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4)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1:11:37 中国民俗学网 [韩]任敦姬著 沈燕 参加讨论
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然而,没有一个体系是完美的。这么多年累积起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新的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这里要谈的只是其中三个问题。 首先,一些人质疑人为地保护文化是否有必要,特别是保护那些非物质文化。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应当承认,当一种文化不再有作用时,它的消失是理所当然的。新的文化会取代旧的文化。因此,很多人质疑这种人为地去保护一种即将消失的文化的必要性。 然而,那些提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和保存的人,提出了另一种逻辑。他们认为,总的来说,社会上大部分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象征性地代表着一个族群,他们的族群身份(ethnic identity)以及他们的统治模式。非西方社会最为强调这一点。在韩国,有一种较为古老的史诗演唱形式叫盘索里(Pansori)。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向西方看齐并开始喜欢西方音乐,比如歌剧和流行乐。盘索里演员几乎没有演出机会,这影响到了他们的生计。而同时,演唱西方音乐的韩国歌手及其听众的人数却急剧增加。如果没有韩国政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那么盘索里可能就已经完全绝迹了。如今,虽然很多国民仍喜欢西方音乐甚于盘索里,但他们仍然把后者当作韩国本土的音乐种类,而把歌剧和流行乐归为西方音乐。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一个族群特有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无法被追溯到一个确切的历史时期。相反,在某一特定族群中,它们就存在于持续不断的拥有和表达中。因此,持续变化是它们的特征之一。但如果要保护一项这样的文化遗产,决定以哪种形式保存下来便成了难题。一部分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形式应该取决于其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刻,并据此如实保存。他们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一个传统形式,因此必须保持它在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形式。然而,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不承认变化就相当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了化石,就像一个动物标本剥制师把他的对象制成动物标本一样。他们认为,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会在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出来,而这种变化在公众的表演中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而今天公众的品味与过去相去甚远,因此某种僵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消失。如今,公众的品味与过去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僵化形式的兴趣将会消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