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学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20 学苑出版社网站 贺学君 参加讨论
{14}龙王巫祭:向各地河川、四海的龙王祈求克服干旱,获取粮食丰产、渔业丰收。 {15}巫祖巫祭:歌唱巫女祖神齐面奶奶,招其灵魂迎来献祭。行分齐面糕活动。 {16}花歌巫祭:手持纸花献舞,希望死者足履花圃平安归西。有娱神功能,突出舞的特色。 {17}灯歌巫祭:先唱草灯笼歌。再行“塔灯巫祭”(挂于城隍堂边的八角型或塔型灯笼,象征释迦如来四月初八乘灯自天而降),巫女摇着塔灯狂劲献舞,目的在于将灯上的“福”分于众人。 {18}船歌巫祭:巫女用系于龙船的长白布作摇船状并唱歌的送神巫祭,旨在使端午祭期间入座的诸神乘龙船平安回归。有娱神功能。 {19}还于巫祭:火化端午物品的仪式。“还于”意味神灵上天,离开露天城隍堂,朝大关岭方向进行。只做从简的祝愿。礼仪完毕,祭官、巫女脱去祭服纷纷离场。本次端午祭结束。 江陵端午祭巫祭部门的技艺传承人为“贫顺爱”。 5.江陵端午祭的民俗戏及游戏 江陵端午祭的主要活动有:祭仪、演戏和游戏。既有礼仪,又有民俗戏和游戏,具备庆典的功能。集市中央有祭坛,旁设“官奴假面舞剧、鹤山奥道戴歌谣、风物”等民俗戏事。民俗游戏场备有秋千、角力、投壶、象棋、射箭等器具。这种复合式的端午祭活动,造就了内涵丰厚、气氛自由祥和的庆典文化。 {1}官奴假面舞剧:民俗戏中“官奴假面舞剧”是韩国国内唯一以舞蹈和动作为主的哑剧。原是端午祭达到顶峰的五月初五江陵府属下的官奴巡回各城隍堂演出的假面舞剧,一直延续到1910年前后,因日本帝国主义阻拦而中断。20世纪60年代,被国家指定为重点无形文物后,重新上演。演员6人,加上乐师约10人左右。内容主要包括:讽刺两班阶层、通过小梅娘子突现贞操观、奉行农耕礼仪、祈求村庄安宁年丰、举行巫俗祭仪等。大体分五个场景,然又富弹性,可长可短。最后一场,在其他演员退场、只留两班和小梅娘子两个主角后,观众可加入其中与之共舞。在临境参与的情况下,人们感悟到端午祭“大同合乐”的意义所在。这两个形象也成为端午祭的“偶像”、“标志物”。 {2}江陵风物游艺(为劳动、礼仪、游戏进行的演戏)。最早可能是神乐的一种,现在只剩下娱乐性的功能。代表性风物有:哄地神、乞粒祭、吃洗锄饭、迎月农乐与火炬游戏(踏桥)、江门镇嘟排叽等。 个人风物有单童高立、三童高立、法鼓舞、长鼓舞、十二庹象毛等。地区民众均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间。 {3}民谣演唱:由农民、渔民在举行祭礼或劳动时集体演唱。这些歌谣,靠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传承。江陵民谣歌声清脆,有曲调婉转的巫歌旋律,是平民百姓心声的自然流露。其中鹤山奥道戴歌谣(1988年国家指定市道无形文物第5号)是江陵端午祭指定的“文物活动”。它包含农活的整个过程,从“插秧歌”、“锄地歌”、“割稻歌”、“击稻歌”,到“背稻歌”,把农事生产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其曲调是固定的,歌词可随时代、演唱者的情绪、临场的情境不同而随机变化;功效在于在集体的娱乐中解除疲劳,传授知识。现在,由于农活改为机器耕作,不再需要用唱歌来提精神,这项活动在现实中业已消失。为保存文化遗产,1985年成立鹤山农谣保存会,1992年建立传授会馆,1998年起每年举行表演会,为江陵端午祭排练,到时进行演出。 {4}民俗游艺和表演:传统内容为角力、秋千、拔河比赛等,现增设投壶及方言竞赛等项。方言竞赛是单项竞赛中观众人数最多的赛事。古语的情趣与情绪上的共同点,使该地区男女老少聚集一堂。这一活动,还促成了韩国中央电视台用方言主持的文娱节目,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地区的相关活动。“拔河比赛”历史悠久,每次比赛无形中起到了增强村民团结和发扬协调合作精神的作用。 {5}表演文化:以前,游艺大都没有台上台下明确的区分,也不需要特别的操练,可以现场即兴参与。现在则有了很大的改变:集市中央的大舞台上展示的是国内外民俗团体的节目;夜间的话剧、音乐会赋予传统节日以现代的风貌;需要高度熟练技能的“马戏表演”已是常客。丰富多彩的国际“表演文化”已成为江陵端午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南大川市民公园上空的飞机飞行表演也成为民众欢迎的节目。 6.江陵端午祭的乱场(集市) 这项活动,被称为是江陵端午祭的“顶梁柱”。有“正规集市后的几天特别集日”和“集中摊位的集市”两种含义。在端午节前后设十天乱场,包罗人间万事的乱场主要有两部分:“餐饮店”、“商品店”。前者汇聚全国八道的餐饮精品:从传统的美酒佳肴到现代的快餐,从普通小吃到保健补品,应有尽有,人们尽可一饱口福。后者更是货色齐全:凡是民众需要的商品,从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具,到汽车、电脑高档消费品,都可用批发价买到。江陵人特喜欢从乱场购物,认为这里的物品比别处的具有神圣性。正规活动结束后,留下商品集市,正是当地人购买廉价物品的好机会。据说“乱场”一年大于一年,经济效益远远超出预期的水准。2004年,市场营业额约为30亿韩元。 举办者认为,以前“江陵端午祭”以儒教式祭仪与巫俗祭仪为主,这是它的核心和关键。现在这些祭仪一如既往,但整体规模日益庞大,文化蕴涵更见丰富。究其原因,实与“乱场”有很大关系。因为它具有商品交换的功能,形成大规模的民俗市场,从而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强化了传统的生机活力。 当今江陵端午祭概况 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韩国政府确认为“文化财13号文化遗产”,受到法定保护。 现在,国家对“端午祭”的定位十分明确:是一项民俗“庆典活动”。它始于岁时风俗的“端午节”,如今发展成为“尝试新文化、探索新生活方式”的现代庆典活动。它的内涵:“包蕴的是民众巨大的希望、平凡的生活哲理、隐藏在人心背面的欲望”。 “庆典活动”的内容由祭仪、演戏、游艺(游戏)等几部分构成,集中体现“一年的文化成果”,在传统的祭礼中“赋予现代文化因素”。但仍强调“祭仪是庆典活动最终目的所在”,“庆典活动的意义取决于祭仪”。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 下一篇: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