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川纪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43 中国民俗学网 [日]爱川纪子(N 参加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宗庙祭礼乐 摘要:本文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具体过程,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后来确保其通过的各种努力,其间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的界定与演变、相关重要会议的召开等。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起草《公约》文本的过程中,韩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其“人间国宝”项目的提出与实践。除韩国外,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积极进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这导致了“亚洲转向”的出现。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项目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有待解决。 关键词: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亚洲转向” [作者简介] 爱川纪子,日本政府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前主任。 [译者简介]沈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为爱川纪子出席“韩国在支持国际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与挑战”国际会议(2015年11月12~15日,韩国全州)时所做的大会主旨演讲。本文的翻译和发表获得了韩国国家非物质遗产中心(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Center)和她本人的授权,特致谢忱!——译者注 1、引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下文所称《2003公约》),自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之后,如今已有163个国家加入,并已有36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日后所称的ICH)被列入《公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约》通过之后不久,一些人类学家就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创举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教科文组织在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发生的转变表示满意。他们特别赞赏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公约》中,实践者—社区(the practitioner-communitie)的作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的存续力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满意地指出,《公约》把展示的技能和过程而非最终成品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他们中很多人还是担忧,列入《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化”(“heritagization”)。他们担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负面影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等级化、活遗产的固定化及其变化如“官方化”(“officialization”)或“民俗化”(“folklorization”)。 这篇论文首先回顾了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的主要步骤,然后是1999年后有关《公约》的各种准备工作,再到2003年确保其通过。这篇论文还考察了韩国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起草《公约》文本过程中的作用。随后,该论文还注意到“亚洲转向”(“Asian turn”)如何在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发生。最后我将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上,表达我个人对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未来发展的期许。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路甬祥:非遗保护诉诸法律助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 下一篇:古巴: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