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蒂达耶]文化遗产:沟通世界的桥梁(3)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16 东方早报2013年9月9日第C 帕蒂达耶(K.Padd 参加讨论
来自过去的启示 过去对现在的启示?是的,在这里我有话要说。我的理解是,许多世界考古记录主要关注一些简单、教育落后、非城市化社会。从定义的角度而言,他们落后于文明。这在当地也是对的,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主要从事捕鱼、狩猎、采集、放牧或植物农业。不同于已经蓬勃发展的城市社会,它们像是星星之火,很容易熄灭,这些社会历经世界的沧桑并存活下来,是因为他们都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自己的活动,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根据对世界各地不同民间社会的比较研究,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已故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教授出版了两本著作,分别是《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与《原始世界及其转型》(1953)。他确定了简单社会主要特征:规模小、全部自给自足、平均化、团体合作、个人亲密的血缘关系、生产用于维系社会而不受市场支配、性而非英雄作为生育或生殖的一方面、道德比技术更占主导地位、以虔诚的态度对待自然、利用土地资源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采用托管的原则显示财富和权力。这些属性保障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从考古记录我们了解到,这些属性很多也是以往简单社会的特点。 我提及的这些简单社会,既不是美化它们,也不是诋毁城市和文明,更不是说要扭转现代化的时钟。当代世界面临着资源滥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迅猛增长的趋势, 患有“踢灰尘,抱怨你不能看到”的综合征。我只想说,保持上述列举民间社会的属性,可能给当代世界带来一定程度的节制和清醒,这可能是一个确保人类物种和其文化再持续200万年的方式之一。 (作者系印度德干学院考古学名誉教授及前院长,致力于印度考古45年,著有《新考古学及其余波:英美世界之外的视野》等专著。本文系根据其于“世界考古·上海论坛”期间在上海博物馆所做公共考古讲座的讲稿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