化传统的地区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一个“礼在四夷”的问题。颛桥的故事岂非学术意义文化意义十分巨大? 可惜的是,在一个地方志十分发达的地区,颛桥在明清时期却没有留下一部地方志来,以至于人们对于其所从来有些迷茫。同样是古镇,七宝古镇因为一部薄薄的《蒲溪小志》而光焰万丈。七宝的豆腐干是在颛桥的街上生产出来的,贴的牌子却是七宝豆腐干。失去了自己的地方志自己的风土志会是什么结果呢?简单说就是失去自我吧! 关于颛桥为什么没有一部古代志书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颛桥的传说中做一些猜想:据说繁盛的颛桥曾经遭到一场毁灭性的火灾,镇上大火熊熊,吞噬了一切,仿佛庞贝古城遇到火山爆发,财富消失,人也散失。或许镇体涣散,镇志也就难修了。 这给我们民俗学的研究生们留下了机会。华东师大中文系民俗学专业06,07级6位研究生在安俭老师的带领下,结合人类学课程学习,以颛桥为田野基地。对其风俗文化进行了深入访谈,也将地方精英的资料整理进行了广泛收集和综合,感到内容丰富意义重大,遂申请相关课题,历时一年去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得颛桥镇和闵行区地方文化专家指导,撰写出一部洋洋十余万言,百余照片的颛桥风俗文化之书来,其勤勉令人赞赏! 民俗学研究生参与地方风俗志撰写既是一项学术操演,也是一种学术建构,通过撰写,能够对于地方文化与文化传统有自己的一些真实体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岁月里,要将这种成功的经验作为一种传统传承下去。每届同学都要参与一部地方风俗文化著作的撰写,这样,在田野调查,资料收集,撰写水平和理论境界诸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是书以“民俗概观”和“特色民俗”两部分构成,与时下之民俗志不类。编撰者以自己的感受为序书写,不必如民族志民俗志那般机械。记载老街风物,记述人物故事,描述风俗形态,名之风土记,宜也! 我们把那些近乎忘却的故事收拾起来,通过出版传达下去,复活再生,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们记述颛顼后人的故事,又别有一番意味。今天,当我们很多人连颛桥的“颛”都不会读不会写,地方文化的书写岂不是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唐人为《桂林风土记》,近人又有撰《水摆夷风土记》者,今又有《颛桥风土记》,岂不美哉!当《颛桥风土记》出版之际,不禁感慨万千,我们为颛桥祝福,也为华东师大学子的努力与进步欣慰不已。 是为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