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微 高舒]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54 中国民俗学网 罗微 高舒 参加讨论
五、开展学术研讨,夯实振兴传统工艺理论基础,完成《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送审稿起草工作 传统工艺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明绵延的重要载体,是“工匠精神”深刻而鲜活的体现。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2016年以来,我国开设了多个高层学术论坛,为振兴传统工艺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传统工艺总量巨大、品种众多,覆盖面广,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门类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两类。目前,在国务院公布的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共363项,约占26.5%;在文化部公布的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557名,约占28%;列入国家发改委建设规划的9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础设施中,有42个是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约占43.8%。 4月下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围绕“工艺美术如何传承工匠精神”的主题,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工匠精神的本质、当前中国工艺美术在生产与创作等诸多阶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制度建设、习俗养成、人才培养等方面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见解。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学者等四十余人参加了研讨,列席的青年学者和媒体记者近百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指出,“工匠精神”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时代基础,在当下提出恰逢其时,不仅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对于工艺美术及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导向作用与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生产与技术革新在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技术代替艺术、机器代替手工、共性代替个性、数量代替质量等;“官本位,经本位”等价值取向也严重冲击着传统工匠精神。当下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不仅是对工匠做出新的价值判断,使其被全社会所尊重,更是呼唤中国传统精致文化生活的回归。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认为,工匠精神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卓越与可贵的精神,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信仰,是人们对世界万物的一种认识与坚持,格物致知;它是一种情怀,手艺人视工具如手足,视作品如生命,让这个世界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质世界,而具有温情;它是一种处事态度,是面对世界、面对工艺的一种自信,傲立于世间、以人度物,包含着严谨认真、刻苦勤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执着进取的精神;它还是一种“操守品德”,从原材料采集到入行学艺、制作、销售等环节都有道德约束与规矩,尊重自然、不欺世、不懈怠、安分守己、以诚相待、尽善尽美。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名誉所长常沙娜指出:“工艺美术要在保护与发展中并行。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学术上的探讨,更需要相应的措施和健全的体制来保障,应根据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对相应的制度措施、政策法规予以完善与改进。振兴传统工艺、弘扬工匠精神,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切实保护与传承世代相传精湛的传统工艺;二是大力发展基于手工生产力的现代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市场环境中形成有别于大工业生产的手工产业形态;三是积极鼓励企业与专业的手工艺创作。” 9月21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作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最大的全国性展览活动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自2010年以来,每两年一届,已经连续举办3届。本次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传统工艺振兴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以“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为议题,设立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成为本届博览会学术板块的核心内容。 主论坛分为专家发言和案例分享两部分,由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工艺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高校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统工艺品牌设计机构、电商平台以及海外手工艺人和专家参加。论坛上,专家发言部分紧密围绕“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传统工艺中的创造性劳动”和“振兴传统工艺的路径”三个议题展开;案例分享部分探讨了传统工艺振兴的理念、路径、对策,交流分享近年来传统工艺领域的实践经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提出,传统和现代是两个对称的观念和逻辑,而不是对立的。从古至今,每一段文明发展进程都是遵循传统,并不断更新传统、提升传统,从而成功走向现代生活的;要考虑传统对现代生活的贴近和切入;振兴手工艺也要在保护好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工艺要充分地尊重、维护,要很好地去利用,要给艺人们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振兴。四场分论坛于9月22日下午同期举行,主题分别为“传统织染艺术的振兴”“漆艺的振兴”“民居营造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编织扎制技艺的振兴”,由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著名学者主持。来宾们交流与分享近年来传统工艺领域的实践经验,务实探讨“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对策建议和措施方法,共同研讨传统工艺振兴的理念和路径。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文化部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振兴传统工艺”的具体举措之一,它为编制《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 2016年底,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持完成《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起草工作。在会签相关部委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由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六、“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履约能力不断提高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第31个入选该类名录的项目。2016年12月2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北京召开“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工作座谈会”。文化部、相关专家、申报单位及新闻媒体代表到会,建言献策、交流保护经验,共同探讨二十四节气在“申遗”成功后的保护与弘扬事宜。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助于扩大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提高人们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016年5月底,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共7个项目的《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情况报告》。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6](以下简称“亚太中心”)先后在柬埔寨、朝鲜、吉尔吉斯斯坦、汤加、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举办6期境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及相关会议[7],在我国深圳、上海举办2期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8],其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由亚太中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共同举办。 截止2016年底,我国共有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是迄今世界上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陶雪迎]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及现状
- 下一篇:抢救性记录工程就是和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