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19 中国民俗学网 项兆伦 参加讨论
2017年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工作制度,不断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加快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推动相关地区尽快出台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二是全面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记录工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培计划等重点工作的绩效评估制度。评估结果可以公开的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强化对实施主体、保护单位的责任约束。非遗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实施有计划,过程有跟踪,绩效可评估,成果可检验,政策可持续。三是完善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管理制度。 (二)健全非遗保护政策体系,落实综合性保护措施 一是制订非遗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确定工作重点和重要政策措施。二是分门别类研究制订保护传承和振兴计划,积极开展相关探索实践。非遗门类众多,不同类别项目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自身传承发展规律也不尽相同,需要因地因门类制宜,分门别类地研究保护、传承及振兴的措施。去年我们集中精力研究传统工艺,推动出台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今年要在此基础上,探索支持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系统政策措施。争取用几年时间,对非遗各门类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系统政策体系,以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三)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加强能力建设 文化部正在制订分工落实方案,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在推动振兴的同时不断总结积累好的经验。 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振兴传统工艺,最根本的,要靠广大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和实践能力。要将振兴计划和研培计划紧密结合,融合推进。 高校的研培要与师徒的传承有所区别,形成互补。“教师傅所不教,教师傅所不能教,师傅能教的由师傅教”。要认真做好教学准备,事先做好四个研究:一是深入研究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项目所在地文化特点;二是深入研究相关项目的技艺原理、流变脉络和工艺难题;三是深入研究国内外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四是深入研究学员现状和需求,事先向学员反馈学前准备,做到学校有备而教,学员有备而学。把这四个方面研究透了,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拟定研培方案,安排授课内容,研培工作的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要通过参与研培,丰富高校自身的传统文化学术积累,提升非遗研究能力。要及时总结经验,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把握研培规律、形成优势研培项目,努力扩大研培受益面。 为提高研培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在深入总结、反复研讨、多方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详细制订了2017年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专门建立了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库和师资库。各高校应充分用好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注重邀请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教学;校外授课教师原则上须从师资库中选取,邀请非师资库人员授课应报文化部非遗司备案。今年要继续组织参与高校深入学员所在地回访学员,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研培经验,改进课程设置,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交流互动。咨询专家库和师资库也将动态充实。 去年以来,文化部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一批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主要是为了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具体路子,给各地以启发和借鉴。今年将继续支持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里需要重申工作站的建站原则: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向民间学习;接地气、贴民心,与当地手工艺人平等沟通,注重保护个性,发现价值,激发潜能,做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尊重和保护当地手工艺人的知识产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机制,维护手工艺人权益;坚持自律,工作站建设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不向与工作站合作的手工艺人无偿索取或低价购买其作品和产品,不向其索取或购买祖传传统工艺作品及产品。坚持这些原则,是这项工作不走偏,保持建站单位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保障。这些原则,同样适合于研培工作。 (四)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 这几年,我们实施了抢救性记录工程,印发了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得到记录和保存。文化部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 一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框架设计。在进行框架设计时,要对社会各方面已经和正在进行的非遗记录工作及相关成果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要在梳理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非遗记录工程的记录内容、实施步骤、成果形式、绩效评估、可持续机制等,形成非遗记录工程总体方案。 二是深入做好抢救性记录工程,提高记录方法的学术性,提高记录质量和效率。抢救性记录工程针对的是传承环境或条件发生重大改变、传承面临严重困难的项目,记录面对的是人,记录的核心则是非遗项目的内涵和独到技艺。要科学评估项目存续情况,科学选定记录对象,科学采用记录方法,科学确定实施步骤。要建立两大支撑:一是组织支撑,依靠具有足够经验和能力的实施单位来牵头组织;二是学术支撑,有专门的学术班子对选定记录对象、运用记录方法和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提供学术评估和建议,有相应的学术团队对每个记录项目提供全过程的学术指导,确保记录一个,成功一个,记录成果可以有效利用、有效传播。 (五)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内容和形式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是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中探索的重要保护理念和方式。2007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在17个省、区、市批准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今年要根据“少而精”的原则,合理布局,继续稳步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工作,并争取全部完成2015年前设立的生态区的规划编制及批复。在生态区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确立整体性保护的政策框架,防止人为割裂非遗传承与相应环境的联系。要特别重视社区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把保护社区文化纳入整体性保护的工作范畴,推动非遗在社区文化生活中延续和发展。今后传习中心和传习点的建设布点将进一步向生态区倾斜。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帮助各生态区找准自身特点、形成特色,努力使每个生态区真正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生态区。这十六个字,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目标。 (六)做好其它重点工作 完成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配合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研究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办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展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及早筹备第五届非遗博览会。组织好非遗保护事业表彰奖励工作。继续开展《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培训,帮助各方面在正确认识非遗的前提和基础上,做好各项工作。 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域很宽,任务很重,要求很高,需要深化研究的问题多,需要试点探索的工作多。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把实际情况吃透,把政策研究透,把工作做细做实,促进非遗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转载自“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2017-06-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