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田兆元]民俗学的学科属性与当代转型


    [摘要]如今民俗学在世界范围内遭遇困境,脱离社会缺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其衰败的主要原因。民俗学必须自我反思,提高学科独立性与理论自主性,把民俗定位为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资源和为精英创造民众认同的文化精华,让民俗学在国家与地域认同,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促进以及地方风俗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开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的研究,是现代民俗学转型的重要举措。而支撑这种开拓的理论资源,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民俗思想和实践中获取。民俗学的中国话语可以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建立起来。这样中国民俗学可以对于世界民俗学起到拯救和引领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精华、民俗精英、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
    现代民俗学发展到今天,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应该是一门比较有传统的学科了。但是相对于其他发展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民俗学的发展历史充满了曲折,也面临了诸多困境。民俗学在学界认同度不够高,对于社会的服务能力不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什么是民俗学?什么是民俗?这是学科的基本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前提。民俗学界过去已经有种种解释。这些解释,有些我们可以直接接受或者有批判地接受,有些则不太适合当下的社会与文化现实了,需要重新解读,重新认定。民俗学和民俗有很多的解释,说明民俗学这个学科,民俗这个概念都是一种现代认定,并且是一部分人的认定,不是一个整体的共识。这种认识差异表明,民俗学具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并且富有个性和创造力,同时每种表述都存在着局限,学界的自我认同并没有建立起来。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于民俗学与民俗重新解释,重新界定,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使民俗学这个学科更加具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就十分有必要了。人们关于民俗学与民俗的解释都有自己的逻辑,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列为“正宗”,把别人的想法斥为荒诞,这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荒诞的想法。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说成是众多的关于民俗学和民俗的观念的一种,与各种民俗学观念一起,构成关于民俗学的中国话语。
    我们重新表述民俗学的学科性质,表述我们的研究对象——民俗的概念,是因为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社会在转型,社会对于民俗学充满期待,但是民俗学界不能满足这种渴求,因此民俗学学科必须转型。于是,我们便有了这样一个论题:民俗学的学科属性与当代转型。本文一方面对于现有的一些表述提出自己的评论意见,另一方面提出自己关于民俗学及其民俗的观念,而最核心的问题是想表达建立民俗学的中国话语的想法。
    一、当下民俗学学科的困境
    民俗学缺乏独立的学科意识,在世界上整体呈现衰退之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过去一直不太独立,总是和这样那样的学科相关。在中国比较独立,还是在新时期学科分类中,民俗学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地位。目前,在中国有40多个民俗学的硕士点、5个民俗学的博士点和一些与民俗学相关学科的招生点,这样的学科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群中不足挂齿,但是在世界民俗学学科中,仅从数量上说,要算鹤立鸡群了。欧洲曾经有较多的民俗学,可是二战后逐渐改头换面,多数已经不叫民俗学,叫什么“经验文化学”,或者“文化人类学”,这也实际上表明欧洲民俗学的整体困境。虽然他们还以一些我们听起来比较奇怪的名称残存着,但是连民俗学的名称都不用了,还有多少民俗学呢?在英、法等国,我们很难找到与民俗学对口的单位,中国的民俗学研究生要到欧洲访学,联系起来很困难。北欧的芬兰等国还在坚持,是十分了不起的。但是他们不过是“一小撮”(据传为大佬的评语),他们在民俗档案建设与博物馆建设方面很有成就,但是芬兰并不是欧洲拥有主流话语权的国家,在人文社会科学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
    欧洲是现代民俗学的故乡。民俗学的基本范式是欧洲人提出来的,比如民俗为“文化遗留物”的说法、历史地理研究方法、AT分类方法和过渡礼仪说等。没有欧洲的民俗学就没有当今世界的现代民俗学,这是事实。可如今民俗学故乡里的民俗学几近沦陷,让世界民俗学情何以堪?欧洲民俗学的遭遇,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如在美国,那么多的高校,仅存一个民俗学的博士点和若干硕士点,可谓危机四伏。曾经辉煌一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民俗学博士点一夜间灰飞烟灭,让人瞠目结舌。阿兰•邓迪斯在一篇叫《21世纪的民俗学》的演讲中这样表述:
    21世纪之初的民俗学现状令人感到郁闷不安。全世界的民俗研究生课程被废除或遭到了严重的削弱,一度著名的哥本哈根大学学术课程不再存在,德国为了成为民族学中心而改变了民俗课程的称谓。甚至在赫尔辛基,这个民俗研究的真正麦加,赫尔辛基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名称也做了改变。根据网页显示,民俗研究专业,连同民族学专业、文化人类学专业以及考古学专业一起,行政上隶属于文学院和文化研究学院。后一个称谓在我听来疑似文化研究,而从事文化研究的是想成为文化人类学家的文人。我不愿去考虑民俗学者与这样的追名逐利者为伍。而在美国这儿,情况更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话学和民俗学的博士课程被包含在世界艺术和文化这一类中,民俗博士学位成为舞蹈艺术专业扩展之后的几个学位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民俗和民俗生活博士课程实质上已经崩溃,除非输入新的教师成员,否则这一情况将得不到改善。甚至连印第安纳大学,美国民俗学研究公认的堡垒和灯塔,也把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联系在一起看成是一个行政单元。结果,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民俗学本身不再拥有纯粹独立的博士课程,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很糟糕……(参考:[美]阿兰•邓迪斯:《21世纪的民俗学》,王曼利译,张举文校,《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